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砖雕纸

清代五彩缤纷的房屋:

庭院住宅

庭院式民居的形制特点是组成庭院的房屋相互分离,房屋之间用回廊相连或不相连,所有房屋都用实心屋檐装饰,房屋围成的庭院很大,门窗朝向内院,外面用厚墙覆盖。屋架结构采用提升梁框架。这种住宅形式在夏季可以接受凉爽的自然风,有宽敞的户外活动空间;冬季可以获得充足的阳光,又可以避开寒风,所以四合院式是我国北方常见的形式,盛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在四合院中,北京四合院是最规则、最典型的。完整的北京四合院由三个院落组成,沿南北中轴线排列着倒室、垂花门、正厅、正房、后盖房。每次进院都有东、西厢房,正殿两侧还有厢房。庭院四周,有穿山回廊和手书回廊将房屋连接起来。大门开在东南角。大户型的房子还有额外的轴屋,花园,书房。屋内每间房子都有固定用途,倒屋是客厅、财务室、门房;正厅是家庭讨论的客厅;主屋是给父母长辈住的;子侄皆住厢房;后盖房间是仓库储存,仆人居住和厨房。这种住宅是按照长幼、内外、贵贱的等级顺序排列的,是一种宗法性很强的封闭式民居。仍有民居属于四合院风格:晋中民居,院落南北狭长;晋东南的民居大多是两三层;除狭长的院落外,关中民居的厢房多采用坡的形式;临夏回族民居,布局自由,朝向随意,带花园;吉林满族民居,庭院很宽,正房以西中间为主,三面有万炕;青海庄科是一座平顶四合院,四周外墙全部用夯土建造。白族民居,即大理地区的民居,有“三坊一墙”和“四进五天井”两种典型布局;纳西民居与白族民居相似,但吸收了藏式建筑,有前廊。

厅堂式住宅

厅井住宅是另一种主要类型的四合院,其特点是开放的大厅和小天井。也就是说,院子四周的房子相互连接,屋顶重叠,紧紧围绕着中间的小院。因屋檐较小,形似井口,故又称天井。一般天井里都有地面铺装和排水通道。每家门前都有一个很大的前廊或屋檐,以便下雨天串通行走。同时,部分住宅被做成开厅等半户外空间,与天井一起作为居住空间。其结构采用穿斗式框架。这种住宅建筑在炎热潮湿的夏季可以产生凉爽的对流风,改善小气候;同时,有更多的室外和半室外空间来安排各种生活和生产活动,开放的大厅成为日常活动的中心,不受雨季的影响。厅井民居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尤其是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和广东的一种常见形式。太湖流域是桑蚕丝编织之乡,民居也各有特色。苏州民居可以说是太湖流域民居的代表。它是一个狭长的房子,有一个对称轴,由几个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有大厅、轿子厅、大堂、女厅(又称上房)等。大厅是宴客的聚集地,上层建筑多做成“Xi”形状的二层小楼,是家人的卧室。苏州的房子大多没有厢房,前后屋的联系靠两边山墙连着的巷子(走廊屋)来交通。主天井里设置了雕刻精美的砖砌门楼,以显示主人的富有。富商的房子旁边有一个美丽的花园。时至今日,苏州宅院仍然是中国古典园林遗产中的重要财富。有徽州民居属于堂井民居,多为规则的三进院落或四合院的组合,多为楼房。东阳民居以木雕闻名全国,其典型平面为“H”,当地人称为“十三头”。湘西民居是苗族、土家族和汉族的民居。因为它有两层楼高,四周是比房子还高的全封闭堤岸围墙,远远望去像一枚官印,所以叫“印子坊”。川中民居,大门正中间,俗称“龙门”,室内装饰、悬挂、花罩等物品十分考究。云南的“一封”是昆明附近的一种住宅形式,是一个方形的小四合院。泉州民居的特点是中间三厅,东西两侧各建南北护栏,当地称之为“护宅”,和* * *一起组成一个大房子。这样的房子对潮汕和台湾省的影响很大。广东中部的民居类型很多,当地中下层居民喜欢用一种“三室两廊”的民居,比较节省土地。

集体住宅

群屋是四合院的集合房屋,以其自身独特的构成模式,将全国众多的房屋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宏伟、巨大的外观,多用于闽西、粤东、赣南的客家民居,福建漳州、广东潮汕等地。客家人喜欢建造圆形或方形的土楼。比如福建永定古竹乡的承启楼,直径70米,房屋呈环形排列。为四层夯筑土木框架建筑,外观封闭,无窗或少窗。内院有圆形附屋,中心是各族祠堂。里面有水井和粮仓。闭关锁国后,全民可以在不依靠外援的情况下长期抵抗入侵。另一种土楼,平面呈方形,层数由北向南递减,至今仍流行于永定湖的石勒、坎市、高贝一带,称为“五峰楼”。广东梅县客家人喜欢采用“三堂两横围屋”的风格,即中间三堂,两边横屋(即竖屋),在横屋北端建一圈半圆形围屋,形成全封闭的大屋。粤北南雄、始兴一带的客家人还是比较喜欢采用行列式住宅,这也是一种大家庭式的住宅,人们共同居住。此外,漳州还有模块化的土楼,由三个单元组成。潮汕还有一个由“子”字形的小房子组成的巨大的复式豪宅。

窑洞住宅

窑洞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居住方式,就是在黄土崖地区挖水平洞穴作为居室。因为它具有施工简单、造价低、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等优点。,虽然采光通风有缺陷,但还是北方少雨的黄土地区的民居。按建造方式可分为崖窑、平窑、闭窑三种。崖窑是天然土墙挖的凭证顶横洞,可以是单孔或多孔,也可以与地面房屋组合成院落;平地窑又叫坑院子、挖院子、暗庄子。即在平地上向下挖深坑,形成人工土墙,然后在坑底各个方向的土墙上深挖窑洞,也可以说是立窑和横窑的结合。这种窑洞流行于河南的珙县、三门峡、灵宝,甘肃的庆阳,山西的平陆。古窑是在平地上用砖或土坯通过发券建造的独立窑洞。券上盖土做晒粮平顶房,多用于晋西、陕北。我国目前的窑洞主要集中在五个地区,分别是晋中、豫西、陇东、陕北、冀西北。

干式隔膜住宅

干膜住宅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具有通风、防潮、防盗、保护动物等优点,非常适合炎热、潮湿、多雨气候的西南亚热带地区,包括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岛和台湾省。这种民居规模较小,一般为三至五间,没有院落,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都在一间房子里解决,特别是平埂少、地形复杂的地区。使用甘兰民居的民族有傣、壮、侗、苗、黎、景颇、德昂族、布依族等。傣族民居多为竹制结构,屋顶为茅草,所以也叫竹屋。它的下部是架空的,地板上铺竹席,它坐在地板上。它有一个宽阔的前廊和一个露天露台,其外观的特点是屋檐下垂,屋顶陡峭。壮族人把甘兰建筑称为“马兰”,大多数建筑都有五个开间,并且使用木质屋架。下面架空的柱层,周围大多是简单的围栏,作为动物圈舍和杂用。上层中间是一个大厅,是日常生活,婚丧嫁娶,节日的场所。把卧室在大厅周围分开。侗族的干栏和壮族的麻栏差不多,只是客厅部分敞开,露在外面,喜欢用挑廊,吊楼。与此同时,侗族村寨中还建有一座多檐高耸的鼓楼,作为全村搬迁的场所。不同的村落竞相别出心裁,这是侗族人民宝贵的建筑遗产。苗族人喜欢住半楼,也就是结合地形,半挖半填,半干隔膜架空。黎族生活在海南岛五指山,那里多风雨,气候潮湿。它的住所是一种低矮的干横膈膜,有茅草的半圆形屋顶,没有墙壁和窗户,前后都有门,门外有弓,就像一条垂在头顶的长船,所以又叫“船屋”。景颇族和德昂族甘兰建筑的屋顶有其独特的形式。布依族的房屋以前都是干栏式房屋,但居住在镇宁、安顺、六盘水的布依族因为建材的限制,完全改成了石屋,但其原型仍然是干栏式。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