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设计的体会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经验后,写一篇关于自己经验的文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数学课程的设计心得怎么写才合适?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数学课程设计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static/uploads/YC/xinde/img 011 . jpg " width = " 484 " height = " 300 "/>

#数学课程设计经验(1)#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对课程数据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数据结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学好这门课程,我们必须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实践。

我的课程设计题目是线索二叉树的运算。刚开始做这个程序的时候,我觉得完全不知所措,甚至让我觉得完成这个程序设计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开始查阅各种资料和参考文献,然后开始手写程序,写完就出现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删除线索二叉树的时候,很多情况考虑不透彻,操作中经常出错,但是通过同学的帮助基本解决了问题。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明白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性,提高了组织数据和编写大型程序的能力。培养了基本的、良好的编程能力和合作能力。这个课程设计也提高了我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对VC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数据结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基本方法,是与课堂听课、自学、实践相辅相成的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计算机实践一方面可以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达到加深理解、灵活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计算机实践是对学生软件设计综合能力的训练,包括问题分析、总体结构设计和编程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另外,更重要的是,机器是比任何老师都严格的监考老师。所以在“数据结构”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积极主动认真的做好每一个实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和专业素质。

通过这期间的课程设计,我意识到数据结构是一门很难的课程。需要多花时间在电脑上练习。这次程序培训培养了我的实际问题分析、编程和动手能力,使我掌握了编程的基本技能,提高了我适应现实和实践编程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受益匪浅,对数据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数学课程设计的体验(下)#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他们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它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关注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应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在本书中,编者可以从理论上向读者阐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育理念,带领读者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让读者从数学课堂的概念教学、命题教学、复习课等教学环节中受益。在我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一堂课的成败,离不开课前的教学设计。如果能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充分研究课堂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堂。

数学课堂要生活化,新课程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有挑战性的材料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让课堂教学内容不再空洞枯燥,让数学更贴近现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产生接受心理。比如,新课程在引入分数时,用身高举例,对比名人姚明的身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角度比较大的时候,用学生熟悉的足球射门来比较谁最有机会进球;学圆周的时候,教学之初设计了一个问题:两个遥控模型机器人沿着两条不同形状的轨道比赛,一条边长为4。7米见方,另一个是直径6米的圆。如果他们同时以相同的速度从一个点出发,谁先到达原来的起点?功能介绍的时候,每个人和他生日的对应关系,衣服上的纽扣和扣子的对应关系。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我们始终在教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谓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所谓科学精神就是怀疑、批判、探索、创造的精神。但是,这种态度和精神不能脱离学科教学和学科发展的实际过程去单独说教。它必须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如何选择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态度,或者教师自身的不同特长、数学素养和教学风格。对数学教学内容理解透彻,善于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教师,采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而有些教师则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对他们来说采用引导发现模式更为合适。比如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有些是用数学公式来定义的,如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有的通过列举一些公式来总结自己的* * *性质,用文字来定义,比如方程式;

数学课堂设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我看来,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发挥更多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教师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后,要及时有计划、有层次地向学生展示新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参与到建立新知识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如何思考”的信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结构虽然有其相对稳定的活动程序,但绝不是固定的。它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教学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使为每节课安排的程序成为科学有序的组合,各个环节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问题是新旧知识的结合。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近期发展领域之间的问题,以实现知识迁移。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打开思维思考问题。在这个阶段,比如几何直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手、用嘴、用脑进行分析和回答,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和探索知识的过程。根据学生的提问,教师可以掌握大量的反馈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释疑、解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是老师要鼓励差生提问,耐心解答。

“数学教学设计”可以让我们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认识到数学设计要考虑所有的要素。学生要根据上课内容,在课前做好设计,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足的素材,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数学课程设计的体验(三)#

通过网上学习,我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我感觉这次课程改革绝对不仅仅是教材的改变,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是我们教师教学方式的重大改革。本课程侧重于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内容分析和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数与代数教学的研究与设计: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研究与设计:统计与概率教学的研究与设计: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研究与设计。本文在研究小学数学课程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小学数学课程的四个方面: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并从内容分析和教学设计两个维度对每个部分进行了论述。我来说说我学习后的感受:

首先,数学课程应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是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数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每个孩子正规教育的开始。小学到初中是给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要体现基础。基本表现就是为学生的成长,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数学基础。普遍性是从义务教育的任务来考虑的。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提出和逐步实现,中小学各科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也要与之相适应。数学教育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从普及教育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以达到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发展就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智力水平得到提高。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强调每个学生的发展,强调每个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它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也不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达到同样的水平。应该给那些能发展的,能发展的学生多留些空间。这种发展是学生智慧和潜力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潜力去发展。

第二,在数学教学中要时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关系。教要有效,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生动有趣,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教条式地讲,枯燥无味,学生都呆若木鸡,事半功倍。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注意教学模式和语言要生动。

上课要注意态度,通过各种方式,特别是幽默的方式,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进入更高的学习情绪。

2.注意提问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一系列小问题,并逐一解决,增强学习信心。注重提问方法和技巧,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让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有趣。

初中数学教材的改革之一,就是在课文中穿插“想一想”、“谈谈”等栏目,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课堂上穿插有趣的教学,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数学学习内容。

标准提出为学生提供逼真、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成为学生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主要材料。内容的呈现基于“问题情境——建模——解释、应用、拓展”的基本模式。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数学内容的领域和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学习的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这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增加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是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也有很大变化。内容结构的变化使小学数学更加丰富多样,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与现实相关的问题。通过现实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数学表达事物和进行交流。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内容的呈现,或者说教材的呈现。

标准倡导教材的多样性、趣味性、生活性、情境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了让大多数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学习感兴趣,首先要把教材的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展现出来。抽象的内容需要更灵活的形式,需要更有趣的例子来展示你所学到的东西。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在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二是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活动、想象、交流;第三,恰当地用故事来表达问题的情境。

第四,面向全民,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促进。智力水平相当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时差距很大。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阻碍了他智力的有效发展,比如学习积极性差,自律能力差。因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课堂教学质量。

特别是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更应该重视非智力因素,以“爱”为原则,把握自己的性格特点,尽力安抚、关心和爱护,给予更多的鼓励。在学习上给予耐心的指导,并充分肯定进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分析了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内容,学习了教学设计的内容后,我会把握数学的本质,思考以后备课时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设计中,多提问,多研究教材,了解教材之间的关系,力求站在一定的高度让教学设计有数学细节。

#数学课程设计的体验(四)#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研究的内涵。

1.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的现象,课程改革与教学质量是“两张皮”。这成为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师压力过大、教育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的瓶颈。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具体教学技术层面的帮助和指导,难以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设计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2.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必要性。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从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因此,创造性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此,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然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本位”的教授“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学习者的经验和需求以及学习者建构的过程。由于综合考虑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因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难以整合三维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本研究也是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教学专业素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需要。

3.有效教学设计是目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一门具有技术特征的新兴科学。所谓教学设计,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和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整体的系统规划和具体安排,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可能的条件下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第二,明确研究目标:

1.探索形成小学数学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应用理论,形成几种设计模式和具体操作方法,有效提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2.揭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与学生学科素养形成之间的具体关系和规律,从而丰富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

3.形成一系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和指导性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设计课堂教学的参考。

第三,实践教学研究。

1,抓住重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教师对新课程和课堂的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认为准确确定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完成是一堂课的第一标准。为了在教学中表现出有效性,教师首先要设计好这门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准确性。其次,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学生。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当你设计一个以学生而不是知识为中心的目标时,它才是有效的。

以下是我在“抛硬币”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扔硬币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课堂学习中的不确定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亲身感受,获得直观体验。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到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到有些东西是不确定的,有些是确定的。

(2)、会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为学生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课前研究)

(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抓住切入点)

老师在课开始时设计了一个掷硬币游戏。老师先让学生独立玩游戏时发现(硬币可能是上下颠倒的,也可能是上下颠倒的),初步感受到事件的“可能性”,经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不自觉地从掷硬币活动中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

在这堂课中,学生在“抛硬币、摸球、装盘、抽奖”等一系列游戏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三维目标”实现良好。真正体现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自课程改革以来,“创设情境”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有思想、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让老师们大开眼界。但是如何使设计的情境有效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抛硬币”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学生可以在猜测、折腾、触摸、比较、交谈等充满童趣的情境中玩耍和学习数学。学生可以通过活动发现和掌握关于“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光盘加载游戏更具开放性、挑战性和创造性。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去猜测、操作、探究、讨论、判断、验证结论、解决问题。当学生把一个他们不能触摸绿色圆块的袋子和他们可以触摸绿色圆块的东西放进袋子时,他们的答案是不同的。开放的探索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和成功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在积极的探索中发展。实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

3.学以致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备课时,我们常常绞尽脑汁去思考如何设计场景,如何设计问题,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等等,很容易忽略学生本身。所谓“学习情况分析”,往往是在没有真正调查了解的情况下照本宣科。在我所教的课程可能性的活动探究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摸球来体验“一定”、“可能”、“不可能”。教学之初,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在一次活动中体验确定性现象和不确定性现象,于是我把六组盒子里的球分成三种情况(全是黄球、白球和黄球、蓝球和黄球带白球),让学生分组开展活动(从盒子里摸球,记录找到的球的颜色),然后各组汇报活动情况。有白色和黄色的球;有白球、黄球、蓝球),但是每组在汇报的时候,其他组的同学根本不感兴趣,在“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过程中,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不高,只有少数同学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一次试教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课后,我认真反思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初三学生对简单事件规律性的发现仍然来源于直观实验,他们很难在一次活动中同时表现出三种触球,因为每一组只验证了自己的发现,而其他组的结论没有被验证,所以不知所措。第二次试教,我让学生经历两个活动。第一次:每组的盒子里都装满了黄色的球,学生通过摸球体验事件发生或不发生的可能性,理解“一定”和“不可能”;第二次:每组的盒子里有两个黄色的球和两个白色的球。通过一起猜测和验证,小组经历了事件的不确定性,理解了“可能性”。两次活动层次清晰,学生建构知识的思路清晰。

几次教学尝试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到以学带教,真正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进而相互学习。

这学期的课题研究刚刚开始。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学习之后再去教,让课题研究真正发挥有效的作用。

#数学课程设计的体验(第五章)#

我们五年级组开展了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环境开发的研究,收获颇丰。我的经验如下:

首先,我喜欢我们组长赵先生组织的团队。赵老师知识渊博,严谨,风趣,对我们很好。他没有架子,对老师总是充满肯定和鼓励。课题组其他老师都很能干,上课、评课、做调查、写文章都很在行。而我有那么多缺点。但是,相比压力,更感到荣幸的是有机会向赵老师等优秀老师学习。

其次,我喜欢我们的活动形式。每次活动都是在教案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课题,然后由赵老师对课题研究进行理论指导。不仅如此,他还帮助我们写调查报告,写论文,写案例,参加班级竞赛,参加数学生态教室的活动。一年来,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阔了我的视野,也逐渐改变了我的教育理念。

第三,我喜欢“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环境发展研究”这个题目。通过对每一次活动的学习,我逐渐认识到,老师教育学生,就像培育植物一样,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一样用模具铸造一批批产品或机械零件。面对植物的种子,只要你备好土、备好肥,充分利用阳光和水分,遵循内在的生长规律,相信种子的内在力量,就一定能顺利发芽、开花、结果!

在数学生态课堂中,不仅要强调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情感意志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和方法。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完成预设的计划,还要和学生一起讨论、分享、创造美好的生活体验。

这一年,我在上课学习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从生态课堂环境的角度去观察,观察教室的物理环境,观察师生之间的交流,观察师生之间的评价和情感交流。在优质的课堂上,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作为朋友的合作交流中,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交锋和最初的争论之后,留下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知识收获,一次又一次的能力提升,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满足。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感受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

我特别喜欢这种课堂氛围。即使作为老师,它也吸引着我快乐的思考和积极的参与。我觉得我是在数学生态的课堂环境里,所以有这种感觉。也许我不是唯一一个被它的魅力所影响的人。在我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我也在努力营造一个生态的课堂环境。除了简单漂亮的课件和黑板设计,我还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学生喜欢和容易接受的方式教授新知识。课堂上,保证小组合作交流的次数和时间,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评价受到鼓励和期待。我的教学观念是随着参与研究而逐渐改变的,但改变的程度并不理想。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一直困扰着我。你的课堂环境什么时候能“生态”?

是的,教育就是“农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真正投入到教研领域,学生才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