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体验,张鸿林

我第一次见到张鸿林是在一次书画展上。张鸿林人很随和,很少说话,所以他们在人群中并不突出。在展览会上,许多人称赞张鸿林的篆刻。他的篆刻布局得体大方。“细”字形成的空白与“声”字下面的空白相呼应。“无”字与“声”字交织,与“物”字紧密相连。密度设计相当巧妙,给人一种纯粹的美感。令我惊讶的是,张鸿林的职业是法官。好奇心驱使我和他聊天。

张鸿林于1964年出生于青海格尔木,随父母去了新疆。受父亲的影响,张鸿林从小就喜欢写作和画画。1980年,张鸿林考入师范学校后,开始自学书法和篆刻。当时物质条件比较差,金石学和篆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很难看到。几经周折,他买下了一枚“汉筝”和几枚古代铜印。如果他得到了宝藏,他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和临摹。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对中国书法篆刻有了一定的了解。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张鸿林被分配到新疆若羌县第二中学当英语老师。若羌县地处沙海,各方面条件都很简陋,但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阻止张鸿林学习书法和篆刻。教完之后,他把自己关在宿舍里,看书,写字,刻字。为了提高自己的技术,张鸿林参加了许多函授课程,系统地掌握了中国的书法、篆刻史、美学、古代汉语和古代文献学知识,为篆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6后,张鸿林认识了书法篆刻家刘绍刚和李刚田,并受雇于他们。经刘绍刚介绍,他有幸加入了中国语言学家和书法篆刻家蒋维崧。三位老师的言传身教让他对书法篆刻有了更深的认识。

老师教,书法渐入佳境。张鸿林在篆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他从古印、汉印中学习篆刻,广泛学习明清篆刻流派的优秀作品,博采众长,积累财富。以、赵、乔大壮、为例,风格端庄、优美、流畅。静静的读着张鸿林的篆刻作品,我感觉宁静而崇高,优雅而脱俗。像山涧里的清泉,像委婉的莺歌,悠扬而深邃,耐人寻味。

65438-0988年,张鸿林篆刻作品入选首届全国篆刻艺术展。

1989年,张鸿林离开若羌二中,成为库尔勒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篆刻创作中。张鸿林非常喜欢篆刻。在他的篆刻创作中,他自由自在地展示自己,在研究碑文和学习古文字中,他四处游荡。

虽然他是一个业余篆刻家,但他的勤奋和出色的才华使张鸿林在了解篆刻方面有了更高的地位。他善于在古文字遗存中寻找和发现创作灵感,从而使自己的创作求新求变,不断攀登和提高,走出了一条书法篆刻创作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