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现状分析及改善管理的设想

中国物流产业现状分析

(一)宏观物流的现状

政府加强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宏观指导。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指出:“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决定》从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了物流的重要性,将物流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在政府的强力组织下推进。

管理体制障碍突出。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部门分割和地区分割在一定程度上仍在发挥作用,多个行政部门的矛盾现象依然存在,使得物流业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必然难以实现物流的社会化和网络化,难以实现物流资源的自动合理配置。比如,交通运输的管理按照不同的运输方式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责重叠重复,难以有效配合和协调;因为现行的金融体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自成体系,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成为阻碍物流业发展的又一顽疾。这种体制与现代物流跨区域、跨行业、网络化的特点格格不入,直接导致各种存量物流要素分散且难以整合,使得各种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导致大量重复建设,浪费物流资源。

物流发展水平不高,效率低下。国际上通常把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物流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指标。我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从1998下降到21.4%后,连续7年波动,2004年仍为21.3%,而发达国家这一指标一直控制在10%左右。

(二)区域物流的现状

许多省市开始重视物流规划和应用。近年来,我国一些省市政府开始意识到物流对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经济和工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并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涉及经济全局的战略问题。

比如湖南构建大物流格局的步伐正在加快。2005年8月27日上午,湖南省先进物流管理经验交流会透露,湖南省将在长株潭、怀化等地统筹规划一批规模大、功能全的物流园区,积极培育和建设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经营规模大、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先进的现代物流企业,力争在3至5年内将现代物流业打造成湖南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

但各地对“物流”的理解并不统一。虽然物流的概念传入中国已有20多年,但现代物流的发展和建设才开始近两年。由于物流基础薄,缺乏实践经验,各地对“物流”没有统一的认识。比如物流行业的范围,如何统计物流行业的运行情况,现代物流如何降低社会成本和企业成本,降低到什么程度,都是模糊的,还处于探索阶段。

物流硬件有待提高。仓储设施、装卸设备、运输工具、信息处理技术等物流硬件相对落后。具体来说,公路网密度低,公路综合运输能力低,铁路运营总里程短,部分偏远地区仍处于半封闭状态,航空运输不能满足高增长的旅客出行要求和高价值、高效率的货运需求。随着国际水运运力过剩和国内运价恶性竞争,我国现有船型单一,船龄过高,使得国内水运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此外,物流标准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了信息享受和运营效率,也难以与国际标准接轨。

(三)企业物流的现状

第三方物流占比低。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和“小而全”的企业组织模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由企业内部组织的自助服务完成,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无法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据调查,工业企业原材料物流有31%是企业自己组织的,50%是供应商企业,只有19%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在工业企业中,27%的销售物流由企业承担,55%由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只有18%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商业企业27%的物流高管是第三方,11%由供应商承担,62%由公司打理。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各种物流设施留存率都比较高,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性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自助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延缓了工商企业对高效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当前制约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

员工素质不高。员工的素质是决定公司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物流公司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一线员工缺乏基本的专业培训,员工素质低下,导致服务态度恶劣,形成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

来源:www.daixielunwen0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