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代的人都是些什么人?名字!!

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章不仅震惊了唐宋文坛,也为后世散文树立了典范。

唐宋八大家

一、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的称号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据调查,游助将上述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入《明初八家文集》,八大文学家的名字由此开始。明中叶唐顺之编撰的《文编》只取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一概拒之门外。这对唐宋八大家的名字的塑造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久后,推崇的茅琨根据朱、唐的编纂,选了八篇,编成《唐宋八大家笔记》,唐宋八大家之名就这样定下来了。唐宋八大家是主持唐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对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二,人物生活概述

1,韩愈

韩愈(768-824),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苏东坡称赞他为“八代文学之衰”。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豪华奔放,一波三折,新颖简洁,逻辑严谨,古今交融。事物或抒情,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

2.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厚,长安人,唐代著名思想家、杰出文学家。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光鲜文风,主张散文简洁流畅。

3.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本名永叔,号“醉翁”、“六日居士”,是宋代杰出的博学的散文家,散文革新运动的杰出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由于忧国忧民,直言不讳,欧阳修的仕途起起落落,历尽艰辛,但他的创作却是“越穷越努力”。他秉承韩愈《文序》的精神,强烈反对铺张、晦涩的“当代散文”,主张文笔朴实、流畅自然的风格。他的作品内涵深刻,形式多样,语言优美,富有魅力和音乐性。《醉翁亭记》、《秋生赋》等许多名篇流传千古。

4.苏三

苏洵,本名明云,是梅。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关于历史和政治的。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了自己雄浑的风格,语言清晰,反复分析道理,对于战国纵横家来说是非常出彩的。有时候会忍不住有一种诡辩的神情,这是它的缺点。《贾姬》的作者。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名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画家、书法家。世称苏东坡。苏喆(1039-1112)四川眉山人。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他从小博览群书,志向远大。宋徽宗继位,被赦免后回到北方,住在应昌,闭门潜心写作,过了十二年悠闲寂寞的生活。郑和于两年后去世,享年74岁。著有《栾季承》和《栾城后记》。

5.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本名,曾用名靖国公,后称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杰”之一。他的散文陡峻、凝练、哲思、雄健、气势、犀利、议论,开创和发展了推理透彻、论证严谨、逻辑缜密、表达清晰、和谐统一的特点。一种独特的集事与辩于一炉的散文风格。

6.曾巩

曾巩(1019-1083),建昌军南丰(今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西)。自称“家世儒者”(1)曾祖父李观水袁外郎,祖父尚书户部郎中,父太常。《宋史》称曾巩年轻时“机警”,“读百字,脱口而出”。“十二岁的时候,我就能写和说令人惊叹的语言”。但据他自称,年轻时从丈夫那里学过书,“方了和家人、男孩子一起玩”,十六七岁时了解到自己的爱好,努力学习。到了20岁,“欧阳修见其文奇”(5)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他给欧阳修写信,“呈上两篇时政与谋略的杂文”。信中,他在称赞欧阳修道德文章的同时,表白了个人的忠诚:“龚自诚是个孩子,以执事之名而闻名于世,又长,能把执事之文背得滚瓜烂熟,能见其根,抛开善恶,愚弄今人,深刻而温和,与孟吏部之书相合。”.....且闻执事之行为,不顾风俗之态,卓然以身助教。.....相信你能说的,相信你能做的,无论是美德还是言语。"韩退后,谨守圣人之道者,坚守执事之门."曾巩那时还是个少年,但拥有这样的观点并不简单。虽然他说的不全,但大体符合实际。他还说:“龚朴实无华,家世儒家,我不愿为他效力。从小到大,我在写作上很努力,内心的收益是超乎寻常的。.....唯其少人近俗人,公或贵人之门无名,无车审其稀。执道而不言,心常愤懑,恨不得发之。”现在如果因为对执事的好,才敢进执事的门,龚知道贤者堂也是可以分一千例的。这段话是表达自己是一个人。不苟同世俗,持道自守,有这样的胸怀,真的不一般。欧阳修很重视这样的人物。因此,曾巩写完信后,欧阳修曾经收到过他的信。据曾巩《学士欧阳二书》记载,欧阳修见到他后,曾对他说:“从我们家门口经过的人,有几百个,一个人住着也开心。”而且,在曾巩送别欧阳修时,欧阳修还写了《送曾巩秀才序》,其中写道:“文光生于南丰,入国子监,与其他学生同进连队,连队聚敛人才,经营规模,所以几乎成了考验失败者,弃之不用的方法。.....但曾生并未同进,无罪,故告之,广思其学,坚持之。一开始,他害怕自己的写作,坚定了自己的志向...曾升带着几十万字来到京师,京师百姓没有要求曾升,曾升也没有做到。敢求存,而顾命耻,是京师百姓既不自求,而失其分,得其馀。”说到他的工作,他可以在文本中看到,这样那些知道活着的人可以挂在部门,而那些祝贺余灿的人也得到它。”这篇序言写于李青第二年(1042)。这时,虽然曾巩看出他已经放弃了公司,但他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

在此期间,曾巩还结识了王安石,并将其推荐给欧阳修。他在《与欧阳舍人先生再书》中说:“龚清概以王安石散文论之,略说王安石为龚之友,其散文甚古。虽然它取得了学名,但今天知道安史的人还是少之又少。他真诚自尊,不想了解别人,但这种人古今不多见。今之急,虽无常人,但无害。”如果你像天使一样照顾自己,你一定不能失去它。"这是对前一封信中的话的回顾,表明曾巩曾经非常重视王安石。在这封信中,他不仅推荐了王安石,还提到了王惠和王祥,推荐给了欧阳修。

后来在《与王第一书》中说:“龚到金陵,从宣化渡河到楚上,住了二十天...欧公学了第一步,爱叹气,爱写字,很勤快。这是王惠和王表现出来的,也是书本表现出来的:这个人的话很神奇,世界上什么都没有。.....雄性渴望看到第一步。能不能做个规划?”由此看来,在这一时期,曾巩与欧阳修的交往相当密切。

欧阳修建功,曾巩在嘉祐二年(1057)考中进士。在此之前,他不仅结识了欧阳修,与王安石交了朋友,还与杜衍、范仲淹等其他几位同时代的重要人物有书信往来,投稿、议论时政、陈述人生态度。然而,曾巩写的这些信不同于普通的“拜谒”,它们不是在请求推荐。如他在《杜尚相公书》中说:“今日我过你门,你释冠而归,非是那些做功名利禄之人趋之若鹜之日,故我敢说真话,编一系列随笔以为我会参拜。”如果你给我一个眼神,我会得到我想要的。“这封信大概写于清朝五年(1045)杜衍、范仲淹被革职之后。曾巩在这个时候写信投稿,恰恰表明了他个人的政治态度。他在政治上与杜衍、范仲淹一致,从不跟风。

曾巩被调至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参军,还被召去编辑校勘史馆书籍,移馆校勘,集才校勘,做了一名记审官。

在此期间,曾巩对历代书籍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他对历代书籍的聚散和学术渊源都有论述,并写了一些记叙文。

曾巩虽然推崇欧阳修,但他的学术观点与欧阳修不同。元丰四年(1081),一份上谕说:“曾巩史学视为学者,宜研究五代史。”于是他“以为史馆编了,管理勾了,太常庙判了礼。”史书上说“国家近代史上,民须选文士,臣须督总务,独五代大典没有出钱的人”,于是曾巩去婉言谢绝,说:“这是我不敢做的大事。”且有“沈中书乞详会”,足见谦恭。

元丰五年(1082),四月,在中书祭奠舍人先生。这时,曾巩也写下了《演讲中的书》,声明他“已失去了牙齿和头脑”,希望另选人才。还有一本书《给舍人先生的一封信,为刘攽的自我生成形式》,显示了他的辞职。但是今年9月,曾巩被他的母亲杀死,所以他被解雇了。

元丰六年(1083),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享年65岁。作品有元丰手稿等。

纵观曾巩的一生,他做了十几年的县官,却没有多少时间在京师为官。从他的一些政论文章来看,如《论唐书》、《魏郑公传》、《Xi宁转疏》、《从抚州召判官至太常寺扎子》、《迁沧州至国阙至寺扎子》等,并没有突出的政论观点。其主要观点是对三代制度的概括和对后周初唐贞节之治的褒扬,但对宋代政治的建议不多,与范和欧洲王侯不同。他在《迁沧州为内廷》一书中盛赞宋朝现状。曾巩一生的政治表现并不突出。《宋史》是“吕公著试图告诉以龚为义行不如政,政不如文”的传说。这可能有一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