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如何看待外围安全问题的论文?

除了从自己的角度观察,还可以从圈、片、线三个角度观察自己的周边。

所谓圈子,就是把中国周边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区域来看待,也就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关系来考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首先着眼于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把解决与邻国的领土划界问题作为改善周边关系的首要问题。比如中俄边界划定问题,为了战略伙伴的利益,本着善意和诚意解决。和越南,我们以互谅互让的态度先解决了北部湾划界问题,土地问题基本解决了。与印度的边界划定也确立了指导原则,应该说也具备了解决的条件。可以说,困扰我们很久的边界争端已经趋缓。

在南海,我们确立了原则。2003年,中国和东盟发表了《南海行为宣言》。第一,要防止事情恶化,避免冲突,协商一些事情。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改善与东南亚国家的整体关系来稳定南海的争端。今年,中菲越三国签署了共同开发南海资源的协议,这符合我们“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

所谓电影,就是把中国周边地区看成几个不同的亚区域电影。从这个角度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区域合作。区域合作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各国都在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我们参与并推动了各地区电影的合作。在东亚合作中,我们通过积极参与和发挥作用,使一个分离的东亚走向合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主动权。我们通过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和俄罗斯建立了区域合作关系。通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我们与美国建立了区域合作关系。我们仍在努力寻找参与南亚合作的途径。通过区域合作,我们把周边国家一块一块连接起来,这将进一步稳定周边关系。

所谓线,就是看美国的关系线。美国在我们的外部环境中一直处于关键地位。我们与美国有太平洋联系,美国也应该是我们的重要邻国。美国利用优势建立了以其为中心的三条线:一是军事同盟,二是盟友,三是准盟友。为了维持其主导地位,美国还试图遏制中国。我们没有能力割断这些线,但是我们也发展自己的关系线,包括和美国的关系线,把对我不利的环境条件降到最低。总的来说,我们与美国的关系变得可控、可操作、可协商,这很不容易。

结合以上三个观察角度和自我认同的角度,应该说中国周边关系的有利因素是占优势的,关键是我们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和创造环境的能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个巨大变化。

中美冲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战略,二是经济利益,三是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美国应该确保其在亚太地区和世界的领导地位,这种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并在冷战后得到加强,而且它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尽力确保这一地位。美国的战略是保护其全球利益,而不仅仅是针对中国,这与冷战时期针对苏联的战略不同。只是把中国作为潜在对手加以防范,比如在对华军售问题上的种种举动,就是出于这种考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近期不会与美国发生重大的战略对抗。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分量有所增加。没有中国的合作,美国很难维持一个地区,尤其是亚太地区的秩序和结构。多方面* * *共同利益的格局,使得谁也不会轻易主动破坏目前的局面。这是一个稳定器。

经济争端,尤其是贸易争端,很大程度上是正常现象,反映的是经贸结构的差异,但也夹杂着政治因素,比如人民币汇率问题。不过,这还是可控的。至于中国在该地区的作用,尤其是东亚和中亚合作的发展,更是触动了美国的神经。但是,这些合作并不是反美的,我们也不是在拉反美团体。只要找到与美国对话的机制,就能缓和。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是事实,美国也必须接受。

中国和日本是近邻,这是无法改变的。有矛盾,也有共同利益。目前造成中日之间问题的因素很多。有历史认识的问题,也有现实中的利益冲突。为什么这些问题会一下子冒出来?从日本方面来说,对中国发展的认同是个问题。中国发展的势头太强劲了,超出了日本的接受范围。日本担心中国的影响和作用。日本认为自己的高增长期已经过去,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担心强大的中国会报复自己以前的屈辱。所以日本人想尽办法拉拢美国来应对中国的崛起,这让中国人很愤怒。

历史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处理不好会不时出现。现在,历史问题实际上是政治关系的反映。对于中国人来说,抗日不能一概而论。中国人民不是反日,而是对日本政府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慨和厌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日两国有着很强的相互依存性。两国经济关系发展迅速,贸易额约2000亿美元,投资规模较大。他们有很大的利益,谁也离不开谁。一个稳定合作的中日关系符合两国利益,这是大局。

虽然两国在政治、文化、民族认知上有很大差异,但不可能接近。但为了整体利益,两国关系不要恶化太多,需要合作的地方很多。当然,这需要两只手来鼓掌,只有我们有意愿,我们也做不到。我们需要日本政府对中日关系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应该说改善关系的条件还在积累中。我们既不能对中日关系过于悲观,也不能寄希望于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