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的一篇论文?我想要的是完整版。
一个
“逍遥”一词在《庄子》中出现了36次,如“枕下而逍遥”(①)与“无为而逍遥”(②)与“大宗师”),“随游逍遥之空”、“无为而逍遥”、“无为而逍遥”。关于“无忧无虑的旅行”有很多解释,但基本意思是无忧无虑,无忧无虑,无忧无虑。“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有“两矛重于乔,江面近逍遥。”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的“无忧无虑”都是沾沾自喜的意思,大多与身体的失望有关。但《庄子》中的“逍遥游”并不局限于身体的畅快和摇曳,而主要是指心态上的悠然自得。比如“今天有大树,也没用。你为什么不把它们种在一片什么都没有的土地上,种在一片广阔的荒野上,你对它毫无办法,你可以睡在它下面。”(《逍遥游》)“彷徨于尘垢之外,闲适是无为之因。”(《大师》)以纯粹的心态来谈自由,是庄子运用自由的独特之处。庄子的自由现在有了精神自由的意义。“你”和“逍遥”意思相同,但使用频率更高。比如“父母在,不远行一定要好好旅行。”【③】“主随其游”【④】“吾王不游,吾将随其息。”【5】“夫若终日周全细致,不足以伤玩颜之乐。”[6]这些“游”指的是交友和旅游。与庄子的“游”最接近的是孔子的“游”。比如“志在道,德在德,仁在仁,游在艺”[7]这是孔子认为的理想人格之路,“游”指的是一种充满自由的人生体验和审美境界。正如《礼记》所解释的,“不乐其艺,不乐其学。所以君子也是学、藏、修、息、游。”隐藏意味着拥抱它;修,学也;休息,为休息而休息;游泳意味着闲暇时无事可做。从君子修养的角度来说,藏、修、息、行是必经的步骤,也是审美人生的四个环节。其中“旅行”表现了人的一种高度自由快乐的状态。但庄子的“游”的意义比孔子更多,被赋予了哲学和美学的意义。
二
前人和今人对逍遥的解释数不胜数;这里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郭象的解释:“夫虽小而大,但置于自得之场,事随其然,事说能;各有所分,一个逍遥自在。在这期间你怎么能赢或输呢?" [⑧]
蒲江青的解释:“以大为师,以小为卑,这种思想才是《逍遥游》的正确解。”[9]此外,有人认为《快乐旅行》的主题是展示理想主义的绝对自由。有一段时间,这种观点一度非常流行。
自汉代以来,出现了许多《庄子》的注释本。据严玲凤先生编纂的《庄子集成》第一版和第二版,目前流传下来的笔记约有131种。这还不包括失传、遗漏和不断涌现的新笔记。从凌峰先生收藏的注释书可以看出,后人对庄子《逍遥游》的理解是复杂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忧无虑”是用“适合”来解释的。郭翔,阿津人,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郭象生活的时代玄学之风很盛,文人墨客都喜欢老庄,但对庄子逍遥游的含义的解释并不一致。郭襄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他说:
夫虽小而大,若放在志得意满之地,事必任其自,事必称其自,其乐融融,何来输赢?[⑩]
《逍遥游》展现了庄子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从这篇文章的内在脉络来看,庄子借助一组寓言,层层推进,反复否定,最终衍生出一种与宇宙融为一体的人生境界。他说:“夫以天地之义,抗六气之变,则恶之于游无止境者!”所以人无我,神无能,圣人无名。"[11]按照庄子的说法,这种人生境界与世间的人生大相径庭。郭象解释庄子的“逍遥”。一方面,他指出《快乐旅行》中的“等”和“不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他认为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比如从“适不适合”的角度。郭象对庄子“逍遥”的理解并不完全符合庄子的本意。
郭象对庄子“逍遥游”的误解与其对庄子思想的改造密切相关。在庄子的思想中,一切都归结为“无”,郭象思想的核心是“独”。所谓“独立”,郭象说:“夫之创造者,何事也?”什么都没有?那么胡能创造什么东西呢?什么事?这是不够的。因此,只有在知道许多形状的自性事物之后,才有可能创造耳朵。所以,虽然有涉及域的东西,但没有不与玄明隔绝的人。所以造物者无主,物是分开造的,物是分开造的,不用等什么。这个世界也对。”[12]他认为“无”就是没有存在,没有生物。所以“无”没有本体地位。存在是有形的东西,不能主宰一切,也不是本体。郭象否定“无”与“有”,是为了说明万物之上没有主宰,有形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因此,郭象把万物的存在归结为“个体化”,从而改变了庄子的思想。
“万物分别而成”是郭象“独立”思想的精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生”。郭襄说:“我生来就有耳朵,不是我。”我不能是生物,物不能生我,所以我是自然的。如果你是自然的,那就是自然的。“[13]这就意味着各种有形事物的出现之间没有先后关系。如果有先后关系,逻辑上就会产生一个终极主宰。郭象主张“物”的“自生”,在时间上切断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二,“自我”。他说:“万物在自己耳中,不在自己道中,就由它们去吧。“[14]从存在的状态来看,不是外部原因造成的,而是内部因素造成的。郭象以此说明这个东西的存在状态与其他东西的存在无关;还是那句“因”。郭襄说:“夫妻的功德是最独特的。“[15]“因果”不是指因果关系,而是指一切事物的联系。郭象说:“世界都是彼此的,都想做自己的事,事物的反面也是如此。“然而,我们是唇齿,唇齿的人从来没有过,死去的人却有冰冷的牙齿。所以,他自己的行为会让我受益匪浅。反之,就不能没有对方。”【16】如果一切事物都是“自生”和“自足”的,那么它们之间似乎就没有什么联系。但从一切事物的整体来看,有形的事物完全实现了自己,这只是相互存在的前提。总之,郭象认为自己是有形事物存在的基础,强调万物存在的个体价值。
既然郭象肯定了万物是“唯一的”、“自生的”、“自足的”,那么他也就有了任何存在都是合理的思想倾向。所以决定了郭象对“性别划分”的看法。“性”涉及到对人和万物本质的定义。在这个核心问题上,郭象和庄子也有分歧。庄子认为人和万物的本质都是自然的。一切人造的东西,包括儒家的“仁义”,都违背了人和万物的本质,都是对自然界“真理”的一种伤害。郭象认为,“性分”作为对万物本质的定义,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他说:“人是天生的,但不要牵着牛,骑着马?”牵着牛骑着马,却不穿?愿意穿牛马的人,注定一生一世。如果是缘分,那就是缘分。“郭襄认为,牛马的本性是人驱使的。虽然是人为的,但也是牛马本性中的必然,只是人的表现而已。其实“人为”是包含在万物的本性中的,“人为”是不被认可为外在的。所以郭象认为儒家伦理提倡的“仁义”也是人之常情。他说:“人若有义,便是人。”同时,从郭象的“个体化”思想来看,事物的存在是或然的。但当“独立”的理论变成现实时,它就是一种必然。郭襄说:“自然有其份,不可逃避,不可相加。“[17]事物的存在体现了自然的原理。从现实来看,“性别划分”作为一种规定,是不可改变的。因此,郭象在用“性别之分”的思想解释庄子的“自由”时,主张各得其所,使庄子的“自由”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庄子思想出发,要达到“无忧无虑”的人生境界,就要有摆脱世俗杂念的过程。庄子的人生境界是无有无我,需要通过“心斋”、“坐忘”等内在的精神超越来达到。这种境界只存在于精神世界,不存在于现实中。达到这种境界的至尊者、神人、圣人,都是超越世俗的。郭象以“性别之别”来解释庄子的“逍遥”,却消解了庄子思想中的先验维度。他把庄子对世俗思想的超越变成了认同。郭襄认为,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舒适,你就能做到心中不生,对所遇到的事情不厌倦,就能“快乐”。他说:“人生不自持,所以无用。”那些对生活满意的人是不幸福的。”[18]这不仅是“要”,更是“逍遥”。即使“无所等待”,也不是另一种境界。它和“成为”没有本质区别,都是适应性的人生境界。只是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最贤惠的也和我一样,无心回应事物。“要”不仅能得其所愿,还能适得其所,顺其自然。这其实是受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与庄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并不相符。
三
“逍遥游”的过程,就是“身道”、“闻道”、“为天弟子”的过程;“逍遥游”的境界,就是精神自由解放的境界。具体来说,“畅游”有以下特点:
首先,“畅游”是一种心灵之旅。灵修之旅就是专注于某个情境。在《庄子》中,“游”与“心”经常并用,如“我游于物始”(田子方)、“游于硬与白与异之间”(片木)、“我得取物游,我得养之。”(《人间世》)“夫若自然,不知何为合其耳目,而心为道德之和。”(《德崇赋》)这些都充分说明,庄子的“游”是一种心灵精神的游移,即庄子所说的“游心”,既能游于骨架之内,又能游于骨架之外;它既能将外在的物质世界内化为灵魂深处,又能将内在的精神世界外化为世俗社会,整个世界变成了精神可以自由遨游的快乐环境。“有”是“心”与“道”的结合,是主客体的交融。“走心”体现了现实生活中人的深层心理和潜意识活动,是精神自由的最高体现。
其次,“逍遥之旅”是一种空灵之旅。因为“逍遥游”是心灵的漫游,是个体内在的精神活动,所以决定了“逍遥游”是一种空灵之旅,而不是现实之旅。从《庄子》这本书里可以看出,我们去过的地方都是虚幻而神秘的。如“游闲之空”(《天意》)、游无限场(《未来》)、万物常在之地(《盛达》)、游于造物主之上(《世界》)。《山树》中提到的“建德王国”和《马蹄》中提到的“美德世界”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从学术上来说,只能算是一种理论构想,一种人为构想的理想社会。西方也有很多理论家和实践家构想了同样的理想社会。至于“至尊人”、“神人”、“真人”,他们远离人类社会,不可能真正存在。“利用顾舍之山,那里有人和睦相处。皮若冰雪,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驾龙,游四海外。”(逍遥游)“逍遥游”是一次心灵之旅,是一个化虚无为虚无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流浪”离不开想象。所以,以想象为特征的“畅游”,自然通向一个幻境,一个理想的宫殿。
那么,“畅游”就是自然之旅。庄子之道是自然之道,这就决定了作为“身道”和“闻道”的“逍遥游”必然是自然之游。老子和庄子都没有讲过“自由”这个词,但是他们多次提到“自然”。他们的“自然”包含了自由的含义。例如,“当我成功时,人们都说,‘我是天生的。’[19]庄子用“自然”作为“人为”的对比,如“顺物自然而不容私虑”(英皇)、“行其事而自然”(修兴)、“无为而自然”(田子方)。自然的境界就是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是“顺其自然”,也就是“逍遥游”的虚无境界。
综上所述,对于快乐旅行历史中的复杂思想和复杂作用,我们不应该给予笼统武断的肯定或否定。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具体分析,要还原到所处的历史长河中去评价。
参考资料:
(1)郭象(金)、(唐)成书、曹处机、黄注。《华南札记》真镜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
[2]郭襄。庄子注论万物[A]。华书店出版社,1961。
(3)郭庆范。庄子纪释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61。
(4)蒲江青。蒲江青文史论文m清华大学出版社,1901。
5]司马迁?6?1历史记录?6?1《庄子与沈晗传》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
[6]孙等着。中国政治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一次是王先谦。诸子百家的融合?6?1荀子?6?1王霸M岳麓书社出版社,1996。做王夫之。庄子谢[M]。中华书局出版社,1964。
朱等。《四书章句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1]郭庆范。庄子纪释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61。
[2]郭庆范。庄子纪释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61。
[3]朱著。《论语·立人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4]朱著。《孟子·离娄四书章句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5]朱·。孟子梁四书章句注。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6]作者是王先谦。《儒林外史·荀子》,王霸m .岳麓书社出版社,1996。
[7]朱著。《论语集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8]郭象《庄子注》
【⑨】见《浦江清文录》中“旅途愉快的话”。
【⑩】郭庆范。《庄子m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
[11]郭清凡。《庄子m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
[12]郭清凡。《庄子m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
[13]郭清凡。《庄子m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
[14]郭清凡。《庄子m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
[15]郭清凡。《庄子m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
[16]郭清凡。《庄子m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
[17]郭清凡。《庄子m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
[18]郭清凡。《庄子m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
[19]司马迁《史记·老庄列传》沈晗m .中华书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