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思考摘要:科学分析、比较和借鉴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客观评价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对顺利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利率市场化的原因、利弊、条件和步骤四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利率。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当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当供给小于需求时,利率上升。1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原因1.1利率管制影响了国内资金的充分利用。这恶化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地位。目前外资银行享受超国民待遇,允许外资银行在规定利率的基础上收费,但禁止中资银行收费。这其实相当于外资银行的贷款利率是浮动的,而中资银行的贷款利率是管制的。国内商业银行无法根据项目风险确定贷款利率,于是出现了所谓的“惜贷”现象,客观上使得贷款流向了大中型企业和国有企业,而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很难得到好评。这边走。对利率敏感、收益好的非国有企业,因为无法获得贷款,无法增加投资。削弱了利率政策的投资效应。入世后,如果不推进利率市场化,就会束缚国有银行的手脚。使得中资银行网点优势无法发挥。国有银行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市场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但是,利率管制和债券利率并不与风险程度挂钩。各种债券主导的资本市场利率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公开市场利率主导的货币市场利率之间不存在合理的比例关系。货币政策应该通过金融市场传导。利率是金融市场的核心结构。不可能形成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和弹性的利率体系。必然会大大降低货币政策的效果。1.3利率市场化是加入WTO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客观要求。这意味着中国金融业将全面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根据协议,中国的义务之一是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我们必须遵循国际银行业管理的“游戏规则”,建立敏感的价格信号系统,完善市场机制。这就必然要求建立利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之间的联动性和趋同性大大增强,这就要求各国的经济机制越来越紧密。显然,我国目前的利率管制不符合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机制,导致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脱节。总之,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扩大改革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要求,是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2利率市场化的利弊2.1效益分析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控制利率已经不合时宜,其成本已经远远谈不上盈利。利率市场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适时适度的利率市场化有很大的好处。首先,利率市场化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功能。如果金融资源的配置得不到优化,哪怕是很小的偏差都会使整体经济的效率损失显著。其次,中国的一个特殊情况是就业压力大。中国每年需要解决1000万新增就业问题。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对解决新增就业问题最重要的贡献来自城镇中小企业。如何更好的服务中小企业?特别是利率政策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使其获得贷款或其他融资渠道。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一重任的推进。第三,2006年,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包括市场准入、客户范围、人民币业务。而中国金融机构目前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产品定价能力差。特别是贷款产品的定价经验不足,因为以前利率管制很多,没有机会做。如果不主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很可能会在市场博弈中被动接受变相的市场利率,即接受市场利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市场化的现实,其结果可能会使他们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2风险分析2.2.1利率市场化会缩小存贷利差。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利率管制而孕育的。管制的利率会扭曲真实的资金供求,无法将社会资金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利率管制取消后,商业银行对优质客户的追求会降低贷款利率。对存款的争夺会导致存款利率上升,结果往往是商业银行利差收窄。如果缩小的利差不能有效地覆盖风险。银行将被迫接受利润下降甚至破产的命运。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差收窄,实际上是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形成的超额利润的损失,是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在商业银行领域的表现。目前我国仍实行存款利率上限管理,贷款利率下限管理。目的也是为了避免突破两个界限,造成过度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