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名泉的地理特征是什么?
在古代,人们对济南泉水的成因说了很多。有人认为济南泉水来自河南吴王。如宋代沈括在《孟茜谈》中说,水自吴王向东流,有时藏于地下,泉自济南地下涌出。明代胡有诗说:“王宅流山泉,波清思在。”前人对济南泉水的来源也有正确的看法。如宋代的曾巩、晋代的元好问等认为济南的泉水不是从水中来的,而是来自济南以南的山区。为了弄清泉水的来源,曾巩曾经进山调查,认为南部山区的水下渗流渗入市区,并作为泉水冒了出来。他在《周琦两章》中说:“泰山北、祁之东南的山谷之水,在西北的黑水湾(即晋阳河水)汇合,在西北的巴牙湾(疑在巴牙山),至于渴马崖(今党家庄东西)。有很多被覆盖的水,向北弯,向西拐,特别是病。至于悬崖,就此止步。从崖北到历城西,方圆五十里,有一股泉水喷涌而出,或数尺高,旁边的名字就叫突突泉。.....盖全已渴马崖,已归。”据现代地质学家调查研究,济南泉水来源于城南山区,大气降水渗入地下,沿岩层倾斜方向向北流动,被城内侵入岩体阻隔,承压水浮出地表形成泉水。
济南南部山区为泰山残脉,自南向北有中山、低山、丘陵,市区成为山前倾斜平原与黄河冲积平原的结合带,高差500多米。这种地势南高北低,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汇集到市区。南部山区在地质上属于泰山隆起的北翼,是一个平缓的单斜构造。北侧断裂的切割形成了许多断块,其中千佛山断块是城市泉群的构造基础。前震旦纪变质岩是山区的基底,其上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奥陶系灰岩。岩层向北倾斜,倾角3 ~ 15度,直至埋于市区第四系沉积物下。这些可溶石灰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发育了岩溶地貌,形成了大量的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河等。,共同形成一个脉状的地下网络,可以储存和运输地下水。城区北部为燕山期辉长闪长岩体,质地细腻,岩石坚硬,防水性能好。千佛山断块西部有一条千佛山断层穿过魏一路;东有羊头峪断层穿过解放桥、老东门,在东、西、北形成阻水岩体,形成三面封闭的排水单元。南部山区,石灰岩出露,裂隙岩溶发育,大量吸收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形成丰富的裂隙岩溶水。这些裂隙岩溶水,被太古代变质岩阻隔,沿岩层倾斜方向水平向北移动,形成地下暗流。当城区被侵入岩阻挡,被断层堵塞时,地下潜流大量聚集,由水平运动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促进了岩溶发育和水位抬升。在强大的静水压力作用下,地下水穿过岩溶裂隙,在石灰岩与侵入岩的接触带和软弱的第四纪沉积物中攫取地面,涌出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