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的论文
茶原名茶,名茶韵,是神农尝百草而得,故最早入药。经过许多人的演变和改进,终于形成了茶。中国的唐朝是茶文化的开端。这期间不仅陆羽的《茶经》问世,还诞生了禅宗“吃茶”的案例。中国茶也漂洋过海来到日本,为日后日本茶道的演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茶盛于唐,盛于宋”,可能与宋代流行“斗茶”有关。此外,宋徽宗赵霁的《大观茶论》还记载了宋代茶叶产地、茶季、采茶、蒸茶、制茶和品评的发展。公元4-5世纪,中国茶首先传到朝鲜(古高丽)。明朝嘉靖年间,中国茶文化的知识开始在欧洲传播,这在威尼斯作家拉莫肖写的一本《中国茶笔记》中有详细的解释。明朝万历年间,中国茶传入俄罗斯。明朝崇祯年间,英国威特斯上尉专程从中国买茶。清朝顺治年间,中国茶开始传入德国。19世纪末,中国茶叶、茶树和茶树品种传入印度尼西亚、印度、锡兰、乌干达、马来西亚等国...中国古代茶文化之花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展现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风貌。于是,中国这个民族文化的奇葩,成了世界的。今天,世界变成了不喝茶的国家,不喝茶的民族。中国茶文化的关键不在于茶本身,而在于茶文化的内涵。从茶文化的内涵来说,最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层面。它是一种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把喝茶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上升到哲学层面,“茶即人生”由此而来。如果我们更深入地品味,它会成为禅宗的开悟,成为茶道的精神源泉。随着中国的儒、释、道,在茶文化中形成了茶道、茶德、茶道、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但并没有完全关闭?quot物质文明”的文化,而是两者的结合。以前中国人对茶文化不太重视,因为他们每天都喝茶,比如知青、红黄茶、绿茶,这大多和他们的饮用习惯有关。但是真正热爱和关心茶文化的人,并不注重茶和茶制品的区别。他们已经烂熟茶和茶了。比如龙井、碧螺春、铁观音、君山银针、毛尖、毛峰、吴韵等。谁知道呢?而是关注这些茶的“味道”之外的声音——它唤起一个民族的审美趣味,弥漫一种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一种清净的精神境界,弥漫一缕美好的诗意,提升一种道德的精神品质。所以我说茶文化精神层面的一切才是关键。在这一点上,日本茶道更加深刻。星星变了,时代变了。人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适用于宇宙万物,茶文化也不例外!全世界审美价值观、标准和观念的剧变,年轻人首当其冲。中国的食物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抵挡不了麦当劳、肯德基的冲击,茶也逃不过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星巴克咖啡等洋酒的攻击。更别说茶文化了!可悲的是,一些目前还不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的亚文化,比如“酒文化”、“咖啡文化”、“可乐文化”,却在各种媒体的时尚版块里流光溢彩,实在让人无法理解。振兴中国茶文化的呼声已经响了很多年。然而直到今天,却收效甚微,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我觉得国内的茶叶杂志只有上海的《茶报》、杭州的《茶博会》、广州的《茶文化》这几本,都是内部刊物,发行范围太小。只有江西的《中国茶文化》公开发行,但只能放在农业考古编辑部名下。这是中国茶文化刊物的悲哀,但无论如何,这些办刊物的人,才是推广中国茶文化的带头人。他们真的很努力,让读者深入具体地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文化中有很多细节情况外人很难知道。通过这些出版物,我们大大开阔了视野,我想读者会对此非常感激。这样能振兴和弘扬中国茶文化吗?我也这么认为自从台湾省的“茶艺”传入大陆后,茶馆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此外,近年来国内外茶文化活动频繁,是中国推广茶文化的一个高潮。几千年来,中国的茶文化有起有落。原因很多,有各种气候。可以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不能急于振兴和弘扬茶文化,很难立竿见影。现在只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在各方面下功夫。在这方面,全国各地的茶文化NGO(非政府组织)做出了巨大贡献,精神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