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论文

墨子的成就

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中解放出来的小生产阶级的两重性。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被后世唯物主义思想家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被秦汉以后的神学家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墨子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

1.宇宙学

墨子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个体或部分从这个统一的整体中分离出来,都是这个统一整体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整体包含个体,整体由个体组成,整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有机联系。从这种连续的宇宙观出发,墨子进一步建立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论。他把时间命名为“久”,把空间命名为“宇”,并给出了“久”和“宇”的定义,即“久”是指古今所有的时间,“宇”是指东西南北所有的空间,时空是连续的。在给出了时间和空间的定义后,墨子进一步讨论了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他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对于整体来说,时空是无限的,而对于某些人来说,时空是贫乏的。他还指出,连续的时空是由时空元素组成的。他把时空元素定义为“开始”和“结束”。“开始”是最小的时间单位,“结束”是最小的空间单位。这样,时空就是连续无限的,而这个连续无限的时空就是由最小的单元组成的。在无限中有有限,在连续中有不连续的时空理论。

在时空理论的基础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运动理论。他统一并联系了时间、空间和物体运动。他认为,在连续统一的宇宙中,物体的运动表现为时间上的差异和空间上的位置迁移。没有时序和位置距离的变化,就没有运动,没有时空的简单运动。

墨子对物质的起源和属性也有精辟的阐述。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最早提出物质的起源是“生于无”(老子第1章)和“万物生于有,万物生于无”(老子第40章)。墨子最早起来反对老子的这个观点,提出了万物始于“有”的思想。他指出“无”有两种,一种是过去有而现在无,比如一只灭绝的鸟,不能因为它已不存在而否定它为“有”;一种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比如天崩地裂,是不存在的“虚无”。原本不存在的东西不会生出“你”,原本存在后来不存在的东西也不是从“无”中生出的“你”。可见“你”是客观存在的。接着,墨子进一步阐述了物质属性的问题。他认为,如果没有石头,你不会知道石头的硬度和颜色,如果没有太阳和火,你不会知道热量。换句话说,没有实物,属性就不存在,属性是实物的客观反映。人之所以能感知物质的属性,是因为有实物的客观存在。

2.数学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理性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是高度抽象和严谨的。

墨子给出的数学概念主要包括:

关于“时代”的定义。墨子曰:“双是二。”(《墨经上》)即原数加一次,或原数乘二次,称为“次”。例如,两英尺是一英尺的“倍”。关于“平”的定义。墨子曰:“平同高。”(墨家之书)即同高,谓之“平”。这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定理“平行线间的公共垂线相等”有着相同的含义。

关于“同长”的定义,墨子说:“同长,同正相也。”(《墨经上》)也就是说,两个物体的长度互相比较,正好是一一对应,完全相等,称为“等长”。

关于“中”的定义。墨子曰:“中国人,同长。”(《墨经上》)这里的“中”是指物体的对称中心,即物体的中心是与物体表面距离相等的点。

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义。墨子曰:“嘿,一个中国人一样长。”(《墨经上》)这里的“呃”字是一个圈。墨子指出,圆可以用圆规画,也可以用圆规检查。圆规在墨子之前已经被广泛使用,但给出圆的精确定义是墨子的贡献。墨子对圆的定义和欧几里得《几何》中的定义一模一样。

关于正方形的定义。墨子说,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用直角尺的“矩”可以画出正方形并加以检验。

这也符合欧几里得几何中对正方形的定义。

关于直线的定义。墨子说三分线是直线。三点式* * *线作为直线的定义,在后世被广泛用于测量物体的高度和距离。晋代数学家刘徽在测绘专著《列岛计算》中,曾用三点* * *线测量高度和距离。汉代以后,弩机上的“望山”瞄准镜也相应发明。

此外,墨子还讨论了十进制数值系统。中国早在商代就广泛使用十进制记数法,墨子是第一个总结和阐述价值体系概念的科学家。他明确指出,不同位数的数字有不同的值。比如在同一个数字上,一小于五,而在不同的数字上,一可以大于五。这是因为在同一个数字(单位、十位数、百位数、千位数...),五包含一,当一在更高的数字上时,又反过来包含十进制的发明,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中所说,“商朝的数制比同时期的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数制更先进、更科学”,“没有这个十进制,几乎不可能有我们现在的统一世界”。

3.物理性质

墨子对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力学、光学、声学等多个分支,给出了许多物理概念的定义,做出了许多重要发现,总结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定理。

首先,墨子给出了力的定义,说:“力,刑(形)也,令人激动。”换句话说,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即使物体运动的作用叫做力。对此,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说这就像从下往上提重物一样,只能因为作用强大才能做到。同时,墨子指出,物体受力时,也会产生反作用力。比如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碰撞后,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如果两个物体质量相差很大,质量大的物体碰撞后不会移动,但反作用力依然存在。

然后,墨子给出了“动”和“停”的定义。他认为“动”是因为推,更重要的是他提出“停,要花很长时间,就没有时间停了。”观点是指物体运动的停止来自于阻力和阻抗的作用。如果没有阻力,物体将永远运动。这一观点被认为是牛顿惯性定律的先驱,比同时期的整个世界长1000多年,也是物理学诞生和发展的标志(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物体不会运动,但停止是物体的本性,这符合一般人观察的结果,但肤浅和错误)。

关于杠杆定理,墨子也有精辟的表述。他指出,称重物时平衡木会平衡的原因是“标”短,“标”长。现代科学语言中,“本”为重臂,“标”为力臂,力学公式为力×力臂(标)=重量×力臂(本)。现在人们普遍习惯称杠杆定理为阿基米德定理。事实上,墨子比阿基米德早200年就提出了杠杆定理,所以称之为墨子定理是公平的。此外,墨子还对杠杆、斜面、重心、滚动摩擦等力学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这里就不赘述了。在光学史上,墨子是第一个进行光学实验,系统研究几何光学的科学家。如果说墨子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那也不为过,至少在中国是这样。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中所说,墨子对光学的研究“早于我们所知的希腊”,“比不上印度”。

墨子首先论述了光影的关系。他仔细观察了运动物象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景物不动”的命题。也就是说,当一个运动的物体从桌子上看自己的影子时,它也在和物体一起运动。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因为当运动物体的位置移动时,它前一刻形成的图像已经消失,它位移后形成的图像是新形成的,而不是原来的图像移动到了新的位置。如果原像没有消失,它会一直存在于原来的位置,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所见图像的运动,只是新旧图像随着物体的运动而不断、不间断的生与死所形成的,而不是图像本身的运动。墨子的命题后来被名家继承,由此提出了“鸟影未动”的命题。

随后,墨子还讨论了物体的本影和次影的问题。他指出,如果光源不是点光源,物体会因为每个点发出的光反复照射而产生本影和辅助阴影;如果光源是点光源,则仅出现本影。

接着,墨子进行了针孔成像的实验。他明确指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物体通过小孔形成的像是倒像。这是因为当光穿过一个物体,再穿过一个小孔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物体的上部成像在底部,物体的下部成像在顶部,所以形成的像是倒像。他还讨论了图像的大小与物体倾斜和光源距离的关系,指出物体倾斜或光源远时阴影长而细,物体直或光源近时阴影短而粗。如果是反射光,物体和光源之间就形成了阴影。

尤为可贵的是,墨子对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他指出,平面镜形成的像大小相同,远近对称,但左右颠倒。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面镜互相照射,就会发生反复反射,形成无数的影像。凹面镜的成像是在“中”内形成一个正像,离“中”一段距离的正像较大,离“中”一段距离的正像较小,在“中”的正像与物体一样大;在“中间”之外,图像是颠倒的,近的“中间”图像大,远的“中间”图像小。凸面镜只形成正像,近镜像大,远镜像小。这里的“中心”是球面镜的中心。虽然墨子一直分不清中心和焦点的区别,混淆了中心和焦点,但他的结论与现代球面镜的成像原理基本一致。

墨子还研究了声音的传播,发现井和罂粟花可以放大声音,并巧妙地加以利用。他曾教导学生,在守城时,为了防止敌人挖地道攻城,要每隔30尺挖一口井,在井里放一个大罂粟,在罂粟的口上垫上薄牛皮,让听力好的人趴在罂粟上听,从而知道敌人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在哪里, 并做好御敌准备(原文是:把陶工做成罂粟,让他装40多斗,…………虽然当时墨子还无法理解声振的机理,但这种御敌方法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4.机械制造

墨子是机械制造的集大成者,他在这方面的天赋和造诣,在楚攻宋时如公败般进行的攻防演练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花了三年时间研制出一种会飞的木鸟。他还是制造车辆的专家,不到一天就能造出一辆载重30石的汽车。他造的车速度快、省力、耐用,受到当时人们的赞赏。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对当时各种兵器、机械、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几乎了如指掌,有很多创造。在《墨子》中,他详细介绍和阐述了城门的悬门结构,城门内外各种防御设施的构造,弩、桔和各种攻防器械的制造技术,水道。他所谈到的这些仪器和设施对后世的军事活动影响很大。

5.哲学方面

墨子的哲学成就最突出的是认识论和逻辑学,他的贡献是先秦其他哲学家无法比拟的。

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听知、说知和知亲。他把听到的东西分为道听途说和亲道听途说,但在墨子看来,无论是道听途说还是亲道听途说,部里都不应该简单地接受,而必须消化、整合,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所以他强调要“闻而得其意”,即在听而承之后,要在他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考察,然后继承和发扬。

墨子的“知”包含了推理和考察的意思,指的是通过推理获得的知识。他特别强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可以从已知的知识中推断出未知的知识。如果已知火是热的,则推断所有的火都是热的;圆规可以画圆,推断所有的圆都可以用圆规测量。可见,墨子的知识和学问不是被动地、简单地接受,而是包含着积极进取的精神。

除了听和说知识之外,墨子非常重视亲身认识,这也是墨子与其他先秦诸子的一大区别。墨子说的知心,是自己经历得来的知识。他把知心的过程分为三步:考虑、联系、理解。“烦恼”是人对求知的认知能力的状态,也就是心灵的开始,对心灵感兴趣,寻求某种东西。但是光靠思考可能得不到知识。比如睁着眼睛看异物,不一定能识别出异物的真实形象。因此,需要“接收”知识,让眼、耳、鼻、舌、体等感觉器官与外物接触,感知外物的外在性质和形态。但是,“接收”的知识还是很不完整的知识,只能获得事物的表面知识,有些东西,比如时间,感官是感受不到的。因此,人类感官所获得的知识仍然是初步的、不完全的,必须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整合、整理、分析和推断,才能达到“明了”的知识境界。总之,墨子将知识来源的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认识论领域独树一帜。

墨子也是中国逻辑的创始人。他把逻辑称为“辩论”,并把它视为“辨同异、辨是非”的思维规律。在他看来,人用思维去理解现实,做出的判断无非是“相同”或“不同”、“是”或“否”。为此,首先要建立一个区分异同、是非的规则,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和判断。合则“是”,不合则“否”。这种判断是“不可或缺的”。人是用思维来理解事物的,对同一件事做出的判断要么是“是”,要么是“不是”。没有第三种可能,不可能既是“是”又是“不是”,也不可能既是“是”又是“不是”或者两者都是。用现代逻辑术语来说,这就是排中律,和谐不矛盾的法则。

基于这一思维规律,墨子进一步确立了一系列思维方法。他把基本的思维方法总结为“写生万物之性,议求组字之比。”举出例子,用文字表达想法,说出原因。按类取,按类给”(“小取”)。也就是说,思维的目的是探索客观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并探索反映这种必然联系的形式,用“名”(概念)、“词”(判断)、“说”(推理)来表达。按类取,按类给”,相当于现代逻辑的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此外,墨子还总结了多种推理方法,如假言、直言、择言、演绎、归纳等。,使墨子的论证形成了一个有序而系统的体系,在古代世界独树一帜,与古希腊逻辑学、古印度解释学并列。

6.军事方面

中国古代战争中最著名的关于守城战术的书籍是《墨子》和《墨子十五卷》,其中十四卷和十五卷介绍了守城的装备、战术和要点,共有二十* * *篇,其中十一篇为城门准备,为高海拔准备,为梯子准备,为水准备,为突发准备。《墨子》中的守城战术非常丰富,其余十一篇几乎涵盖了冷兵器时代所有的攻城技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墨子深厚的科学造诣和伟大的成就,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之一。遗憾的是,墨子在科技领域的理性之光,几乎随着墨学的衰落而熄灭。后世的科学家大多注重实用,忽视理性探索,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