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些关于儿童论文的资料!写好了。想给多少就给多少!

一、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含义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是指人在做运动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的量。心理负荷是指人在做运动时所承受的心理负担的大小,一般包括认知负荷、情绪负荷和意志负荷。在幼儿体育教学中,只有保持适当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太小太大都不好。太小的话,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而且超出了孩子身心承受能力的极限,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合理安排和调节幼儿园体育课的身心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否适宜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重要指标。那么,教师如何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整呢?在笔者看来,首先要了解制约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然后综合所有因素找出科学的调节策略。

二、影响儿童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指人在单位时间内运动时的生理负荷,常用心跳频率来表示。比如,一个孩子以20米的速度跑完一圈后,立刻心率可达180次/分,慢跑1分钟后,心率约为140次/分。显然,前者强,后者小。在儿童体育活动中,强度较大的项目有跑、跳、爬等,而走、钻、爬、掷等动作强度相对较小。

2.孩子的活动时间。包括幼儿连续活动的总时间、练习时间和间歇时间,其中,幼儿的练习密度(幼儿的练习时间占班级总时间的比例)是否合适,对幼儿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影响很大。如果孩子在一个班里总是处于高强度的运动中,那么他们的运动量就太大了,容易产生厌倦和恐惧。

3.活动项目的特征。不同的活动对孩子的健康有不同的影响。比如儿童直滚时,前庭分析器受到的刺激较大,会有负荷,但运动负荷并不大。障碍跑时,不仅全身运动负荷大,认知和意志负荷也大。连续立定跳远,运动负荷较大但心理负荷较小。在走、跑、过障碍、在平衡木上滚、拍球时,孩子的心理负荷很大。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一般都比较重。

4.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前者是指运动次数和距离的总和,一般与孩子的运动负荷成正比。后者指的是演习的正确规范和要求。对练习质量的要求越高,孩子要承受的心理负荷就越大。

5.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措施。教师组织体育课内容是否恰当,是否有趣,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生动、规范,都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运动和心理负荷。比如排队太多,分组太少,导致孩子长时间依次等待,容易导致孩子烦躁,甚至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6.孩子的个体差异。指儿童身体机能水平和心理特征的个体差异。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同样的练习对不同的孩子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同样速度跑20米,有的孩子心率达到180次/分,有的孩子只有168次/分;一起玩一个游戏,有的孩子兴趣盎然,有的孩子觉得无聊。

此外,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具、环境、气候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身体负荷和心理负荷。

三、合理调节儿童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策略

基于以上影响幼儿体育课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提出以下调节策略:

1.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确定班级的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有备课意识,在安排教材内容时,要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量的教材。大运动量和小运动量交替安排的练习,如低强度的平衡木或窄跑道上行走、投掷和钻孔,与高强度的跑、跳、爬、爬、翻等结合。教师要合理安排幼儿体育课的密度,尤其是幼儿的练习密度。在确定任务的时候,新教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太多太难,一定要有趣。

比如,为了发展孩子听信号和调整动作的能力,培养孩子灵敏协调的素质,大班老师在体育课的基础部分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体育游戏。玩法是老师站在一个直径为3-3.5米的圆圈中心击鼓,孩子们分别站在圆圈边缘,游戏分为三轮。第一轮,老师击鼓,孩子们听老师的信号,逆时针绕边线跑50秒左右。鼓声停了,孩子们赶紧跑到圈里去“找朋友”(提前准备的毛绒绒的小动物玩具比每一轮玩游戏的孩子少2到4个。),还没找到“朋友”的孩子立刻退出游戏。第二轮,孩子们在听信号时用脚沿着边界跳,第三轮,他们跳成竞走。最后两轮鼓声停了,孩子们赶紧跑到圈里找“朋友”。幼儿跑、跳、竞走的时间和距离可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确定。显然,这位老师的教材安排更加合理。

2.合理调整负荷节奏

教师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能力、活动和心理的变化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儿童实际和设备、气候等因素,确定课程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曲线。运动负荷的一般要求是逐渐增加到一定程度,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然后逐渐降低到一个相对安静的水平。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的复杂性,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一般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标准型是指运动量从小到大逐渐上升到相当大的水平,到一定时间后再逐渐减少。双峰型是指一节课中两种高负负荷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是指课的基础部分前半段运动量大,后半段运动量小,运动量由大变小。反之,前低后高型,运动量由小变大,比如前半节课是新教的教材——投掷,后半节是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但无论采用哪种模式,运动负荷的一般调节策略都应该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比如前半段基础部分的课,重点是练立定跳远。在孩子初步掌握了动作后,可以结合快跑和立定跳远两次,约1.5分钟,然后可以在下半场安排运动强度较小的走路组成的平衡游戏“熊和石头人”。

心理负荷的曲线是复杂的,往往取决于具体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规律可循。一般来说,孩子在体育活动中的认知负荷不能太大,需要伴随积极快乐的情绪,让孩子在快乐中用脑。孩子的意志负荷不能太大,所以要让孩子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完成任务,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这就要求教师在编排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选取的内容要有难度且适当,有趣且直白。同时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为孩子很喜欢游戏,所以孩子在游戏中认知负荷、情绪负荷、意志负荷都很高。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多使用生动有趣的体育游戏和道具,结合教师生动的讲解和示范,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锻炼的效果。一般来说,基础部分前半段要抓住孩子头脑清醒的机会,安排新的、难度大的教材,增加孩子的认知负荷,后半段要安排认知负荷较小的复习性质的教材。至于情绪负荷,基础部分前半段不宜过大,以免孩子情绪激动影响新教材的学习和掌握,后半段可以安排适当的内容,使孩子的情绪负荷达到高潮。对于意志负荷,学习新的、难的教材时,先大后小,学习较容易的教材或复习旧教材时,先小后大。总之,教师要处理好儿童认知负荷的紧张和放松,情绪活动的兴奋、愉快和平静,意志和努力程度的变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由于体育课以直接的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教师在体育课上要集中精力带领幼儿多练习,使幼儿的练习密度在班级总密度中占最大比例(一般体育课幼儿的练习密度以35%-55%为宜)。还要讲实践的结合。为了增加孩子的运动负荷和运动密度,可以采用同时运动、场地运动、循环运动等方法。还可以增加孩子练习的频率,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增加障碍,提高练习的难度。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已经很大,就要通过缩短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变同时练习为小组练习或相互观察、改变练习的内容、缩小活动范围、减少障碍等手段来减轻孩子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

在各个年龄段的班级中,尤其是小班,教师应尽可能以游戏的形式组织体育课,但他们选择的体育游戏或游戏形式不仅要有娱乐性,还要有针对性,为体育教学服务。因为中大班的孩子已经变得非常在意活动的结果,所以在中大班可以利用竞赛来激发孩子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果,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组织措施也是影响孩子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使一切组织措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组织调动队伍,避免让孩子过多排队,变换队形。竞技游戏要多分组,增加孩子的活动机会,激发孩子的参与意识,避免孩子因等待时间长而产生厌烦和分心。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应尽量避免采用纯粹让孩子休息的方法,而应巧妙地把教师讲解、示范、布置作业、评价和孩子分组观察的时间作为孩子的休息时间。

4.充分利用场地和设备。其实每个幼儿园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在运动场上,一些幼儿园还是达不到正常的标准,这就需要老师们开动脑筋,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的利用率,采取更多的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如果设备不够,可以采用分组轮换或循环练习的形式,增加孩子的练习密度。

此外,在安排运动负荷时,还应考虑季节和温度因素。炎热的夏天,可以适当减少孩子的运动负荷;在寒冷的冬季,应适当增加孩子的练习密度(但运动强度不宜过高)和运动负荷。

以上调节策略,教师在具体运用时,一定要结合每节体育课的内容和幼儿的实际,做到灵活、科学的调节,以增强幼儿体质,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