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试卷:我最喜欢的动物400字。

在这个神奇的星球——地球上,不仅有智慧的人类,还有五彩缤纷、千奇百怪的其他物种。中华鲟是我最喜欢的物种之一。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鱼类,身体呈纺锤形,体表覆有五层硬鳞,尾长,口腹位置,尾歪。这是一种海洋洄游鱼类,每年9月-165438+10月从海口到金沙江到屏山沿长江逆流而上。孵化出来的幼仔在江中生长一段时间,然后返回长江口育肥。每年秋季,中华鲟向上游洄游时,各河段都能捕捉到大量中华鲟,因此被誉为“长江鱼王”。中华鲟成体大而重,雄性重68-106 kg,雌性重130-250 kg。据说最高纪录达到了500公斤。中华鲟也产很多卵。一条雌鲟鱼一次能产一百万个鱼卵,但存活率不高。最后,还是有几条鱼。因为长江水流比较快,受精是在汹涌的水波中进行的,自然受精不完全,消灭了一批鱼卵。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如果遇到肉食性鱼类等敌人,或者“冲浪上岸”,就会损失很多。即使它们孵化成小鱼,“大鱼吃小鱼”,还是会有一些损失。这样,鱼卵虽多,能“长成大鱼”却能传宗接代的不多。其实这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生殖适应的结果。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许多物种大量丧失年轻后代;反之,则更少。这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那些钱少损失大的物种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淘汰了。中华鲟虽然体型巨大,但以“斯文”为食,只以浮游生物和植物碎屑为食,偶尔吞食小鱼小虾。据统计,长江上游每年可产中华鲟2万至3万公斤。但近年来过度捕捞,再加上繁殖率低、成熟期长(约10年),其种群已日趋减少。为了防止这种我国特产的“活化石”灭绝,有关部门已将中华鲟列为保护对象。但一些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比如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切断了中华鲟从海口到金沙江的生殖洄游通道,使那些怀孕的雌性鲟鱼被堵在坝下而死亡。如何解决坝区鱼道问题迫在眉睫。幸运的是,据报道,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已经试验成功。如果中华鲟能在淡水中定居,通过具体实践繁殖,那就更实际了。我国在辽宁北票晚侏罗世地层(1.4亿年前)发现鲟鱼化石,命名为北票鲟鱼。这种鲟鱼两侧只有一行侧线鳞,其他体表裸露,与中华鲟有五行鳞不同。中华鲟又名鳜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皮鱼,身体长梭形,尾部犁形。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基宽,尾尖,尾稍上翘。嘴排成一排,前面有短须。眼睛很小,眼睛后面的头部两侧有一个月牙形的喷孔,全身覆盖着五行棱形骨板。尾鳍弯曲,上叶特别发达。中华鲟是世界上27种鲟鱼中最高的。它巨大而有力,长度超过4米,重量超过1000公斤。中华鲟具有特殊的生理结构,既有古代软脊鱼的特征,又有许多现代硬骨鱼的特征。形似鲨鱼,鳞片呈大骨板状;鱼头尖尖的,嘴在下颌下面。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生物进化的痕迹,因此被称为水生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是长江中的瑰宝!中华鲟是世界上现存的27种鲟鱼中的稀有鱼类。它是世界上最南端的鲟鱼物种,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已有1.4亿年的历史,被誉为“活化石”。由于举世闻名的长江葛洲坝工程建设,中华鲟产卵洄游通道被阻断。为了不使人类的生产建设影响鱼类的生存,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采纳了鱼类专家的建议,指定国家有关部门审批成立了抢救中华鲟的专业机构——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该研究所每年向长江放流30多万条中华鲟幼鱼。自1984年首次人工繁殖以来,已向长江投放各种规格的中华鲟幼鱼444万尾,放流大型胭脂鱼6500尾。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在以保护中华鲟为首要目的的同时,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多元化经营,于1993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中华鲟园。中华鲟园位于湖北宜昌县小溪塔金吉路江心岛上,占地189亩。鲟鱼园地理位置优越,机场、火车站、港口近在咫尺。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属于介形类、猕猴桃类、软骨硬皮病类、鲟鱼类、鲟鱼类和鲟鱼类。身体呈纺锤形,顶端有一个长长的吻。嘴的前面有四个嘴。嘴位于腹侧,有弹性,可以拉伸成管状。身体覆盖着五排垂直排列的骨板,背部一排,侧部两排,腹侧两排,每排都有刺。鲟鱼是1.5亿年前中生代遗留下来的珍稀古鱼类。介于软骨和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一般会下降。中轴是没有椎体的骨化的弹性脊索,沿颅骨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弯曲,侧鳍基部宽阔,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和尾鳍基部有刺状鳞片,肠内有螺旋瓣,肛门和引流孔靠近腹鳍基部,输卵管开口远离卵巢。中华鲟个体较大,寿命较长,最长可达40年。但它的性成熟较晚。据研究,在产卵群体中,雄性一般为9 ~ 22岁,体重40 ~ 125kg;雌鱼16至29岁,体重172至300公斤。根据文献记载,它重达560公斤,是一条巨大的鱼。因为它们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所以也被称为“长江鱼王”。据观察,中华鲟年均生长速度较快,雄鱼5 ~ 8公斤,雌鱼8 ~ 13公斤。但是从幼鱼到大型成鱼需要8到14年。全世界共有鲟鱼4属24种,其中:鳙鱼2种,鲟鱼17种,鲟鱼2种,鲟鱼3种。中国的鲟鱼有3属8种,其中包括鲟鱼1种,鲟鱼6种,鲟鱼1种。鲟鱼形目在分类学上属于硬骨鱼类,由于其内部骨骼多为软骨,体表覆盖有坚硬的鳞片,因此也被归为软骨鱼类。鲟鱼是现在地球上最原始的鱼类类群。它们的化石最早发现于中生代三叠纪地层(约2亿年前)。很多物种在地球进化的长河中灭绝了,只有少数保留至今,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目前,世界上已知的* * *种有25种,其中8种分布于中国。在中国辽宁和河北省的晚侏罗世至白垩纪地层中也发现了它们的化石。由于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丰富,鲟鱼类鱼类种类和数量丰富,分布广泛。从北部的黑龙河、额尔齐斯河到南部的珠江,以及我国大部分沿海水域都有它们的分布记录,但随着纬度的降低,种类和数量略有减少。根据1834文献,中华鲟的模式起源是中国。虽然不是中国的特产,但在中国以模式产地闻名。后来根据当时中国的历史和后人的工作推测是广州。广泛分布于我国渤海的大连沿海、旅顺、辽东湾和辽河。海岛,辽宁省北部的黄河和中朝界河鸭绿江;山东石岛、黄河、长江、钱塘江、甬江、瓯江、闽江、台湾省熊吉和珠江水系。可达长江金沙江下游;在珠江水系中,可以追溯到西江,北江到达乳源,甚至到达广西的蒋勋、郁江、柳江。海南省沿海也有出产。在国外,见于韩国的汉江口,日本的丽江和九州西侧。目前,中华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金沙江至长江入海口一带,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珠江等也偶有出现。一般认为中华鲟是淡水鱼,它们是典型的上游洄游鱼类。它们通常生活在海里以获取食物并生长。成熟个体在7、8月份从海上进入河流,在淡水中生活一年后性腺逐渐发育。到第二年秋天,繁殖群聚集在产卵场繁殖。产卵后,雌性亲鱼将很快开始下潜到河里。卵附着在河底的岩石或沙砾上。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5-6昼夜孵化。刚孵出的幼体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沿河漂流,12-14天后开始摄食。大约第二年春天,幼鲟逐渐下江,5-8月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9月后,体长30cm的幼鲟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出海养殖生长。中华鲟是一种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于肉食性鱼类。在河流中主要以一些小型或移动缓慢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中主要以鱼类为食,其次是甲壳类和软体动物。河口中华鲟幼鱼主要以底栖鱼类为食,如蛇夫鱼、蛹、磷虾、蝰蛇等,一般在产卵期停止摄食。据研究记载,由于中华鲟特别珍贵,外国人也希望将其迁移到自己的河流中繁殖,但中华鲟始终热爱自己的家乡。即使有一部分移民海外,也要跋涉千里寻根,迁徙到家乡河流生儿育女。在迁徙途中,他们表现出惊人的忍受饥饿、疲劳、认路、辨别方向的能力,所以人们戏称他们为“中国”。这是我最喜欢的中华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