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长安的论文和著作
2.“选择?接受?《转型——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日文学的演变关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专著。
3.《对话与20世纪中国文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专著。
4.美学魅力,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版,两人合著。
5.《延安文艺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版,合著。
6.《毛泽东文学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有参。7.文学名著欣赏?《中国现代文学卷》,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主编。
8.十五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指南(1917-2000),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附参考文献。
9.十五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参与编写。
10.《中国新诗名著导读》,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参与。11.论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主义小说,《文学评论》1998,第2期..
12.17语境下的外国文学翻译演变,《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13.周作人的“人类文学”观与日本文学的关系,《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14.自由与自由的背离,《文艺研究》第5期,2001。
15.《评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16.作品的崇高感在哪里?光明日报,2002年5月29日。
17.现代西方哲学与文学的转型,《学术月刊》第8期,1998。
18.《传播与新诗现代性的发生》,《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
19.现代文学的审美超越与现实的羁绊,学习与探索,第3期,2001。
20.《现代传播与女神的出现和经典化》,《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21.诗歌翻译与中国诗歌的转型,《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22.《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生成》,《人文杂志》第3期,1997。
23.强力原型与郭沫若《女神》,人文学报,第3期,1998。
24.“五四文学与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现代性”,《人文》杂志,2000年第3期。
25.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与日本白桦派的关系,人文学刊,第1期,2003。
26.中国30年代现代派小说形式论,江汉论坛,第1998期,第12期。
27.《五四文学的发展与苦闷的象征》,《江汉论坛》2002年第9期。
28.死亡的维度与新诗研究的反思,《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29.建国后17译介外国文学的现代性特征,《学术研究》,第1期,2003年。
30.《新青年》对新诗的运作,《学术研究》,第1期,2006。
31.鲁迅的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学(上),《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4期。
32.鲁迅的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学(下),《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5期。
33.《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逆转的发生》,《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34.用他人之言质疑五四文学的非现实主义倾向,《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35.早期创造社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武汉大学学报,第4期,2001。
36.穆旦经典化的话语过程,《南开学报》2007年第3期。
37.1949-1966《中国对外文学关系的特点》,《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8.论丁莽归来后的诗歌艺术,《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第3期,1996。
39.《冷战、民族主义与十七年文学思潮》,《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40.《反思新诗选择民族诗歌传统的启蒙逻辑》,《河北学刊》第1期,2005。
41.《近20年来进入历史的中国文学》,《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
42.《日本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的反思》,《福建论坛》2005年第10期。
43.《日本文学知识与鲁迅在文学中对“关系”的表达》,《福建论坛》2007年第11期。
44.《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边缘性》,《贵州社会科学》第2期,1998。45.《晚清文体革命与日本启蒙文学》,《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46.中国戏剧的现代转型与日本新剧的关系,《戏剧》,2002年第2期。
47.世纪末的探索,诗的探索1996第3期。
48.语言与理解,中州学刊1996第2期。
49.《中国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与日本文学的关系》,载《探索》2004年第2期。
50.韩少功马桥词典新论,理论与创作,2002年第3期。
51.65438+19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煽情叙事风格,《晋阳学刊》2004年第4期。
52.17文学的民族主义与反西方化,《文学争鸣》,2002年第4期。
53.现代主义文学的超越,《文学争鸣》,第5期,1998。
54.男权主义的必然阴影,《文艺评论》2006年第3期。
55.《新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传播研究》17,《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56.17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2002年第23期。
57.队形?调整与质变》,韩国《韩-汉语言文化研究》,2004年第6期。
58.鲁迅“为人生”的文学观与日本文学的关系,《远东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圣?彼得堡大学出版社,2006年。
59.死亡与超越——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新论,继承与创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60.梁实秋诗学,梁实秋与中西文化,中华书局,2007年。61.张恨水《八十一梦》的形式分析,《大众文学评论》第1996期。
62.文化的坚守与艺术的调适,《大众文学评论》第3期,1998。
63.世纪末和世纪初-中国和西方& gt1996二月16。
64.对中国“在路上”话语的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65.冲突与整合——梁实秋的自由主义思想,《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66.《论闻一多民族主义的渊源和特点》,《江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67.《关于语言现代性的思考》,《长江学术》2002年第2期。
68.《论新中国的欧美文学翻译与阐释》17,《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
69.《日本人的审美经验与周作人的写作风格》,《论中国现代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70.论《边城》中叙述者的角色和作用。吉首大学学报第3期,1997。
71.《论20世纪六九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一种倾向》,《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72.《周立波在延安时期的小说》,《延安文艺研究》第4期,1988。
73.《论延安文学的艰难抉择》,《延安文艺研究》第2期,1989。
74.《论延安小说与五四小说的区别》,《延安文艺研究》,第1991期。
75.意义与局限》,《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76.《早期创造社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关系》,《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77.18新时期文艺鸟瞰,《武当学刊》第3期,1995。
《20世纪70年代现代主义小说的都市性》,《武当学刊》2000年第3期。
79.《晚清诗歌革命与日本启蒙诗歌》,《云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80.鲁迅悲剧美学新探,郧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1988。
81.《新诗中锤打句的现代主义》,《写作》第3期,1996。
82.贾平凹《白夜》主题分析,三秦论坛,第3期,1998。
83.《闻一多民族主义思想的发生和特点》,载《2004年闻一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