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创新思维论文~
一、好奇心——创新意识的萌芽
黑格尔说:“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所有个人行为的动机都必须通过他的头脑转化成他的意愿,才能付诸行动。如果一个学生只记住了数学的各种定理和公式,而不能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只记住老师讲的,只记住书本上学的,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所学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即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这是激发创新意识的起点和基础。
在英语教学中,我经常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经常用简笔画、肢体语言、小故事,或结合其他学科讲解英语知识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教lie in、lie on、lie to的区别时,我在黑板上画了几个代表内涵、相切、分离的几何图形,很清楚地表达了这三个短语的不同含义。然后画一张中国地图,一张日本地图,一张俄罗斯地图,用这三个短语在世界地图上的确切位置,更清楚地显示它们的不同含义。学生从好奇中掌握了知识,逐渐养成了创新意识。
二、兴趣——创新思维的营养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可以看出,他特别强调兴趣的重要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感情的体现,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事实上,只有当你感兴趣的时候,你才能有意识地、积极地、尽力地去观察它、思考它、探索它。只有这样,你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或移植知识,进行新的比较,综合新的成果。也就是说,浓厚的兴趣是“敢于冒险、敢于突破世界、敢于参与竞争”的支撑,是创新思维的营养。
我每天都让值班班长在黑板右侧的小栏目里写“座右铭”(名言),让他在英语课开始时用英语说这句“座右铭”。为了在课堂上表现出色,更流利地用英语表达名人名言,每个学生在轮到他当值日班长的前几天都积极准备。每当值班班长讲完,我总是用鼓舞人心的话:“干得好!”(太棒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大大增强了。同时,每逢重大节日,我总是让学生制作英文贺卡,送给老师、亲戚朋友。去年圣诞节,一个英语成绩不好的同学送给我一棵用小树枝做的圣诞树,树上挂满了“彩灯”和“红星”,还有一张贺卡,上面用不好看的英文字母写着“圣诞快乐”。我深受感动,并高度赞扬了他在课堂上的创新精神。从那时起,这个学生就喜欢上了英语,到毕业时,他已经成为班上英语最好的学生。
三、质疑——创新行为措施
质疑发现教学是一种基于多元智能互动的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活动。提问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做学习的主人,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
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前人称学贵为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疑中学习则成”。20世纪中期,布鲁纳认为发现教学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他们的内在动机和对知识的兴趣。
一位物理老师做了一个实验。他用一根小蜡烛,在蜡烛底部粘上一枚硬币,放入半碗水中,然后点燃蜡烛。蜡烛燃烧了一会儿,逐渐靠近水面。蜡烛烧到水里就“灭”了,过了一会儿突然亮了;一会儿“熄灭”,一会儿又被点燃。就这样,连续三次被“起死回生”。他问同学为什么?最后蜡烛真的灭了,他问学生为什么。他让学生们互相质疑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和氧气有关。这个实验让学生从悬念中获得知识,并保存在头脑中。
第四,探索——创新学习方法
创新学习方法——探究学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学习法。就是根据创新的需要选择知识,不搞繁琐的知识准备,带着创新和有用去学习,不带着无用去学习,直接进入创新的大门。
2.模仿学习法。是指学生按照他人提供的模式模仿学习,从而形成一定的品质、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学习方法。换句话说,就是从“学”到“学”。
3.探源,探隐学习法。为了主动掌握知识,学生采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对自己所接受的某一知识进行仔细的探究和溯源,通过分析、比较和验证,从而掌握整个知识体系。探其源,探其隐的学习方法,对激发自己提问大有裨益。
4.创新阅读方法。为了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我们可以超越作者和阅读材料,产生创新的阅读方法,得到新的答案。
5.创新课堂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教学和指导,学生可以获得系统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同时,学习也可以通过预习中的自学和对新知识的探索,进入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利用一切机会大胆发言,大胆“打断”,从而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另外,课后复习是巩固课堂知识的关键途径。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创新精神,我经常在英语课上要求学生解释某一段或整篇阅读材料。实践证明,学生在备考时会认真阅读材料,分析课文,找出重点,逐一理解后再给学生讲解。讲解时,他(她)会汲取老师的精华,方法往往新颖独到,幽默风趣,往往能收到不同寻常的满意效果。
综上所述,无论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还是对未来的教育做出怎样的解释或实践,没有教学改革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就不可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