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音乐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元朝中期(公元1300年左右),第一批欧洲键盘乐器传入中国。这些乐器是珍贵的礼物,由西方使节运到中国,向皇帝的宫廷进贡。后来一些皇帝也学习了这些键盘乐器,但此举只是为了证明中国皇室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也是为了证明中国文化的优越性。这些大键琴和钢琴早期大多被锁在贵族们的储藏室里。它们只是来自西方的稀有收藏品。1840-184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年轻人开始对欧洲文化表现出更多的兴趣。这时,钢琴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把西方音乐介绍给了中国。上世纪初,一些美国音乐家从欧洲和华北的大学归来。他们知道如何演奏、教授甚至创作钢琴曲。
在1930年代,钢琴在中国被认为是独奏和备用乐器。1934年,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1899-1977)在沪举办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大赛,十一位作曲家,二十部作品。获奖作品是何绿汀的《牛仔短笛》;它成为第一部将中国旋律与西方对位技法相结合的作品。这首歌简单而优美,从此有了很多模仿者。《牧童短笛》的确是中国独立钢琴音乐的里程碑。
在抗日战争(1937-1945)和随后的内战中,中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音乐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冼星海1939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一例。当时很多作曲家写钢琴曲,原料都来自中国民歌。到1950,爱国主义钢琴作品已经超过300首。
1949解放后,中国政局稳定。随着钢琴音乐的发展和演奏技巧的提高,中国钢琴家开始参加国际比赛。原创钢琴作品大多以庆祝新中国为主题,欢快的情绪结合刚从西方学习的作曲技法,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钢琴音乐风格。以民歌为题材的作品被广泛接受,如改编自一支历史悠久的民乐乐队作品的《翻身的日子》;对歌改编自河北省的民歌。同理,中国的芭蕾舞剧《美人鱼》插曲《草帽花舞》借用了西方音乐,创造了中国的新音乐。
文革时期,钢琴并没有被认为是反动的西方乐器,但它仍然是现代化和进步的象征。喜欢钢琴的江青委托冼星海将《黄河大合唱》改编成钢琴协奏曲。作曲家英年早逝,没有活到解放,无法亲自改编这部作品。在改编钢琴协奏曲的过程中,一批作曲家和钢琴家配合《国际歌》和《东方红》。这首协奏曲的钢琴独奏部分非常出色,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媒体当时也广泛报道和播放。无论是媒体的力量还是作品本身的华丽,《黄河协奏曲》依然是中国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文革进入新时期后,传统再次受到重视,艺术家逐渐恢复了创作自由。这个时代还有很多新的创造流传至今。这些年来,中国的钢琴作品独树一帜,原创曲目更加丰富,以民歌为基础,模仿民族乐器,提高现代钢琴演奏技巧。陈培勋改编的《平湖秋月》、现居美国的作曲家孙一强的《春舞》以及台湾电影的新版《看春风》都是很好的例子。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国际文化的交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观点。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学生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新概念:摇滚、爵士乐、现代音乐和电子键盘。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跨界”音乐风格下,中国古典材料的运用成为中国当代作品的一大特色。难怪钢琴会和中国民族乐器一起演奏。苏州《春江花月夜》和《枫桥夜泊》的描写以及著名电影作曲家赵季平的《龟兹舞曲》就是很好的证明。
钢琴象征着物质的富足和文化的修养。中国有几千万琴童,这种情况一定会影响到未来的钢琴世界,包括钢琴家,作曲家,更重要的是大众的品味。钢琴音乐的未来,在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商业和纯艺术的发展,还是浪漫主义的风格或技巧,都已经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