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中庸》300字。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前读过《论语》、《老子》、《庄子》,从与人相处、与己相处、与自然相处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暑假读了大学的《中庸》,真的受益匪浅。可以说,我是在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大学中庸》一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这两部分都是《礼记》的一部分。
《大学》包括十一章,分别是明道、爱民、止于至善、知本、取经、至诚、修身、齐家、治国。《大学》以人的修养为核心,提出“从皇帝到庶人,也是修身为本”,修身之法,强调人的修养不仅是一个自省的过程,也是一个接触外物、通过学习物理获取知识、培养品德、完善人格的过程。它是朱的“三纲领”,以示德、教化民众、止于至善,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性,使民众洗心革面,达到教化天下的最终目的。朱所说的“八项”,就是“敬事、识事、诚、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止于至善。知止然后有一个决定,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全,然后他可以担心,然后他可以贤惠。事有始有终,物有始。知道顺序就走捷径。”这段话是对《大学》的记述,也是这本书的总纲,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大学的目的是弘扬光明磊落的品德,让人弃旧创新。他们只有获得最完美的状态,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状态,才能确定自己的志向。只有他们下定了决心,才能心平气和,才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
万物有根,有枝有尾,万物有始有终。了解了这个过程的始末,我们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看完这部分,联系实际,真的很有道理。学习和学习需要一个安静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冷静思考,思考自己研究的问题,仔细思考问题,从而把握问题的关键和规律。
相反,如果你没有耐心,就很难认真全面地思考问题,深入分析问题。
读《大学》印象最深的就是正直。义就是保持内心的完整,也就是保持本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好恶、个人感情、私欲所支配,也就是把握自己的情绪和心态,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心智不可能因为愤怒、恐惧、偏好、焦虑而正确。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大三下学期老师给我们看的翟国学经典的视频,里面提到做人要有认真的主见,积极的思考。原来,它与大学里的郑新有共同之处。
在读《大学》的过程中,我明确了“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事物”这个概念。之前只听说过,不知道其内在含义。现在看完感觉豁然开朗,对这个概念有了深刻的把握。“吴歌”就是辨别穷究的真相,从而扩大知识面,增长智慧。“格”的意思是摆脱自己的思想杂志,不为物欲所诱惑和迷惑,而是蒙蔽自己的本性,不为恶行所玷污,从而污染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行为高尚,使自己的心灵美丽,提高自己的修养。所谓“知”,就是要获取知识,就要研究事物,就要接触事物,彻底穷尽事物的真相。两个词合在一起就是认识事物,认识事物就是研究事物。增长知识和智慧,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以上是读《大学》最重要的收获。先说对“中庸”的理解。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庸的关键。《中庸》有很多内容,包括33章。认为中庸之道更适合个人修养,大智大德、平实隐蔽、平实定位、长途跋涉、廉洁奉公等章节,以及遵循的事例,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点点,真正研究过才知道的不多。在第二章“时间”中,“时间”不仅指时间、次数,还指机会。我们既不能超越阶段,也不能被时代抛弃。我们既不能冒进,也不能固步自封。超越现实是极端的,跟上步伐是落后的。我觉得中庸的大部分意思和“在时”这个概念是一致的。但是,不同的学派对中庸的精确理解有不同的理解。
儒家思想中最高的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就是包容和利用。就是包容一切客观存在,合理利用。在具体事件中,无论其性质如何,都包含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该被接受。在具体操作中,要做出适当的选择,把握适度。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做出适当的行为。庄子认为中庸是理,中庸是行,中庸是知行合一。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天真无邪,这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做到的时候就太难了。因为要达到中庸之道,就要做到不偏不倚,在两端之间寻求一个契合点,在动与静的变化中恰到好处,这在现实中对我们来说确实很难。
另外,《中庸》中讲得最多的是“诚”。无论对自己,对家人,对外人,都要诚实。一个真诚的人,他的品格是真诚的,他的思想是深如一潭水,他的胸怀是宽广如蓝天。其实现实也是一样的。诚信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是与人相处的重要原则,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