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欺诈的论文

会计造假是指企业领导和财务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准则,做假账、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行为。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篇关于会计造假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论会计造假论文1论企业会计信息造假

近年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中国在美国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原因是一些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虚假财务报告,导致大量在美中国上市公司受到牵连,即使是那些资质良好的中国上市公司也未能幸免。一些中国概念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遭到抨击,原因是涉嫌欺诈上市,上市后继续造假。打猎?给这些上市公司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一些券商开始禁止投资者用保证金购买中国概念股,给中国概念股蒙上了一层阴影。在我国的沪深证券交易所,不时会出现上市第二年财务报表突然变脸的情况,给投资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让投资者担心自己的股票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地雷。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会计信息出了什么问题?

关键词:会计信息舞弊对策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披露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现实社会中,股东、债权人、政府部门、投资者等。都是从会计信息中知道一个企业的情况,所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决定了知道会计信息的人的回报。

近年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中国在美上市公司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原因是一些上市公司提供了虚假的会计报告,导致中国概念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遭受损失。打猎?甚至有些券商禁止投资者购买中国概念股,对中国概念股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在我国的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第二年巨亏的公司也时有出现,给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也让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投下了不信任票。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会计信息出了什么问题?

实际上,会计信息的虚假包括会计人员的有意造假和无意造假。本文主要谈会计信息的故意造假。

一,会计信息舞弊的内涵

会计信息造假是指有关经济人为了自身利益,违反国家有关制度,或者在不违反国家有关制度的情况下,违背经济活动的客观事实,导致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行为。

二,会计信息造假的主体

会计信息造假的主体有两个:一是企业的管理者,他们是会计信息造假的决策者和指挥者,也是会计信息造假的需求者;另一类是会计从业人员,他们是会计信息造假的具体操作者。

第三,会计信息舞弊的动机

不同的造假者有不同的动机。

(一)企业管理者

1,上市公司造假的动机是不断向资本市场举报?圈钱?;或者想抬高公司股票市价,从中获利;还是让公司?扭亏为盈?,移除它?ST?还是?*ST?帽子。

2.非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为了人头作弊?乌沙?作为向上晋升的资本;或者骗取银行贷款;或者少缴税;还是私人的?小金库?充实自己。

(二)会计从业人员

会计从业者为了保住饭碗,在管理者的压力下不得不作弊。

第四,会计信息舞弊的危害

会计信息舞弊的危害非常大,具体体现在:

(一)会计造假提供的虚假信息会严重误导各类决策者,导致市场行为的混乱,甚至国家相关决策者做出错误决策,破坏市场运行机制。

(二)破坏国家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三)侵害股东、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可能使其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四)偷税漏税,造成国家税收流失的。

(5)掩盖个人腐败,给国家造成损失,有人中饱私囊。

(六)证券市场中,严重误导投资者,加剧市场波动,影响证券市场秩序,使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失去信心的行为。

(七)在国外证券市场,我国上市公司因造假遭遇信任危机,直接影响国家形象。

动词 (verb的缩写)会计信息舞弊的表现

(1)会计凭证不真实。主要是通过编造虚假会计凭证;或者提供虚假的原始凭证,导致会计信息从一开始就是虚假的。

(二)建立虚假会计账簿的。主要是私人?小金库?设置两套账,一套供管理人员内部使用,一套供相关职能部门监督检查使用,以掩盖企业真实经营情况,逃避国家税收,侵占国家财产。

(三)提供虚假会计报表。企业虚假会计报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虚增资产和利润;二是虚增负债,隐瞒利润。前者主要是国企和上市公司,因为国企的业绩直接影响企业领导的升迁;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直接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后者主要是民营企业和个人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因为这类企业不注重业绩,更关心如何逃避国家税收。

六、会计信息舞弊的原因

会计信息舞弊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基本上没有一家公司不存在欺诈的问题,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一)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的原因

1.有些会计从业人员能力有限。大部分会计从业人员没有参加过专业的会计培训,国内大部分学校提供的是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一旦在实际的会计操作中,我甚至不知道从何下手。而中国的会计制度还在不断完善中,他们无法及时从新的会计制度中学习掌握新的技能。我国虽然采取持证上岗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执行力,很多会计从业人员没有上岗证。虽然财务部门每年都要求员工参加后续培训,但往往流于形式,对会计人员的能力提升并不大。

2.一些会计道德低下。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往往与管理人员合作,通过各种手段伪造、销毁会计信息,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

3.一些会计从业人员,在领导的压力下或利益的驱使下,不遵循职业道德,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做假账,设置两套账,私设账?小金库?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业绩,隐瞒收入,偷逃税款,谋取私利。

(二)中国的制度不完善

1,我国会计准则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虽然近年来会计准则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一些法律法规仍严重滞后,在实际操作中缺乏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2.我国会计准则不具有强制性,很多企业可能采用也可能不采用,导致同类企业缺乏可比性。

3.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的企业自身制度不健全,或者虽然有各种制度,但没有遵循,使得制度形成摆设,没有效果。

4.一些单位领导独断专行,为会计信息造假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理论上,我国虽有会计监督、审计监督、外部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管理体系,但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

1.在会计监督中,由于会计从业人员是用人单位,只能为领导服务,会计监督形同虚设,更不可能对单位的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2.从审计监督的角度看,一是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内部遏制体系弱化,权责边界不清,内部监督无法独立发挥作用,无法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其次,外部审计监督薄弱。目前,我国的外部监管主要体现在私人审计上。一些私人审计单位为了自身利益服从被审计单位的要求,与被审计单位合作造假,造成大量虚假审计报告。

3.从外部监管来看,财政、税务、审计、物价等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管理上各自为政,整体上无法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4.从执法监管来看,虽然每年都有各种执法检查,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会计造假问题。根本原因是执法不严,发现问题不认真处理,导致会计造假事件不断出现。我国《刑法》和《会计法》对会计造假做出了处罚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无法起到惩戒作用;另外,违法行为往往以罚款了事,没有刑事处罚,经济处罚由造假者承担,没有对管理者的处罚,导致造假者胆大妄为;另外,会计造假成本低,经济处罚小,对造假者没有威慑作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会计信息造假的泛滥。

(四)两权分离的结果

两权分离是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即大部分经营者不是资本所有者,这就造成了双方的矛盾。所有者要求更高的资本回报率,以实现企业的最大剩余。然而,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盈余分配的问题。所有者希望获得全部盈余,而经营者希望保留一部分盈余用于企业发展或个人薪酬福利。

(五)受经济利益驱动

有些经营者,尤其是国企的经营者,在升迁上往往与政绩挂钩,所以往往是为了自己。乌沙?把企业作为推广的资本,会不惜一切代价增加利润。地方政府的领导为了地方或部门的形象和良好的政绩,会纵容企业造假。对于民营企业来说,骗取银行贷款、偷税漏税都需要一个虚假的报表。

七、会计信息舞弊的对策

(一)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提高职业道德

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从业人员提供的,所以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尤为关键。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提高执行新政策的水平,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同时,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让他们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各部门认为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防止会计舞弊的发生。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岗位分离制度、领导责任制、独立监督制度和明确的奖惩制度。

(3)完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会计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要以会计法为中心,不断完善这些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是要提高会计违法成本,加大企业负责人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加强对敢于说不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保护和奖励。

(四)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

现在的会计从业人员都是由受聘企业领导,工资也是由受聘企业支付,很大程度上必须服从受聘企业的管理。有时候不是会计从业人员要提供虚假报表,而是不做就很容易被开除,还得被别人管。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委派制,财务部门会成立专门的会计委派部门。所有会计从业人员都归这个部门管理,统一培训。外派人员实行垂直管理,派出人员代表国家利益,其工资、奖金、福利由任命部门支付。财务部会计委派部定期向企业收取费用作为外派人员工资。各企业根据企业情况向财务部会计委派部门申请用工指标,会计委派部门派人提供合适人选进入企业,只由企业管理,不受企业限制,一定时间内轮换岗位,避免被企业经济所诱惑。

总之,会计信息舞弊作为当前社会的普遍现象,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影响了会计对各种经济活动的真实反映。也迫切需要国家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加强管理和监督,营造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会计从业者也要从我做起,坚决打击假账,还社会一个真实。

参考资料:

[1]会计造假。MBA智库百科网

[2]会计舞弊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大百科。

[3]谈会计信息舞弊的对策。中国会计网

论会计造假第二部分会计造假分析及审计对策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企业会计造假的一些常见手法和危害。根据会计舞弊的不同形式,探讨了审计人员应采取的审计方法。

[关键词]会计粉饰报表会计舞弊及其危害

会计造假是指企业领导和财务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准则,做假账、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行为。

从会计信息的角度来看,会计舞弊可以分为两种:会计舞弊和会计报表舞弊。会计报表造假是对某些财务价值的故意误报,造成增强盈利能力的假象,从而欺骗股东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会计欺诈通常旨在帮助盗窃或将公司资产转化为个人所有或使用。

会计舞弊的危害很大,具体体现在:

会计造假所制造的虚假信息会严重误导各类决策者,从而导致误导市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机构做出错误决策,破坏市场运行机制;破坏国家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侵害公司股东、债权人、客户和员工的合法权益,使其遭受巨大经济损失;隐瞒收入、虚列支出,逃避国家税收,造成国家税收流失的;助长个人腐败的滋生;使不成熟的证券市场遭受虚假错误信息的冲击,严重误导证券投资者的行为,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影响社会稳定。

会计造假最后的结果是国家吃亏,少数人中饱私囊。

一,会计舞弊的形式

目前,企业会计报表造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虚增资产和利润;二是虚增负债,隐瞒利润。前者主要是国企和上市公司,因为国企的业绩直接影响企业领导的升迁;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直接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后者主要是民营企业和个人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因为这类企业不注重业绩,更关心如何逃避国家税收,少收政府相关部门的摊派。

1.膨胀的资产

(1)费用资本化

企业当期发生的费用,应当计入产品生产(或商品经营)成本或期间费用。但有的企业将一些应计入当期的费用列入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会计科目,使企业当期损益不真实;有的企业待摊费用没有及时足额摊销,而是长期挂帐,属于期间费用的费用列为资产。企业通过费用资本化,虚增了企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

(2)虚假库存

有的企业商品积压多年,或应报废的陈旧材料不入账,或存货的实际价格(或可变现价格)明显低于账面历史成本价值,但仍按历史成本挂在存货账上,存货价值不真实,违反了企业会计准则确认的谨慎性原则,虚增了企业存货价值。

(3)固定资产价值虚高

企业固定资产价值虚高主要表现在折旧不足、技术进步造成的无形损失、损坏不能使用或不必要的固定资产不处置等。,虚增(减)企业资产。

(4)递延资产和无形资产摊销不足。

递延资产和无形资产应当按时足额摊销。已淘汰、过时的无形资产不应计入无形资产账户,其摊余价值应作为期间费用计入损益。但是,很多企业对已经没有价值或者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不做相应的财务处理,仍然将其作为资产入账,从而虚增企业资产。

2.虚假负债

(1)高估应付账款

很多企业的应付账款没有及时或每年与往来单位进行核对和清算。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商业周期中应退还而未付的应付账款是常见的。超过三年的应付账款(不包括长期应付账款)和不再存在的债权人仍然处于暂记状态也并不罕见。企业实际应付债务小于财务账面债务,企业应付账款被高估。

(2)预提费用不真实。

为了调整当期损益,很多企业不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计提费用,而是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损益。部分企业应提或不应提的预提费用较多并及时核销,导致预提费用会计科目不真实。

3.虚假损益

(1)多计收入少计费用

有些企业为了实现某一目标,将未实现的收入作为收入入账,如在劳务或项目完成前确认收入的实现;有的企业虚构客户制作虚假销售发票,虚假列示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有的企业不把已经发生的费用计入成本,或者在结转成本时故意按照配比原则少转成本,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和库存商品账面金额远大于实际库存金额;有的企业把相关费用单据放在银行的未结清账户里使用。未结清账户?欺骗和调整利润。

(2)收入少,支出多。

企业为达到少缴或不缴所得税的目的,不按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正常销售,特别是不需要增值税发票的销售,而是以相同金额长期挂在预收账款或其他应付款中;有的企业采取虚列费用、多提费用、多摊费用的方法,达到虚减利润的目的。

(3)在建工程的长期损失,以应计入损益的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

企业自建固定资产时,需要按期计提借款利息,这部分借款利息应在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予以资本化。有些企业项目早已完工,长期负债,贷款利息仍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从而减少当期财务费用,同时减少折旧,从而从两方面虚增利润。

(4)随意调整报告

一些单位为了达到一些非法目的,随意调整报表金额,人为增加资产调整利润;或者增加成本,减少利润,以逃避偷税漏税和检查。比如,为了增加管理费用,直接在损益中计算管理费用,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的金额,导致报表和账户不一致。

二、审计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

审计人员应根据会计舞弊的不同形式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

1.虚假库存的审计方法

监督被审计单位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规范会计核算,做好存货基础工作;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严格执行存货监管程序。实施监督前,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制定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计划;尽可能将清查监督安排在被审计单位组织年终清查时进行,以减少工作量和时差;在实施库存监管时,不仅要检查库存数量,还要关注其质量。

2.虚构销售、虚构应收账款的审计方法

一是检查企业的年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对比企业的销售量,看是否存在总销售量大于生产能力的异常情况;二是年末、季末检查销售合同、提货单、发货记录等原始凭证,看是否有提货单,手续是否齐全,有无异常;三是确认客户单位发来的确认函,向营业部索要客户的明细账目和对账单,与财务部提供的客户欠款明细账目核对,确认对方单位是否欠款。

3.少转成本,虚增利润的审计方法。

少转销售成本会导致企业存货的账面金额远大于实际存货金额。这种舞弊的审计方法是,第一,检查其成本结转方法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二是通过估值测试,看企业期末存货单价是否异常;三是通过抽查将企业实际库存的数量和金额与账面库存的数量和金额进行对比,看是否有差异。

4.通过不记录销售收入和预收其他应付款或账款来隐瞒利润的审计方法。

审计中应采取的对策:一是核对进货数量和期末存货并与账面数量核对,看有无异常;二是查看原始凭证,看其个人账户的依据是否合理、充分;三是确认部分金额较大、长期不动的预收账款的真实情况。

5.当期费用不计入损益,虚增利润的审计方法。

企业在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其他应收款等科目中虚列当期发生的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不计盈亏。对此,审计期间主要检查?预付费用?、?递延资产?、?其他应收款?会计基础是否充分合理,是否按收益期摊销。

6.通过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操纵利润的审计方法

一是要检查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和净值是否与使用寿命相适应。比如,有的企业的房屋、建筑物到了退休年限,账面上反映的净值仍有可观的数额;二是检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是否存在随意变更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的行为。

7.变更投资会计方法操纵利润的审计方法。

当被投资企业盈利时,投资收益的核算方法将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一方面可以虚增当期利润,另一方面也不需要为这些增加的利润缴纳所得税。针对这种舞弊手段的审计对策是检查被投资企业的股权在被投资企业中所占的百分比。根据相关会计制度,当投资收益占被投资企业股权的25%以上时,可采用权益法计算投资收益。

8 .应计入损益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虚增建设支出,虚增利润的审计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将无法消化的固定资产借款费用虚列在固定资产支出或在建工程中。对此,在审计时,需要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的条件,检查企业在建工程是否达到了可使用状态,以判断借款费用的处理是否正确。

9.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会计利润的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首先对资产市场进行调查,与企业的账面价值进行对比,看是否有异常资产;其次,检查企业计提减值准备是否有充分的依据。有证据表明已经计提用于调整利润的减值准备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追溯调整,不得增加当年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