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写一篇关于音乐欣赏的短文。

音乐作品欣赏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教员:商学院

班级水平:08广告学本科班

姓氏:谭乔宇

学号:081105045

指导老师:小肖春

2010年十一月

摘要:《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一部历史悠久的爱情小说,与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故事的女主角祝英台是朱家庄的女儿。在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的路上,她遇到了同样去杭州求学的学者梁山伯,并在随后的求学生活中彼此相爱。不幸的是,朱先生已将瀛台许配给太守的儿子,变得抑郁,不久就去世了。祝英台悲痛欲绝,发誓去死。最后,他和梁山伯一起变成了一只蝴蝶,自由地离开了。这是一个美丽、悲伤、感人的爱情故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用音符诠释了作曲家对这个美丽故事的理解。我的欣赏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梁祝传说,作曲家的背景资料,音乐演奏过程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

关键词:音乐欣赏朱良

文本: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个美丽、悲伤、感人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也是根据它改编的。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写于1959。作者是何和陈刚。何熟悉小提琴和越剧音乐,陈刚对各种作曲技法都有全面的掌握。他们写梁祝的时候,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陈刚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著名作曲家。

为了探索中国交响乐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两位作者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破除迷信,敢于实践。他们选择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作为音乐素材,采用了协奏曲这一外来体裁,吸收了中国戏曲音乐中丰富的表现手法。迷人的旋律、生动的音乐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使这部作品深入人心,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音乐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30年来,它漂洋过海,飞向世界各地,先后在苏、美、英、法等国演出,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赏,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香港,连续四次获得金唱片奖和白金唱片奖。在国外,这首曲子被称为《蝴蝶的爱》,被不同肤色的人广泛传播和欢迎。

音乐以介绍开始。简介音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然后,在一把轻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独奏简单、甜美而深沉,表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真挚而甜蜜的爱情。然后,大提琴演奏的旋律与独奏的小提琴形成应答。这首曲子深情而委婉,向我们展示了良渚草桥亭台深情而膜拜的感人场景。回答之后,乐队的合奏再现了爱情的主题,充分展示了朱良对爱情坚定不移的信念。接下来,独奏小提琴演奏主部到辅部的过渡音乐,结尾引出活泼明快的快板,与温柔深情的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然后小提琴独奏和乐队交替进行。这段音乐时而欢快明亮,时而温柔欢快,时而激情澎湃,自然让我们想起梁同学们朝夕相处的种种生活画面:他们或欢歌笑语,或促膝长谈,或追逐嬉戏,或深情款款。这首乐曲再次充分体现了朱良之间纯真的学习生活和从不同角度逐渐显现的真挚的爱情。

音乐变成了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了仿佛脱离了主体部分爱情主题的音乐,表现了祝英台羞涩无语的内心感受。接着,小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缠绵深情的对答旋律,生动、细腻、深情地向我们展示了朱良十八日送别与长亭如胶似漆的情景,诗意盎然,引人入胜。

突然,低沉阴沉的锣鼓声暗示着不祥的预兆。乐队演奏出刻板重复的音调,让我们陷入了一场悲壮的斗争。接着,独奏小提琴奏出祝英台焦虑悲痛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反抗封建礼教的英雄气概。接下来,祝英台的反婚论调与野蛮的封建势力交替出现,形成矛盾焦点,最终发展成英台反婚的悲壮一幕。紧接着这段刺激激烈的斗争旋律,整个乐队奏出了清晰的音调,这是在前一段结尾部分十八送的旋律基础上的。它代表了善良的人们所想象的希望之光,形成了整首歌的第一个高潮。幻想瞬间消失,刻板的基调重现,预示着封建统治重如磐石,好人的美好希望难以实现。

音乐转到慢板,独奏的小提琴奏出委婉的曲调,如泣如诉,扣人心肺,大提琴再一次应答,描述了朱良在阳台相遇的场景,诉说了彼此的心声和深深的悲痛。

鼓声鼓声和敲击声的突然闯入造成了紧张的气氛。音乐时而激昂、果断,时而低沉,把祝英台面对天空,愤然控诉封建势力的罪恶,呜咽悲恸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祝英台发出最后一声呐喊时,锣鼓和乐队齐鸣,英台一头扎进了坟墓,整首歌达到了高潮。

音乐又恢复了安详和宁静,笛子又奏起了引子乐句。这时,小提琴抒情而缓慢地再次奏响了爱情的主题,增添了一份朦胧的仙境色彩。在这里,作者用浪漫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人民的美好理想,仿佛严冬已过,明媚的春天来到人间。一对蝴蝶相依为命,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它们时不时的飞着,休息着,很开心。这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化身。他们生前不能结婚,死后却要和我一起飞。

最后,整支乐队奏响了爱的主题,如洪流般倾泻而出,表达了人民对朱良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音乐表现了朱良和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教的强烈反抗精神,歌颂了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欣赏这首曲子的同时,我也欣赏到了其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