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精神疾病的论文
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症好发于青壮年,其中15-35岁最为常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思维障碍(思维散漫、思维中断、思维不畅、妄想等。)、幻觉、情绪障碍(情绪冷漠、情绪变态)和行为障碍(社交退缩、行为怪异、神经兴奋、木僵等。).其中,妄想、幻觉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称为“阳性症状”;情感冷漠、社交退缩等智力下降症状称为“阴性症状”。具体可能因急性和慢性阶段而有所不同。
急性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精神障碍、幻觉、妄想等明显的精神病学“阳性症状”。
思维障碍表现为松散联想,即语言结构过于松散,以至于段落显得松散无序,句子互不相干,词或词不能组成完整的句子;思维障碍,即突然无缘无故停止谈论话题,过一会儿再继续原话题或换话题,缺乏自知之明;奇怪的推理,也就是逻辑混乱,让人一头雾水。
幻觉具体表现为重复报告和评价性幻听,即听到有人现场报告病人的行为,听到两个人逐一对病人进行评价。另外,还有幻觉,幻视,幻视,幻视,但都很少见。
妄想症表现为突发的原发性妄想症。最常见的妄想是患者坚信自己受到了某种方式的侮辱或伤害;嫉妒妄想,即患者坚信配偶不忠;影响(控制)妄想,即患者觉得自己的思想、行动、感情都受到外力的影响,甚至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别人控制。
急性期还可能出现情绪冷漠、情绪不和谐等“负面症状”。情绪冷漠是指对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物漠不关心,对喜悦、愤怒、恐惧等情境无明显反应;情绪不和谐,即情绪反应与内容不一致,特别是内在思维与所表达的情绪表现不对应,如倾诉自己的不幸,一边笑一边讲自己的开心事,一边哭。
慢性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缺乏动力、缺乏精力、缺乏兴趣、缺乏情感、缺乏礼仪、缺乏社交等“阴性症状”。
动力不足表现为失去自发的运动,整天坐着游荡,生活没有目标。
精力不足,表现为懒惰和疲劳,整天躺在床上或者懒得动,看起来很虚弱。
缺乏兴趣,表现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原来的爱好没有兴趣,脑力活动非常迟钝。
缺乏情感,表现为表情呆滞、语言单调,对任何刺激都缺乏必要的情感反应,似乎已经到了“心死”的程度。
缺乏礼仪,具体表现就是完全不注重最起码的礼仪,或者旁若无人的不理人,或者不分场合的乱喊乱叫,或者当众脱裤子脱衣服。
缺乏社交,表现在不参加任何人际交往活动,喜欢独居,待在室内,否则尽量回避,最多回答一两句话。
无论在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或慢性阶段,有些患者完全可以看起来像普通人。只有和他们接触,才会发现他们精神异常,这也是精神分裂症早期无法发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也有一些患者蓬头垢面,咧着嘴笑,或者穿着奇装异服,蹦蹦跳跳,或者沉默迷茫。这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容易找到。
精神分裂症除严重精神病性症状外,一般无定向障碍,通常意识清醒,智力基本正常,但自知力明显不足,即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甚至不承认自己行为异常,因此往往不愿意接受治疗。
治疗: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很多患者因为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而不愿意长期服用。此外,出于对患者的关心,家属在家中随意加减药物甚至停药,使病情复发。所以用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是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案。所以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要去正规的专业医疗机构。
护理:对于患者,要充分注意衣着、饮食睡眠、情绪、思想、欲望的变化。患者提出不合理、不可能的要求,通过劝说和解释可以改变。有时需要明确拒绝,但态度不能生硬、柔和,以免激怒患者。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不要因为他是病人就压低或拒绝他的合理要求。如果病人外出,只要不是在非常危险的时期,就应该根据情况允许他外出。
预防:预防重在早发现,早治疗,预防复发。因此,有必要在社区建立精神疾病防治机构,在群众中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消除对精神病人的歧视,使病人得到早期发现和治疗。回归社会后,要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为患者康复创造条件。在家人的支持下,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减轻心理压力,坚持服药,避免复发,减少残疾。
教育:提高患者自信心,消除其自卑感,同时对周围人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对精神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消除社会偏见,为患者康复创造良好的环境。
家属要鼓励患者加强生活技能的训练,帮助患者制定出合适的作息时间表,逐步开始规律的生活,让患者过得好,吃得照常,睡得好。
日常生活中,注意仪容,做点家务,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年轻力壮的人可以参加一些健身活动。
不要整天躺在床上,有饭吃张口,有衣穿伸手,无所事事。
精神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淡漠、行为退缩、依赖性强等不利于人际关系恢复的因素。周围的人也对患者刮目相看,包括偏见和误解。
家属要帮助患者恢复原有的人际关系,发展新的人际关系。家人、同事、邻居给予关心、帮助和热情。
希望对你的论文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