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洛丽塔的故事吗
亨伯特出生在巴黎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母亲早年去世,他是在父亲、月经和很多女人的关爱下长大的。十几岁时,他遇见并爱上了经期老友的女儿安娜贝尔。在偷偷品尝了爱情的甜蜜后,安娜贝尔死于伤寒。这段刻骨铭心的初恋让他无法释怀,让他迷恋上了这个九岁到十四岁的女孩——他称之为“女仙”。亨伯特在伦敦和巴黎的大学生活开始于他对精神病学学位的渴望,结束于悠闲的英国文学。离开大学后,虽然他在不同的中学都教过书,也在写作,但足够的遗产一直让他能够过着慵懒的生活,不被生活所迫。后来他娶了一个波兰医生的平庸女儿瓦莱里娅,后来因为妻子不愿意离开爱人和他一起去美国定居并继承叔叔的遗产而分手。到美国后,亨伯特以写作和学术研究为职业,过着稳定的生活。然而,他对成年女性的厌恶和对“女仙”的强烈渴望导致他精神崩溃,他进入了养老院。出院后,他去了一个叫拉姆斯代尔的小镇,和海子夫人住在一起。海子夫人35岁左右,独自带着12岁的女儿洛丽塔生活。亨伯特一眼就找到了他的“女神”——洛丽塔。他不仅留在了这个无聊的小镇,而且开始寻找一切机会去观察和接近这个小女孩。而且在母亲向他求爱的时候,他娶了海子夫人,是为了得到母亲的丈夫能给予洛丽塔的那种不会被人诟病的亲密和爱抚。但当他只是梦想着谋杀海子夫人时,后者已经从他的日记中发现了他的秘密。暴怒的海子夫人决心与他离婚,并带着孩子躲避恶魔,但盛怒之下,她不幸撞上汽车身亡,还没向任何人讲述亨伯特的邪恶。在匆忙安排好葬礼后,亨伯特把洛丽塔从寄宿学校接出来做继父,用各种手段勾引《爱的种子》中的小女孩。从那以后,亨伯特开车带着罗莉·裴周游全国。为了长期占有洛丽塔,他用尽各种手腕制服她,限制她与同龄人和其他男人的交往;为了不暴露自己的邪恶,他尽力避免引起别人和警察的注意。最后,亨伯特在比尔兹利定居下来,把洛丽塔送到了比尔兹利的一所私立女校,相对安全地享受着他罪恶的快感。然而好景不长。亨伯特发现自己对洛丽塔的占有受到了威胁,于是匆忙编了个借口离开了比尔兹利,又开始在路上流浪。亨伯特不同寻常的感觉和疯狂的想象力使他对身边的每一个男人都心存怀疑,但他所有的预防措施都没能阻止洛丽塔在他生病时逃离他。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就被跟踪和试图报复占据了。几年后,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已婚即将临盆的洛丽塔给他写信求助。看到成年的仙女,他做了最后一次努力:请她和他一起走。被拒绝后,已经处于疯狂状态的亨伯特找到并枪杀了和洛丽塔一起逃跑的剧作家克里勒·奎尔蒂,随后入狱,并在开庭前因病死于狱中。纳博科夫v (1899 ~ 1977)是俄裔美国作家。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1919年随父亲离开俄罗斯,经土耳其流亡西欧。他在大学学习俄罗斯语言文学和法国文学,并获得学位。1922毕业后在柏林做过家教、网球教练、电影配角,后从事俄罗斯文学创作。1922年至1937年住在柏林,1937年去巴黎,1940年纳粹德国入侵法国前移居美国,1945年成为美国公民。因为家里是亲英派,纳博科夫从六岁开始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从1939开始用英语写作。从1940开始,纳博科夫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教授俄罗斯和欧洲文学及文学创作。他的爱好是收集蝴蝶和其他鳞翅目昆虫。他还在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博物馆担任研究员,并发表了几篇学术论文。他于1959年辞去大学职务,移居瑞士,直到1977年去世。纳博科夫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他一生的创作极其丰富多样,包括诗歌、戏剧、短篇小说、传记、翻译、象棋和昆虫学论文等。但他主要是以小说出名,比如《洛丽塔》、《普宁》、《暗淡的火》、《阿达》、《透明的物体》。纳博科夫前后期作品在基本主题和结构手段上的连续性是一个突出的特点,从最初表现乡愁和移民生活的《玛丽》,到他70岁时写的《掉书包的阿达》。纳博科夫否认他的创作有政治或道德目的。对他来说,文学创作是运用语言对现实的超越,因为“艺术创作比生活现实包含更多的真理”,他认为艺术的最大境界应该是异常复杂和扑朔迷离的,所以他的作品致力于用语言营造一个扑朔迷离的时空迷宫,创造出不同于“已定义”的个人生活和现实,呈现出一种华丽而神秘的新奇。此外,纳博科夫对昆虫学的兴趣和研究方法也使他的作品在观察和描述事物上呈现出一种微妙而精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