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林黛玉诗歌鉴赏论文?
论诗,黛玉首推王维。王在盛唐保持了田园派的大师地位。他的山水田园诗在继承和发展陶渊明、谢灵运确立的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和审美方式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特长将诗画结合,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苏轼有“诗如神韵,诗中有画;观画,画中有诗(《蓝田烟雨图》)。王维在创作后期集中精力写了大量的名诗。这类诗往往精于五言,尤其是五律,代表了王维诗歌最重要的特点和成就。他的大部分田园诗集中表现了田园风光最美好、最普遍的特征,用最纯粹的色彩、清晰的构图、清晰的层次,谱写出清丽、清新、淡雅的画面,寄托了他超越世俗、回归自然的人生理想。这种兴趣在黛玉代宝玉所作的《望杏帘》中有明显的反映:
杏帘引客饮,望得见一座别墅。
灵璧鹅水,桑榆燕子梁。
一春青青,十里稻花香。
盛世,不用耕织。
第一副对联动了“请问酒楼在哪里,牧童指杏花村”的意境,但也不拘泥于旧格局,另辟蹊径。平行对联、颈联,既有山水,又有家庭气息;既有从大处看的宏大开阔的场景,也有在小处见灵的小场景。所有的场景混合在一起,五颜六色,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从《十里稻香》中不难联想到辛弃疾的《稻香中丰收》,尾联也只是结果。如果说这首诗清新自然,与陶渊明颇有几分神似,那么诗中的气象在唐代十分繁盛,更接近王维。
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不仅继承了谢涛诗歌的精神旨趣和审美方式,而且在艺术表现上始终崇尚谢涛。一般来说,田园诗主要是崇陶,山水诗主要是大谢和小谢相结合。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写意为主,诗中的景物大多有寓意,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甚至不是眼前的真实景物。谢灵运往往刻板写实,客观写景。[2]从这个意义上说,黛玉访元时写的两首诗和后来写的三首菊诗,都受到陶诗的极大影响。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质朴自然,恬静庄重,充满意境,很少使用奇特的夸张,华丽的辞藻,丰富的色彩。一切自然平淡,使陶渊明的诗呈现出一种清远的意境,平淡中有隽永的韵味。我们不妨分析一下黛玉在元妃归乡时写的《仙仙源碑》这首诗,就是要作诗,不容易施展才华,但题目深在她的肚子里,所以前四句写得很好:“名园何处建,仙境不应红尘。借秀美山川添新风景。”从文体上讲,它是精炼的、自然的、新颖的,这是陶诗的精髓。后面的“香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兴邀宠,宫车往来频繁。“单看的话,和之前相比没什么新意,大概是受体制限制吧。第三十八首《林小祥捕菊诗》中的《咏菊》、《问菊》、《梦菊》以其真挚深厚的感情和娴熟灵活的技巧一举夺得一等奖。三首中第一首提到陶渊明:“陶章后,长风言今”(《咏菊》),“呢喃负手扣东篱”(《问菊》),“得道成仙,非是赏庄之蝶,乃回首往事寻陶”(《菊花梦》)。当然,其他人的诗也有涉及。但从居到陶渊明,只有黛玉才体会到他的崇高风范:“孤傲天下”是秋菊和陶渊明的人格特质;还有一个千古传唱的德节!
在戴宇的诗学理论中,除了王墨的五言律外,她还向香菱推荐了杜子美的七言律和李青莲的七言绝句,并在此基础上引用了谢灵运、庾信、鲍照等人的诗。这是因为杜甫、李白、王维等。都继承了前人的创作方法甚至风格,这一点在杜甫的诗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新唐书·杜甫传》说:“要富,要浑,要无量,要多,古今皆然。”杜甫的诗博大精深,格调与精神兼备。虽然是学古人,但还是杜甫的脸和精神,没有似曾相识的嫌疑。
杜甫在律诗方面的成就堪称唐代之最,历来为诗人所公认。杜甫仔细研究性情,达到了煞费苦心的程度。无论五律还是七律,都以精准严谨的节奏营造了一种浑然一体的审美境界。杜甫的格律诗典雅瑰丽。既和谐又深刻。特别是在句子结构和句法的变化上,在旋律的艰难转折上,是过去的律诗无法比拟的。此外,杜鲁对典故的运用开了唐代律诗的先河。杜甫做事得心应手。比如《张隐居记》中的“姬谭胡发,春草鹿唷唷。杜酒偏劝,无欲无求。”引自《诗经》的《冯伟说人》,以江东乌鳢为黄鱼的故事,也引自余淼鹿鸣,引自曹操乐府的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引自谢灵运的一句“得其所愿”,都不留痕迹。杜甫的造境与立意来源于古代,可以化古为用,可以随心所欲进出,一波三折。因为杜甫虚心向前辈学习,他的诗歌取长补短,进而锻造出自己独特的汪涵恣意沉郁的风格,最终成为一代“诗人”。
所以黛玉让香菱学学杜甫的诗,“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令”,意思是私塾师。她既然有这种看法,肯定是一步一步学来的。当我们仔细研究戴宇的诗歌时,我们不难发现她的格律诗在对仗和格律方面极其工整。比如:“偷个梨核三分白,借个梅花魂。”(《白海棠颂》)“终有一朵云,写于霜中,口对月香。”(《咏菊》)“去仙,非慕庄而生蝶,乃回首往事而寻陶孟玲。”(《菊花梦》)“螯嫩玉既饱满,壳凸红脂香。”(蟹颂)等等。在黛玉的诗中,也有不少典故:“项容金谷酒,花魅玉堂人。”《神仙仙源》一句中的“金谷酒”是晋代石崇在家金谷园设宴待客的典型,说“不成功,罚三斗”。“我只在花锄上流泪,我看见上面的树枝上有血渍。”(《葬花》)这句话用了两个典故:一是费翔哭顺,血泪染竹枝成斑;二、蜀帝将布谷鸟化为魂魄,血沾花,花为杜鹃花。“色线上珠难收,湘江旧迹已模糊。”(《蒂帕三大名作》)还用了姚二女儿的佳能,和的湘江,哭着避着。“去游仙,不是赏庄生蝶,是回首往事寻陶孟玲。”(菊花梦)引自《庄子·万物之论》中庄周的《梦蝶》。典故的巧妙运用,既体现了黛玉的渊博学识和敏慧的诗歌才华,又使我们得以一窥她“独善其身,傲视天下”的精神世界和“以质自洁”的高尚情操。
黛玉的诗往往是“大笔一挥”(第三十七回),遣词造句宛如文字,却有一种自然质朴的韵味。这种境界多是从李白那里学来的。
李白以绝句统治了诗歌的历史。他的绝句含蓄自然,仿佛脱口而出,却魅力无穷。《敬亭山独坐》、《秋蒲之歌》、《静夜思》、《楼老亭》等五大奇观中。,都是具有清晰生动魅力的杰作。李白绝句的最高成就是推七绝句。他的七大奇迹不仅自然含蓄,而且崇高有名。试曰:“问余何以居蓝山,笑而不答其心。桃花流水都没了,尤其是天地。”(《山中问答》)“两个人在山中饮花,一杯接一杯。我醉得想睡觉,打算抱明朝的琴。”由此可见,李白的七句诗都是在一个顿悟的瞬间写成的,不经意的刻画,没有经过艰苦的锤炼,却是自然的,却又饱含着无限的感情。宋代诗人王安石曾提出“自然”来评价施立:
诗人得到他们想要的。“清水出芙蓉,天然雕琢”,这也是李白赚来的。“或看翠兰,蓝海不捕鲸。”这老杜也赚了。“硬字于空,妥妥用力”,这一点韩愈也得到了。(五引自上一集《苕溪渔隐从化》)
这段话很有名,尤其是李白的这些话影响很大。“天然雕”不是靠文字达到的,而是基于其长期写诗的能力。“雕饰”是指不雕饰,或去除斧凿痕迹。话似乎是脱口而出,句子似乎是偶然而来。事实上,这往往需要深思熟虑。
黛玉的“提婆三绝”和“乌梅吟”在李的诗中颇为自然。就其技巧而言,《提婆三绝》在《红楼梦》的诗词中并不是最好的,但你要知道,这首诗不是“作”出来的,而是“哭”出来的,它的价值在于感情的真实!全诗以“泪”贯穿,黛玉一生都会为宝玉而泪死。现在,我们来看第一个:“眼空泪空,你却在丢弃谁?”这句话真的没错。“谁”字直接将她的深情指向宝玉,感情极其豪放。与此同时,“谁”这个词也包含了无尽的疑问。这首诗描写了戴宇此时喜忧参半的心情,为她的爱情增添了一丝伤感。五首美歌中吟诵的五个女子,除了传说中的洪福,都是悲剧人物。黛玉选择它们作为她的诗的主题,以表达她一贯的悲伤。黛玉感叹“一代美人”之美,犹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其命运远在白头的“东村姑娘”之上。《虞姬》诗中,轻贱求荣,甘于受辱的黥布和彭越,觉得于美人不如楚帐中的“饮剑”,是将自己的心愿托付给她“洁身自好,胜于陷沟”。她讽刺了汉元帝的退位和对画家的顺从,表现了她拒绝任人摆布的独立性格。她后悔绿珠在她危难之时为她付出了石崇的死,这说明她的爱情是侧重于情感感受和精神理解的。她钦佩洪福的足智多谋和冲破权力与伦理“羁绊”的勇气,凸显了她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理想的叛逆思想。“一代倾城追浪,武功空忆儿家。”(《Xi·史》)“美人出汉宫奇,美人不吉利。”(《费明》)“长谈自我独特,美有巨眼知出路。”(《红拂》)等。,所有的字都是自然的,没有华丽的词藻修饰,很好读。这种不起眼的功夫也凸显了黛玉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使她当之无愧成为大观园第一才女!
黛玉为什么有如此深厚的教养?这是由于她个人的命运,以及她自身的知识和才华等综合因素,从而成全了她独特的诗人气质。
她出身世袭侯爵,学术背景很差。她从小就能读书写字。六岁时,她已经读完了四书,这为她以后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但由于她纤弱的体质和母亲的早逝,童年生活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忧郁。当她独自一人来到郭蓉公馆“解除父亲内忧外患”时,她表现出了“步步小心,时刻小心生怕被别人嘲笑”的孤女的强烈自尊心。不久,她的父亲又去世了。当她办完丧事,再次踏上郭蓉府时,她已成了一个真正无家可归的穷亲戚,来到贾府避难。这一系列的遭遇,以及整个环境的勾心斗角,让她本已敏感的心又多了几分惆怅:大观园里的喧嚣,别人家的欢声笑语,甚至大自然中的落花,秋风秋雨等等。,能触动她心里那根悲伤的弦,在日常的诗词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尤其是中国优秀的古典诗词,让林黛玉更美。黛玉既学了前人的诗,又学了他们在藻中的味道。这使得她的言行,多愁善感,并散发出一种“美丽香草”的魅力和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那一带有个粉墙,被几千根竹竿遮着。.....“潇湘馆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似乎包含了几分黛玉的气质。尤其是她最喜欢的“那几枝竹”和“只是水竹,清丽内敛”,象征着她的高尚品格,也是她的人生理想和兴趣所在。住在竹林旁给黛玉增添了几分魅力。
这个有着诗人气质的女孩,用诗人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山水、花草、花鸟、虫鱼,用诗人的心去体味人情的温暖和世界的冷酷。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生活。从她的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种忧伤的美,一种脆弱的美,一种绝望的美,一种最终的美。这也让她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学识和魅力。难怪脂砚斋这样评价她:“它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是打不过世界的裙子。”
总之,通过对林黛玉诗歌的初步探索,我们可以知道她善于在《民惠》中抒发感情,抒发抱负。而且,我们还发现,黛玉的诗,韵味深长,清新悠远;师生美的规章制度;吴青莲的“自然”是朴实无华的,难怪她的诗远高于同龄人。同时,她的教育也造就了她“诗性灵魂”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