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建筑1。旧石器时代1。文化背景:古代传说——晁氏家族、隋氏家族、伏羲家族、神农氏家族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涌现出的多根性、多样性的中国、华夏、王朝2。穴居和筑巢。

2.新石器时代建筑遗迹

1.仰韶文化-仰韶村、半坡村

2.龙山文化:面积变小了,有套房式半窑洞。

3.河姆渡文化:干栏建筑,榫卯结构。

4.细石器文化:庙宇和祭坛

第二节奴隶社会架构

一、夏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1,文化背景

让位——传子不传圣人。

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朱霞九鼎-青铜时代

2.科学与技术

定期使用土地、天文历法

河道整治、防洪、挖沟和灌溉

3.建筑条件

国家机器,建造宫殿和亭台楼阁

二、商业(16世纪至110世纪)

65438+

2.建筑条件:

宫——居,重葬——等级制度

例子: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和夯土技术

简单的住房,还是简单的生活

艺术特征——线的艺术

整洁、方形和庭院布局

二。西周(11世纪-771年)

1.历史和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走向封建

注重礼仪和分封制的王侯——宗法秩序、等级制度

2.建筑条件:

城市——“豪景”

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湖北西春的干栏建筑

窦的形象出现了。

瓷砖和排水管道的出现

第二节封建社会早期的建筑

一、东周(770-476年为春秋时期,475-280年为战国时期)

秦、楚、齐、燕、赵、魏、汉

1.历史和文化背景:

土地私有制,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皇帝出校,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社会

颜色含义:

“李瑛,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2.建筑条件:

城市建设的高潮:齐林子与楚晏婴

赵邯郸和魏大良

高层建筑和大型工程:七个国家竞相修建长城。

西门豹引张水灌叶。

李冰和他的儿子都江堰

木结构技术:榫卯结构、墓棺

西周齐国官书《考公基》

公共交通类-鲁班

3.建筑特色:

防御、仪式和线条艺术:(北)理性对称

(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不朽的世界

二、秦(前221-前207)

1.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李殊。

2.修建长城和赤岛

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宏大,

平面拉伸和轴对称

三。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1.艺术风格:

交融——开放奔放,自然质朴,圆润瑰丽。

2.建筑条件:

& lt1 & gt;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的2、5倍)。

& lt2 & gt单体建筑:

唐明笔咏与洛阳白马寺

花园-蓬莱三岛模型

阙——《观》。

3.成熟技术:

& lt1 & gt;木结构形式:穿桶式和吊梁式。

& lt2 & gt屋顶丰富,有山折。

& lt3 & gt“拱券”与“叠涩”的艺术风格;

三国、晋朝、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1.历史和文化背景:

战争、迁徙、分裂与政权——“魏晋玄学”

人的意识--表现人自身的艺术形式。

2.对架构的影响:

薄葬,花园

佛教建筑盛行-宝塔,河南登封宋岳寺塔。

新疆基齐尔石窟——最早的石窟

甘肃麦积山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冈

洛阳龙门

太原天龙山

第三节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

一、隋唐五代

1.文化背景:儒家的理性+道家的内在精神。

文人风度与佛教诠释的影响

相得益彰——开朗又充满活力

文化交流:鉴真的东渡与胡闯的传入。

充分结合形式、结构和材料。

2.建筑的发展:夯土台-以山为陵。

加强统筹——“三朝五门”

唐代长安——严整有序的“万国和平”

寺庙-北高僧殿,南禅寺殿和小雁塔。

3.建筑技术:

& lt1 & gt;河北省赵县安吉桥

四个开肩优惠券,减少1/5自重和水压。

钢筋-连接28座拱桥并增加桥面

28水货券——券上加石头,边大中间小。

造型:轻柔拉伸,轻盈顺滑。

& lt2 & gt木结构——大面积、大体积

& lt3 & gt杜辽姜宇文开

五代:完美-停滞-定型

& lt4 & gt砖木混合结构——灵隐寺和虎丘双石塔

广东光孝寺塔栖霞山佛塔

二、宋辽金

历史背景:10世纪(北宋+辽)12世纪(金+南宋)。

赵匡胤——“一族”与赵霁

1.建筑理论:李杰的建筑法式风格

模块化、定型、层级、成就和局限

2.组组合:城市,汴梁,东京-清明上河图

水城苏州——《平江图》

宋三大明大厦

河北正定龙兴寺

3.建筑艺术趣味:

意味深长,美观大方1,花园2,装修

辽朝继承了唐风。

山西应县佛公寺释迦牟尼塔

北京天宁寺塔

河北省蓟县都乐寺

金代是辽宋的结合体,很美,很纤细,很多彩。

陕西崇福寺托米堂

山西北科吉文殊殿

大同上下华严寺,大同山华寺和小木作净土寺。

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的建筑

一、元朝

1.历史背景:

蒙古帝国-猎命师-圈地

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停滞

2.木框:大胆、仓促、简单。

列缩减法和列移位法

外檐大批量制作,内檐拱起,柱梁直接交接。

采用天然大曲木

第二,明朝

1.历史背景:

朱元璋的民族政策——恢复唐宋风格

2.建筑技术:

& lt1 & gt;木结构——注重整体性和规范性;

随着元朝的柱和梁的交接,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得到了加强。

官方建筑没有降柱,平面布局整齐。

& lt2 & gt提升民间建筑水平——延续南宋建筑风格

建设正规鲁班——总结江浙经验

& lt3 & gt砖广泛用于地面建筑。

长城,北京紫禁城的历史皇城(现档案馆)

明洪武时期南京灵谷寺的无梁殿(砖拱)

琉璃:大同九龙壁,南京鸿鹄琉璃塔。

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村吴洪飞塔

空桶砖墙

3.建筑物的成熟度:

花园-原野

十三陵,南京十三陵

4.建筑艺术风格:

直,没有侧足——相对沉闷。

唐:8/1000抬高10/1000侧脚——拉伸稳。

商品开发——“通俗小说”

艺术的世俗化——苏联色彩绘画

第三,清朝

文化背景:怀柔政策-外来包容:婚姻

内部高压,“文志功夫”

1.建筑物:

丰富的房屋类型

皇家园林:颐和园、避暑山庄、圆明园。

藏传佛教建筑的发展——拉萨布达拉宫

承德外八庙

全国各地都修建了孔庙、贡院和学院。

2.建筑技术:

& lt1 & gt;雍正时期的官书《工部工程实务》

基于桶口

强调等级制度走向极端

& lt2 & gt计算室、样板间:专门做设计、施工、预算的人。

雷发达“样雷”:开始用模型“铁样”

& lt3 & gt斗拱退化为装饰。

总结:

1.中国古代建筑在不同时期的特征

原始社会的浪漫时期

夏商周理性时期

秦汉浪漫主义时期的高潮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理性时期

隋唐五代两宋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高潮。

元明清时期的理性高潮

& lt1 & gt;浪漫-理性-浪漫-理性...看似是循环,但不是简单的循环——上升循环的过程。

& lt2 & gt三次高潮,文化成果的数量和规模都很大。之前是多元化时期,但发展脉络始终是统一的。

& lt3 & gt渐变与互补——在动态中发展

2.中国古代建筑的地域差异。

3.纯金文化和合金文化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8000 ~ 2000年),这一时期的建筑基本可以分为南北两大部。南方的潮湿地区已经从一个巢穴发展成为一个架空的干燥栅栏。发现最早的遗迹是7000年前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榫卯结合的干栏式建筑。黄河中下游黄土地区的房屋,从半地下窑洞发展到地上有木骨泥墙的圆屋、方屋,如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等。后来在郑州大河村遗址发展成最多两坡的那种房子(见中国新石器时代建筑)。

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世纪)传说中的夏朝建筑遗址仍在发掘中。这一时期发现的最早的建筑是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早期商代建筑。为了在湿陷性黄土上建造不沉陷的大房子,此时的建筑已广泛采用夯土技术,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有近2万平方米的夯土桥台。二里头的两座宫殿位于正殿中央,四周有回廊或夯土墙,朝南敞开。黄陂盘龙城遗址在商代中期有大量的夯土墙和庙基。根据这两处遗址,这一时期的主体建筑以木、泥墙为承重墙,在屋檐四周或前后夯土基中种植檐柱,构筑一圈回廊或前后檐廊。在商代晚期藁城台西遗址较小的建筑中,也出现了土坯山墙。商代就出现了城墙,偃师石象沟商城、郑州商城、黄陂盘龙城的城墙都是夯土造的。城市布局初具规模。西周都城的宫殿情况不详,但周元遗址凤雏枣州府已经是一个有两个入口的四合院,有明确的南北中轴线。房屋主体为带木柱的夯土或叠泥墙,内柱沿宽度方向呈列状排列,但不沿深度方向,说明檩条是当时的主梁框架。西周已出现板瓦和管瓦,屋顶局部使用瓦。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这座建筑的地基是用草泥制成的土坯建造的。西周中期,周元遗址出现了面积280平方米、最大宽度5.6米的大型木构架房屋,夯土墙只起到了维稳和围墙的作用。至此,中国古建筑的两个主要特征,即木结构的使用和采用有中轴线的封闭式庭院布局已经形成。但直到隋代,仍有大量夯土承重墙的建筑。

春秋时期,许多国家建造了大量的城市和宫殿。宫室都是梯田式建筑,以阶梯式夯土平台为核心,靠着平台一层一层地建造木屋。借助大地平台,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建筑的外观,以满足统治者的奢靡欲望和防御要求。侯马金城遗址中的牛村古城可能是金盾新田遗址。城内两侧各有宽52米的夯土平台,是一个巨大的阶地。凤翔永城遗址出土青铜器用于室内装饰?说明这个时候的建筑非常漂亮。此后,战国时期出现了更多的城市和宫殿。一般战国都城都有两个城,大城,也叫郭,是居民区,城内有封闭的道路,集中的城市;小城是宫城,亭台楼阁众多。战国时期,工艺大师提出了一些君王都城和城市的规划原则,对后世影响很大。此时屋顶已经铺了大量的青瓦,后期开始出现陶瓷栏杆和排水管。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 ~公元581),秦国统一全国,在咸阳北坂建了六国宫,在渭河以南建了朝宫和辛宫。现存的阿房宫前殿遗址和骊山陵的规模和气势都远大于战国时期。在咸阳秦宫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瓦、瓦、石雕和青铜构件。秦朝在修建长城、赤道等工程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西汉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首都长安围绕秦旧宫而建,城中宫殿一座接一座,却无一在中。每座宫殿前都建有巨大的亭台楼阁,正殿仍受亭台楼阁的欢迎。王莽还在南郊修建了唐明和九庙,也是亭子。长安居民区160里,九城为商业区。城周围有七座陵墓,每座都建成陵城,富人和前朝官员居住,类似于现代的卫星城。西汉地方城市和建筑非常繁荣,有计划地在偏远地区修建平面呈之字形的垦荒城和移民区。

东汉都城洛阳有南北两个宫殿。大量的壁画、画像石、陶屋、石龛等。在东汉时期反映出不同类型的建筑形象:中国北方和四川的建筑经常使用平台梁框架,有时使用承重土墙;在南方使用斗架,斗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的常用构件。此时,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常用的三种基本框架形式,即吊梁、横梁、平顶,已经成型。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展,用于墓葬和下水道。除了平行和纵向砖圆柱壳,还有圆顶和双曲扁壳。石浮雕中还有一座拱桥。然而,汉代仅存的遗迹是石阙、石龛和崖墓。

三国时期的建筑是东汉的延续,最显著的成就是2004年重建的曹魏邺城。整个城市面积6.5平方公里,平面呈长方形,由一条东西向的主干道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除东北角的贵族区外,全部为宫廷园林,正殿位于城市南北中轴线上。南面有办公区和居住区,中间有南北主干道通往宫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方形轮廓、分区明确、有中轴线的都城。

西晋短暂统一后,立即陷入了长达300年的混乱分裂局面。每个政权都先后修建了豪华的都城宫殿,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朝的建康、北魏的洛阳和北齐的邺城程楠。北魏洛阳宫城位于汉魏洛阳的北半部,宫前大道两侧均设有办事处。城外有320座方莉,为隋唐之首。琉璃瓦出现在北魏。这一时期最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大量的佛教寺庙、佛塔和石窟。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寺庙逐渐采用中国宫殿的庭院布局,塔也与木亭相结合。只有早期的石窟还带有一些中亚的特点,但很快就和中国的特点结合起来了。最著名的寺庙是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它有九座木塔,高四十多英尺,可能是历史上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朝只有少量的砖石建筑,如宋岳寺的石窟、石窟和佛塔,而南朝只有陵墓的石雕存在。

从隋朝到宋朝(581 ~ 1279),隋朝虽然只有37年,但是进行了大量的建设。次年,隋建新都大兴(唐代改称长安),面积84平方公里,是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前建造的最大城市。城内有108个广场,两个城市,纵横排列,形成网格街。宫城在中轴线的北端,南面是皇城,办公场所集中。它是在总结北魏洛阳和北齐邺城南城经验的基础上建成的,是第一个把官署集中在皇城的(见隋代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这座城市是一年建成的。一方面显示了夯土墙木构架房屋可以就地取材,预制安装,施工迅速的优点,同时也显示了优秀的组织施工能力。隋朝另一个著名的工程是开凿大运河。河道总长2000多公里,其中80%是用6年时间完成的。著名的赵州安济桥建于隋朝,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历史记载了隋朝修建汾阳宫和唐明等重要工程时的设计图纸和模型。

因为房子采用木质框架,还有其他重要特点:①外观分三个层次。木架需要防潮防雨,所以每栋楼都有一个高出地面的基座和一个带大檐的屋顶。外观明显分为基座、房身、屋顶三部分。屋顶有不同的形式,如硬山,悬山,休息山,寺庙,聚集点。(2)屋顶下凹,墙角上翘。自南北朝以来,吊梁屋架就采用调节每根梁下短柱高度的方法,营造出凹形的弧形屋顶,有利于采光和排水。同时,在坡的四面屋顶的角脊下应加一根角梁。角梁的高度一般为椽子直径的三倍,并应与椽子中的角梁结合。为了使其表皮平整,要在这部分椽子下面加三角木条并逐渐抬高,导致房角处出现屋檐倾斜的现象。③使用水桶。为了增加屋檐的宽度以防止下雨,最迟在汉代就有了一种从柱体中一层一层挑出横木来支撑屋檐的水桶。唐宋时期,斗放在柱头上,与梁、柱头交织,悬于屋檐之上,内承梁尾,成为框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时候水桶大,一般两柱之间用一两朵花。到了明清时期,水桶被简化为纯粹的装饰品,体积缩小。通常,在两列之间使用四至六朵花。斗拱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中的独创,多用于大型木结构建筑。④模块化系统设计方法。这一特征最迟在唐代形成,到宋代成为定制。方法是将常用构件“木材”分为八个等级,根据建筑的性质和规模进行选择。建筑物的宽度、深度和组成部分都被指定为木材高度的某个倍数。明清时期以闽粤栲的宽度——“斗口”作为基本模数。这种方法可以简化设计,甚至不需要绘图就可以预制构件,大批量建造。⑤油画。木架需要油漆防腐。因此,彩画成为木结构建筑外观的重要特征。最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建筑彩画。明清以来,北方的柱、门、窗在屋檐下涂赭红色、青绿色,南方则涂黑色或深栗色。

庭院式布局除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我国大多数古建筑都是庭院式布局。主要建筑均在纵轴上,次要建筑对称位于其前方两侧,长方形庭院四周有回廊或围墙。这是中国古建筑最基本的组合单元。一个大的建筑群可以在纵轴上串联几个院落,每个院落称为“金”;大一点的,可以在主轴边上加一个或多个副轴,每个副轴称为一条“路”。各种大小的房屋、宫殿、衙门、寺庙都是这样构成的。院内建筑外部封闭,门窗向院内敞开,可减少外界噪音。庭院是交通的枢纽,也可以看作是露天的开放大厅。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比较单一,所使用的屋顶形式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所以主要通过厚重院落中建筑的不同组合和院落空间的变化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一般来说不是一目了然,而是在行进的过程中一层层展开,逐渐走向高潮。北京明清故宫是现存最宏伟、最富变化的四合院组合杰作。

城市规划中国最晚出现在商代,西周初期、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建城,形成了根据政治、军事、经济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划级别建城的传统。现存最早的根据政治需要建造都城的计划是战国时期编纂的《考公基工匠》,规定了大小、高度、宫殿、祖先崇拜、城市的位置以及不同等级的居住区规模。以后的朝代,都城都不同程度地更加依附于自己的体系。宫城或崖城建在都城、重要的省、州,城内的居民区从战国到唐代都实行“李露制”(又称李芳制)。内广场呈长方形,四周有方墙,两边各有一个方门,实行宵禁。广场被小街分割成几个街区,四合院列在其中。城内商业集中在城内,按行业排列,城墙环绕,四面敞开大门,中心是一座大楼。方和石其实都是城市里的小城镇。长方形的方纵横排列,形成城市的垂直街道网,与宫城、崖城融为一体。唐长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北宋以后,拆除了方墙,居民区从原来广场上的小街发展成一排排的小巷(胡同),商业沿城街排列,直到清代。明清时期的元大都和北京就是典型代表。自三国邺城以来,无论巷制还是街制,按规划修建或改建的城市,大多平面规整,街道方方正正,有一条中轴线,这从现存的明清北京及大量县市就可见一斑。

自然景观园林布局中国有着悠久的造园传统,城市山林屋旁的园林最具特色,也是观光和生活的场所。这种园林在南北朝以后越来越繁荣,宋代以后在山水画和诗词的影响下越来越精致,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它的特点是崇尚自然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自然,而是追求中国山水画、诗词的意境,以略显写意的手法创造出更能概括自然山水之美的本质的景物。屋旁园林多为人造景色,故叠山挖池技术成就卓著,深山穷谷陡崖之效,在方丈之地得以展现。在景观上,无论是景观花木,还是亭台楼阁,都同样重要,建筑密度相当高,所以往往呈之字形排列,较少对称。至于大型园林和皇家园林,由于自然条件好,往往被分成几个景点,建筑在统一规划下成群布置。作为一个景点,一个景区,我们尽量表现自然风光之美,其次是园林绿化,和宅园不同,但崇尚自然山水之美是一以贯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