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规模迅速扩大,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普及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它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以信息为主导的虚拟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空间。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学术界立即形成了对互联网的评论和研究热潮,新闻工作者和传播者也充分重视互联网在信息传播领域的革命性影响。

按照美国传播学者的定义,一个媒体只有使用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称之为大众媒体。在美国,大众媒体达到5000万人使用的门槛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互联网只用了5年。截止到1998年底,美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6200万。因此,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的概念被提出。从1995开始,国内的报纸、电台、电视台都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在这种背景下,记者和传播者开始关注互联网的作用。

1997 10 6月16 -17中国报业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央视研究咨询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主办“全国电子报纸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30多家中国新闻机构参加了会议。这是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开展的首个网络信息传播领域的理论研讨会。当时只有《人民日报》网络版和《华声日报》电子版等少数中国新闻机构在会上做了介绍性发言。会议邀请《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主任向中国新闻界介绍他们的经验。

199 7月1-2日,中国记协在杭州主办了' 99全国网络新闻媒体理论研讨会。50多家中国新闻机构的网络版负责人参加了会议。30多家新闻机构向大会提交了论文。10多家新闻单位代表在会上发言,与会人员从各自近年来的网络新闻传播实践出发,广泛交流了对网络信息传播各领域的看法。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涉外作品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这些作品大多被翻译成中文。其中包括:

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胡勇等译,海南出版社2月出版,1996)

这本书描述了数字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的影响,以及值得思考的问题。它是进入新的数字世界的最佳指南。英文版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概述

第一位的年龄

第二个人性化的界面

第三部分数字生活

结论乐观的时代

《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出版)。

《未来速度:数字神经系统与新商业思维》(蒋贤zhǒng@①、江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4月出版,1999)。

《未来速度:数字神经系统与新商业思维》目录:第一部分信息流是企业的生命线;商业的第二部分:互联网改变了一切;第三部分是推动信息化的战略思想;第四部分为企业经营带来前瞻性;第五部分为特殊企业提供一般启示;第六部分迎接挑战。

这本书很简单,写的是他们公司,包括他们公司犯的错误。比尔·盖茨说,胜利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灌篮(P388)。虽然微软招了很多聪明人,但他认为公司需要的是智商“而不是需要很多聪明人”(P228),所以在这方面有点像单纯的沃尔顿。

《数字化成长——网络一代的崛起》(陈、袁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 March)。

网络一代的新新人类形成了不可忽视的主导力量,彻底重塑了21世纪的就业模式、休闲观和人际关系模式,引导世界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作为父母、教师、营销人员、广告商、互联网用户、商业领袖和政治决策者,你一定不能错过这个杰作!这是一本完整描述了被数字技术推动的网络一代的经典著作。

唐?泰普斯科特(Tapscott)是美国著名的数字未来主义者和畅销书作家,他写了六本重要的书,包括《数字经济:全球网络生活的新模式》。他还是融合技术联盟的主席和新范式学习公司的总裁。前者是一个跨国研究智库,由众多世界领先的科技、制造、零售、金融和政府机构成立。

其他经典著作还有埃塞尔·戴森的《数字时代2.0版的生活设计》(胡勇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8月出版1998);尼尔·贝奈特的《数字犯罪》(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出版)和查克·马丁的《数字经济》(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出版社1999 6月出版)。

这些翻译作品虽然不能算网络传播作品,只能说是相关作品,但却让中国各界人士大开眼界,呼吁国人关注即将到来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其中《数字生存》(1998)被第53期《新周刊》评为2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20本书之一。近年来,国内学者撰写了各种关于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专著。

《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谢新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本书根据传播学的框架,采用了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比较研究、专家调查和案例分析、文献综述等方法。,紧紧围绕网络媒体这个中心,对其传播的几个关键环节,即网络媒体的基本问题、传播过程与模式、传播主体、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效果、控制管理、竞争形式、产业化趋势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本书除了阐述网络媒体的属性等基本问题外,还通过受众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重点对网络受众理论和网络传播效果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梳理典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根据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提出网络媒体的传播模式,并对其特点进行评价。摘要:运用产业结构分析的SWTO方法,分析了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网络媒体产业化的对策。

本书适用于新闻传播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对从事网络新闻的从业者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声音传播?破译品牌密码(李伯庭段春林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本书提出的声音传播理论,填补了国际传播中中国自主品牌知识的缺失。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作者提出了品牌营销的新概念:“声音传播。这个理论提出,沟通是营销的最高阶段。未来,优秀的企业必须从传播的角度来构建营销体系,甚至企业战略。营销结束了,传播会有无限的空间,也意味着无限的商机。本书用王老吉、苹果、联想、星巴克、腾讯等品牌营销的成功案例来论证品牌需要声音。

这本书对网络传播的研究也值得中国广告人学习和关注。这本书指出,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尤其是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等营销和传播模式的发展,将对传统的营销模式提出挑战。

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卡里华夏出版社1999年2月)

本专题主要介绍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体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认为它使人类进入了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实现了信息的双向流通,带来了新的技术革命。同时指出,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出现将给大众传播带来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如网络报纸、数字广播电视、计算机辅助新闻等。,而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媒介角色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数字电视产业,提高媒体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同时从根本上改革传播理论。

目录/第一章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第二章印刷媒体:告别铅与火走向光与电/第三章当代多媒体的竞争与融合/第四章新兴电子媒体/第五章第四大众媒体的兴起:计算机互联网/第六章新技术与新媒体与社会政治、法律/第七章新技术、新媒体与社会经济发展/第八章新技术与新媒体/第九章新技术、新媒体与社会生活/第十章信息高速公路将引领大众传播革命/第十一章赢得通往

其他名著还有:胡勇、范海燕合著的《互联网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 65438+10月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互联网诞生、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书籍。其次是罗伊的《无网》(兵器工业出版社9月出版,1997)。郭亮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7,65438+2月)由八位青年学者撰写的七本书组成,试图以中国人的视角审视网络。作为中国学者为互联网时代撰写的原创作品,陈骁主编的《全球网络经济》(华夏出版社9月出版,1998)、陈艳主编的《互联网改变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6月出版,1999)、耿弇主编的《透视网络时代丛书》(北京出版社1999 1)、姜启平主编的《数字论坛丛书》(海洋出版社1999)、刘吉和网络传播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新闻工作者的一个新领域。近年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甚至研究本身也与网络紧密结合,包括从网上获取信息、网上访谈、网上调查等等。

新闻传播者和直接从事网络传播的新闻传播者撰写的大量文章和论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讨论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讨论网络传播与传统新闻媒体的关系,讨论新闻媒体网站的建设和运营,评论国外网络传播法律法规,调查记者使用互联网的情况,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

总的来说,网络传播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现阶段有许多描述性、对策性和解释性的成果。网络传播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的一个新课题。截至2000年,我国已有7所大学开设或即将开设网络传播专业,网络传播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也成为教育的新焦点。

全国各地的一线新闻传播院校都非常关注网络传播的研究。自华中科技大学1998成立全国第一个网络新闻传播班以来,北京广播学院于2000年4月开办全国第一所网络传播学院,清华大学传播学系开设新媒体研究专业招收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为新闻专业本科生开设了网络传播课程。除报纸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外,武汉大学拟新设网络传播专业。

除了网络传播专业或方向,高校也开始建立网络传播研究中心,如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等。

什么是网络传播?

许多学者对沟通进行了描述和解释。有的将其描述为“信息享受”,有的描述为“说服影响”,有的描述为“刺激反应”,还有的认为交流是人类传递或交换信息的一种社会行为。等一下。郭教授在其新著《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