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教育对象而言,因材施教。随着多元智能的引入,我们为传统的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支持。“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趋于多样化,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这些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身体智能和自然智能”。不同的人对智力的关注点不同。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教育由于其智力的个体差异,必须赋予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新课标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这是因材施教的具体策略。让学生在总体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智力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其次,对于教育者来说,因材施教就是因材施教。应该说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一去不复返的河》有的老师有磅礴之美,有的老师有婉约之美。有的老师激情四射,让人热血沸腾,有的老师聪明幽默,让人开怀大笑;有的老师善于理性,稳扎稳打,有的老师善于感性,真诚动人;有的老师想象力丰富,有的老师针法密集,逻辑性强...俗话说,傻子才会有所收获,有所顾虑。任何教师都有自己的绝活,这是教师的特长和特色,也就是教师教育人格的标签。如果要学生发展个性,那么教师首先要张扬个性,发挥个性。所以,因材施教的第二点就是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展现自己的优雅和智慧,最大限度的达到教育目的。再次,就教育文本而言,因材施教是近年来最大的问题,即学生文笔不清。主要表现为议论文和记叙文的混合。叙事写不清楚案情,没有明确的中心;但议论文提出论点后,并不会围绕论点,选择典型论点进行深入论证。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更多的来自于一线教学。很多时候,我们老师根本不注意风格的区别。千人千言。再加上现在教材的板块式教学,按题目组合文章,本身就打破了文体界限;还有往年《喧哗的尘埃》里的题目作文,不仅风格不限,还淡化了风格。这一切导致对学生的文体认识模糊,最后文章写成四不像。不考虑风格,危害很大!不同的风格应该导致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诗歌教学要注重对意象的把握,通过意象的选择、组合、叠加来欣赏诗歌的意境和作者创作背后的情感。小说当然要注意三个要素,首先要把故事梳理好,因为“情节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物发展的历史。”然后通过剧情的发展来把握人物,通过人物的变化来体现社会的影子。其中,环境描写往往推动剧情发展,渲染人物性格等等。根据表达方式,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散文的重要特征是“散于形而不散于神”。“形散”是指散文取材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现形式多样。“走神”是指散文的主题明显集中。那么,我们在教散文的时候,就要牢牢把握散文素材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