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红色教育论文2000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曾在栖霞办学,形成了“在炉中磨炼,在斗争中学习”的伟大精神。为弘扬奋斗精神,提升奋斗能力,栖霞依托康达旧址,集全市之力、全民之智,建设胶东康达精神教育基地。

凝聚精神

1936年,中央在陕西建立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次年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史称“抗日大学”。1939、65438+10月,康大一分校经过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四省,越过千山万水,历尽艰难险阻,突破敌人封锁,行程数千公里,于1940年4月到达胶东抗日根据地,建立胶东分校(又称“三校”,俗称“三校”),以提炼和挖掘准胶东抗日大革命精神,栖霞 胶东革命后代和中央来的教授反复研究初稿,并召开了10多次会议,阅读了近千册书籍,形成了20多部初稿。 最终确定为“在炉中锤炼,在斗争中学习”,既突出了胶东红校反对大革命的特色,又体现了广大师生反对大革命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

突出主题

为传承和弘扬胶东抗战大精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向革命先辈学习,为初心使命而奋斗,栖霞市以“在熔炉中锤炼,在斗争中学习”为主题,建设胶东抗战大精神教育基地,为期一年。基地位于胶东康达大学旧址牟氏庄园南中来和石鼓塘两个院落,占地3400多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1.600多平方米。分为《多事之年烽火摇篮》《忠诚信念,勇于担当》《世代相传,团结就是力量》《灵活机动战场训练》《逆境* * * * *水》。

还原场景

基地全面还原胶东抗日大学的组织架构,让参观者亲眼看到和体验胶东抗日大学。以校史为主线,以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为辅助,精选了聂、罗、蔡正国、洪国志、罗森、赵云金等先辈在胶东大革命中浴血奋战的事迹,浓缩了“凤凰山庄供养”、“洪国志带病从教”、“罗森壮烈牺牲”、“千里寻夫”等感人事迹,让参观者追溯历史,缅怀先烈。同时,创新党性教育制度,开设胶东抗大培训班,运用仪式教育、情境教育、现场教学等模式,让党员干部身临其境,深受启发;加强互动体验,通过多维展示手段将党性教育融入其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利用微电影制作教学视频,还原真实历史,用生动的教材和震撼的场景教育、感染、激励人们。

聚集一股合力

为了打造高质量的基地,栖霞市成立了筹备工作办公室,抽调精干人员集中办公,组织召开了38次座谈会,邀请69名革命史料专家、胶东革命后代、红色收藏爱好者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论证,对史料收集、素材撰写、场馆建设等提出了建议。广泛收集史料,出版张贴征集通告10000余份,接待来访群众600余人次,采访专家学者、康达大学内部人士116次,走访省内外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8300余份,拍摄视频资料500余分钟,形成校史总结、详细规划建设纲要等基础资料,概括胶东康达大学精神内核。

自8月29日基地开园以来,已有7000余名党员干部到基地开展体验式学习教育。在战斗精神的熏陶下,他们坚定了初心,强化了使命,锤炼了意志,增强了党性。(供稿:栖霞市委组织部)

康达(2)胶东(4)栖霞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