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预习复习”的习惯:目前有些老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结束学生才知道学了什么。这种没有准备的课是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的。预习可以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难点,带着问题上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课后就会忘记。这就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将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组织化,弥补学生知识的不足。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单元复习,学期复习等。,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2.“听课”的习惯:上课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是学生听懂一节课的前提。它包括两个要求。首先,认真听老师讲课,注意老师的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动作和表情,理解老师讲课内容。其次,注意学生的发言。学生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倾听,思考学生回答的对错。如果不是,是什么错了;如果让你自己回答,怎么说。学生只能在认真听讲的基础上回答老师的问题。小学生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其实就是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现代心理学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小学生效率和学习水平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小学生。小学生年纪小,好动,兴奋,累,注意保持短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使教学语言具有语言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感。同时注意动静结合,调节小学生情绪。在练习设计中,要有利于小学生多动脑,多说多做,注重练习设计的思维性和趣味性,练习形成的多样性和科学性,练习的循序渐进和层次性安排,通过练习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严格要求,密切配合:低年级小学生自制力差,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产生,也容易淡化,只有熟练后才能形成习惯,所以在明确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后,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至巩固。比如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就必须要求他们每天都要做,小组内的学生要互相交换预习。每天经过反复训练,预习习惯会逐渐形成。同时,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耐心引导,以身作则: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在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下或通过模仿他人形成的,不仅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且对高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因势利导,多方面引导;坚持表扬、鼓励、巧妙批评和监督;注意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我们应该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树立更多真实的榜样。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应该表扬一些认真听讲、整洁做作业和遵守纪律的学生,请他们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呼吁大家效仿。要善于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同时,教师带头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教师不仅要及时表扬学生的每一个好的行为,还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同时,老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学生做好榜样,不要把自己的坏习惯“传染”给孩子。5.注重家校合作:孩子的学习习惯是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视。有些孩子在家和在学校的表现完全不同。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力和权威性,也具有前概念和基础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孩子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主要受言行和情境的影响,更具有感染力和潜移默化性。它在儿童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看在眼里的,所以父母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最后,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性。让他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不要一遇到问题就去问父母或者其他人。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并不马上告诉他答案,而是让他自己去思考。实在想不出来,再慢慢引导他自己去找答案。这样他就能学会不依赖他人独立思考,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良好的习惯形成后,人们可以更专注于完成任务的总体目标和系统之间的关系。习惯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个人如果有好的习惯,就成功了一半。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比如听、说、思、写的习惯是相互继承的,缺一不可。所以,只有各种学习习惯的有机配合,才能养成真正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