曹禺戏剧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一,概述中国现代戏剧的萌芽和发展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戏剧是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的艺术门类之一。四大文体中,诗歌、散文、小说古已有之,戏剧则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戏剧作为西方戏剧的一种形式,于19年底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1866年,上海西部人业余剧院成立了第一家正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每年演出数次。后来,上海出现了一个名为“东京席”的小剧场,这是专门为一些新的日本戏剧团体在中国演出而设计的。中国人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演话剧,如1899的《官场丑史》(上海圣约翰学院),1900的《六君子》(上海南洋公学),1903的《张文祥刺马》(上海南洋公学)。后来,几个学校的学生组成了一个业余剧团“文友会”,从校园走向社会演出。1907年2月,日本学生组织“春柳社”(主要由李叔同、曾小谷、卢敬若、欧阳予倩等组成。)在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随后在东京演出根据林纾翻译小说改编的五幕剧《黑奴录》,在东京戏剧圈引起轰动。辛亥革命后,“春柳社”的部分成员回到上海,继续推动“文明新剧”(现代戏剧的萌芽)在中国的演出,逐渐从沿海城市扩展到内地的一些城市,逐渐具有全国影响。但后来“文明新剧”以“职业化”、“商业化”为特征,因迁就普通市民的封建落后意识和低级趣味,粗制滥造的艺术而逐渐失去观众,天津南开学校(如张导演的《新村郑》)、北京清华学校(如洪深导演的《穷人的悲剧》)的学生业余剧(“美国爱情剧”)引起社会关注。
五四时期,为适应新文化运动的要求,戏剧运动再次兴起。从《新青年》的《易卜生特刊》开始,引进外国戏剧理论、翻译和改编外国戏剧创作的热潮迅速形成。据不完全统计,从1917-1924,有26家报纸和4家出版社出版了170多部译作,涉及17个国家的70多位剧作家,如莎士比亚、易卜生、萧伯纳、泰戈尔等。西方戏剧史上的各种流派,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到现代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新浪漫主义,几乎同时涌入中国,带来了不同于中国传统戏剧(主要是歌舞和写意)的多元化戏剧观念、戏剧美学、戏剧形式和技法。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专门的剧社,如20世纪20年代初沈雁冰、陈大悲组织的人民剧社(1921),陈大悲、李健吾组织的北京实验剧社(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女学生,1922年李大钊导演,陈大悲上演《孔雀东南飞》)。引起了半个北京的轰动(当时的《晨报》、《北京日报》都有报道),还有欧阳予倩、洪深先后加入的上戏协会,以及后来田汉领导的南果社。起初,早期的新月社也是一个自编自演的戏剧沙龙。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丁西林和陈大悲成为20世纪20年代从事戏剧创作的著名剧作家。到20世纪20年代末,左翼戏剧运动达到高潮。除了田汉、洪深、、丁西林等著名剧作家外,、杨汉生、陈、、宋智、于玲等也创作了许多优秀剧目。20世纪30年代曹禺的《雷雨与日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剧艺术的真正成熟
二、曹禺的生平及其主要创作成就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出生才三天,妈妈就去世了。5岁时,他心爱的妹妹不幸去世。他的父亲,一个脾气暴躁的失意军人,很早就退休在家,经常邀请一些同样失意的门客和他的幕僚来家里吟诗作词。曹禺后来回忆他的家庭时说:“我出生在一个曾经富裕,后来衰落的家庭。少爷有自己的仆人,有自己的书房。住的挺舒服的,就是很无聊。全家人都抑郁了。每天都能听到看到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像周朴园逼樊沂喝药的事情,经常能从我的亲戚朋友那里听到。”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我见过很多高级反派,高级流氓;《雷雨》《日出》《北京人》里的角色我看多了,有一段时间甚至和他们一起生活。”但这个家庭,同时又充满了诗人的气息;后妈酷爱戏剧,经常带曹禺去看歌剧:京剧、昆腔、河北梆子、山西梆子、唐山夏紫以及各种曲艺、文明戏(现代戏剧的雏形)都让曹禺着迷。“看完剧,我就和书房里的孩子一起演,有时候根据故事情节演戏,有时候干脆全靠自己。他对表演的痴迷培养了他对未来成为一名杰出剧作家的兴趣和理解。
1922年秋,曹禺进入天津南开中学。学校的新剧很活跃。他参加了“南方话剧团”,在舞台上表演了易卜生的《公敌》、《玩偶之家》、莫里哀的《守财奴》(译作《吝啬鬼》)、丁西林的《压迫》以及“五四”以来一些优秀剧作家的剧作,进一步培养了他的舞台意识,为编剧打下了初步的基础。1928年,从南开中学毕业后,升入南开大学政治部。为了学习西方文学,第二年我转到清华大学外语系专攻西方文学。在此期间,他广泛涉猎了大量外国文学名著,尤其是戏剧,从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从契诃夫到高尔基,从易卜生到尤金·奥尼尔,他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在外国戏剧大师的戏剧世界里,他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一步步将他引入艺术之门。
更重要的是,他有足够的生活背景和思想准备。他非常熟悉《雷雨》这样的生活,也见过许多像樊沂这样的“不幸的女人”。他讨厌那个“乱七八糟”的家,讨厌那个邪恶的社会,渴望一场“雷雨”来摧毁它。生活的“诱惑”和“情感的迫切需要”越来越强烈地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迫使他写出了一部大戏。1933年,曹禺在清华大学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雷雨》。那时候他还只是个大四学生。7月,1934,经巴金推荐,发表在巴金、金易主编的《文学季刊》第三期第1卷上。但“发表后一年内,似乎没有一个评论家关注过他,说过几句话。”(巴金)1935年4月,由在华日本留学生组织的“中国戏剧联谊会”在日本东京首演,由杜宣、吴添执导,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日本著名戏剧家秋田由纪看完演出后评价说:“中国近代的社会和家庭悲剧被这位作家赋予了深刻的戏剧意象,很有意思。”(《论中国现代悲剧》不过,原著中的“序言”和“尾声”在这次演出中被删掉了。曹禺对此非常不满。他写了一封信并在文志发表,表达了他对演出中删去原著中的“序言”和“尾声”的不满。他认为这是整个戏剧的生命。他说《雷雨》不是“社会剧”,而是“诗”。然而,此后上演的《雷雨》,始终没有“序幕”,也没有“结局”。同年8月,天津师范大学独唱剧团在学校礼堂演出《雷雨》,轰动一时。后来,上海、南京等地也相继上演了《雷雨》,经久不衰,成为30年代戏剧界的一朵奇葩。
此后,曹禺又陆续创作了第二部话剧《日出》(1935)。该剧由复旦大学话剧社首演,欧阳予倩任导演,冯紫饰演女主角陈白露。1937年,这部剧由一群留学生在东京上演。和1935的《雷雨》一样,再次引起了日剧界的轰动。日本著名戏剧家秋田裕确对郭沫若说:“中国人真是天才,像《日出》这么大的剧本在日本也不多见。”从此,《雷雨》和《日出》就像中国30年代戏剧中的两座高峰并肩而立。1937年4月,他写了《园冶》,完成了他的人生三部曲,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戏剧大师的地位。
抗战爆发后,曹禺退出了戏剧学院。1938年与宋智合作创作黑字28(又名全民总动员),曹禺在剧中亲自出演一个角色,侯凤元。1939创造了变形记。“只有你不情愿地褪去一具腐烂的旧躯体,新的幸福生活才能诞生。”洪深将《变形记》列为“必读的十部抗战剧本”之一。他在上海演出《孤岛》时,一个月就卖光了。
1940年秋天,他创作了第四部经典《北京人》。就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而言,是曹禺戏剧创作的又一高峰之作。
《家》在1942的改编是曹禺非常有创意的一次“再创作”。从巴金的《家》到曹禺的《家》,1为小说改编成戏剧提供了成功的范例。2.戏剧诗的探索有了新的突破。曹禺的《家》着眼于对爱情美好诗意的探索,用青春的活力和温暖的诗意书写爱情。成为曹禺的第五部戏剧经典。
1946写了桥,但只写了两幕。1946年2月,我和老舍应邀去美国讲学。1947 65438+10月回到上海,1947写出了秋天的晴天。
建国后:1953话剧《晴空》
1954-1957散文集《春节》
1961年历史剧《勇者之剑》
王昭君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构思,文革期间被迫停笔。1978手稿直到十月才完成。
三、《雷雨》——中国戏剧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1,《雷雨》不是“社会剧”(比如作者本意和长期误解)
2.《雷雨》中的八个主要人物(具体分析)
3.《雷雨》和《日出》的结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