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

论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最熟悉的就是论文,一般由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组成。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以下是我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的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并存。以下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

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流行的各种哲学流派。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19世纪后期,西方国家开始由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转变。20世纪的第一页,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也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了暂时的相对繁荣,但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与此同时,各种相应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也开始逐渐加深。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危机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各个流派中。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第一页这一时期,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形式演绎逻辑,这使得数理逻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越来越重要。同时,由于物理学中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一场科技领域的革命彻底改变了这一基本科学概念的结构,表明人类的认识正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发生巨大变化。20世纪60-70年代,由于科技革命的兴起,人类的知识范围大大扩展,出现了现代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融合趋势。现代自然科学新功能的出现,在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1在这个问题上,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有一些看法。

(一)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哲学家开始抛弃西方古典哲学,逐渐走向信息化社会和科学社会。确实有少数人把科学和人的关系割裂开来,然后观察到两者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也分为两种思想和两种倾向:科学和人文。后来,西方思想家似乎发现,仅仅从纯科学立场或纯人文立场来研究社会问题,难免有失偏颇。因此,特别是在20世纪30-40年代的近20年间,西方科学和人文主义哲学的哲学概念越来越流行,“后现代形而上学”和“后哲学”的思想开始兴起,因此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兴起可能不再是一个转折点。因此,现代西方哲学、科学生活和人文主义并不总是泾渭分明的,而是也有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客观过程。

(2)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并存。现代西方哲学的各种流派是在19世纪从古典哲学中分化出来的。虽然不同的哲学流派内部派别众多,变化频繁,但由于现代西方社会的特点以及古希腊思想和西方古典哲学的影响,现代西方哲学总体上可以分为传统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从而形成了两大主流。同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通过这两种大趋势的对抗和争论,两种体系也在相互渗透、转化和融合。所以这种划分只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发展趋势。上海社科院对14个国家的46种国外哲学期刊、14万多篇论文进行了相应的分析调查,调查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观点。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个基本特征

2.1经验的衰落和理性理论的逐渐兴起

经过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长期争论,经验主义理论开始淡出,理性主义理论开始出现。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末,由孔德和罗素发展起来的实证分析一直在英美哲学中占据主要地位。实用主义在欧洲大陆也很大程度上倾向于经验主义。在此期间,只有合理的新经院哲学仍然有一些影响。后期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由于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的发展,试图恢复理性主义者在现代哲学中的主导地位。注重体验造成了惨重的损失,但这一切都来自于心理。随着心理学派的蓬勃发展,理性经验主义有了最好的反驳证据。根据认知科学的观点,哲学家的头脑绝对不是一块白板。通常最简单的观点也会对人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各行各业图像的信息存储和检索变得更加复杂,经验主义者设想的纯经验或观察无法使用。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认知模式或范式对理论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新物理批判反对经验主义的实验结果,为理性理论的复兴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经验主义或理性的灵魂被严重忽视,不可观察理论的存在为现实观察提供了便利。最科学的实在论者反对经验主义,但许多实在论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在他们看来,这种理论的对象可以是有效的,即使它们是不可观察的。现代西方哲学中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转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2.2相对主义取代一元论

随着逻辑学、伦理学、科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哲学越来越多元化,相对主义取代了原来的一元论。哲学家不再相信永恒的、普遍有效的、独特的范式,而是承认伦理学的合理性。当然,与文化相比,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范式甚至逻辑规则也是不同的。哲学家倾向于多元,采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理论:有人认为这是可以容忍的,这些理论揭示了人类和历史事实。费耶勒的弯曲理论使科学家成为该理论的发明者,也决定了标准形式。在现代西方哲学、伦理哲学等文化史中,相对主义的特征逐渐被去除,多元文化主义的倡导者也会同时或先后有不同的标准,不具有可比性,成为相对主义者。现代西方哲学中流行的道德相对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并不占优势。多元主义反对固定的标准,但也反对相对主义。

2.3语言学习中普遍关注的问题

分析哲学家倾向于相信科学问题。事实上,没有语言问题,科学研究很难取得合理的结果。语言问题是哲学问题本身的解释,所以科学问题仍然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这些方面通常集中在形式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别上,但它们之间也有非常不同的侧重点。一是分析和阐明不同的语言或谈话,如宗教、伦理和科学讲座以及哲学的其他分支。所以,哲学就是要交心。这种哲学语言属于第二层次,用元语言来论述。只有在人工语言或形式语言中才能清楚地区分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哲学家持这种观点,认为日常语言有很多缺陷。无论什么样的谈话,我们必须构建一个更正式的语言环境,而不是那些使用语言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理清对话中出现的很多词语,包括句子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

语言上的问题主要是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流行的主要分析哲学——结构主义在欧洲大陆得到了阐释和推广。对这些哲学的比较分析,应该更注重通过语言来分析这些哲学的差异,但不能只分析语言。一切现象,包括社会现象、心理现象乃至自然现象,都应该作为相应的代码或符号,或者作为相应的文本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一篇关于扩展西方哲学中现代时间观的进化论文

时间是一个基本而重要的概念,因此研究时间观是很有价值的。本文主要对柏格森、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哲学、现代哲学和当代哲学中关于时间和与时间有关的概念的哲学论述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窥见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时间概念,并从总体上把握西方哲学和科学中时间概念的发展。本文对一些抽象的哲学观点用比喻和图表来说明,简单易懂,为时间观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时间;拉伸;存在;粉颜

时间与一切存在都息息相关,但却很难准确定义。因此,时间概念是一个基本而重要的概念。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都思考过时间。随着哲学的不断发展,时间逐渐成为一些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在近现代西方哲学中,有一些哲学概念与时间密切相关。本文将对与时间有关的几种哲学观进行梳理、阐述、分析和比较,探讨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时间观,反思其变化,暂时拒绝评论这些时间观是否正确。

首先,三位著名哲学家的时间观

1、连续性与时间——柏格森的时间观柏格森是现代西方哲学中非理性生命哲学的代表哲学家。柏格森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连续性。拉伸是真实的时间,真实的时间是连续的,是连续的、不间断的质量变化,既不可分割,也不可测量。现实的本质是连续性,眼前的物质只是连续性的一个“段”。同样,人的真我也不是形而上的自我实体,也是一种拉伸。因为空间是可以分割的,所以理性可以用在空间的研究上。但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时间,我们应该运用直觉。因为理性活动切断了拉伸,而直觉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拉伸本身。一团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形状随时间不断变化,每一刻都不一样,类似于拉伸。如果用相机拍照,瞬间就能得到火焰形状的图片,但如果把这张图片和燃烧的火焰对比,就会发现火焰形状在很多细节上是不一样的。照片中的火焰形态是通过切断火焰形态的连续性而产生的,它已经失去了持续燃烧和涌动的本性。所以,用理性去分析舒展上的某个片段是没有用的,就像用相机拍火焰一样。如果想了解拉伸本身,截取是没有用的,只能用直觉。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一个人不能同时两次踏进一条河。”

2.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的时间观胡塞尔现象学主张“悬置判断,直面事件本身”。所谓“现象”是一种普遍的* * *相,它把理性思维和直观的事物本身挂起来了。海德格尔认为经过胡塞尔现象学还原后的“对象本身”只是“存在”本身,其中有些是真理,有些是幻象,这就使得“存在”的“显示”更为重要。这种“展示”就是“存在”本身的“存在”,或者说“存在”是如何存在的。运用理性和直觉,我们可以认识和把握“存在”,却无法体验“存在”本身。“存在”只有作为一种深层的感性“烦恼”才能被揭示。这是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原理“悬浮”了传统哲学中的理性和直觉概念后,对事物自身产生的理解。可以说“有”还是认识的对象,而“有”不是认识的对象。它甚至不是一个物体,而是一种呈现,一个过程,一种状态。“无聊”是一种因“在此”而产生的,感觉自己和其他存在物都在“活着”的深层情绪。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意识只是心理活动的“冰山一角”,无意识才是“除了冰山一角以外的整个冰山”。理性是意识的自主活动,直觉比理性意识更直观,更根本的情感“烦恼”与无意识有关。所以,“烦恼”比“思考”和“直觉”更接近人类存在的真实状态。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就是“存在”,它通向“现在”。以“现在”为分界点,“过去和未来”也会随之产生。这三种时间状态对应着三种存在状态:投掷状态(过去)、沉沦状态(现在)、生活状态(未来)。但“此在”永远存在于当下,而“过去与未来”只存在于幻想和想象中,所以此在的三种存在状态在当下是并列交织的,三种存在状态之间没有区分。海德格尔的时间观;

3.分裂与时间——德里达的时间观西方当代解构主义代表哲学家德里达提出了“分裂”的概念,将词与物的关系从能指到所指的纵向关系(索绪尔提出)变为能指到所指的横向关系。“延宕”是指文本中能指的不断分裂和延宕,使一个能指区别于其他能指,延宕为一个新的能指。因为文本不能创造所指,只能创造新的能指来延迟所指,所以延迟是无限的,所指总是缺席的。意符不断被延迟,这是一个适时的过程。能指的延伸路径叫做“痕迹”,抓住“痕迹”就是顿悟,但这种顿悟并不是所指的真实“在场”,而是抓住“痕迹的痕迹”而产生的“到达所指”的朦胧幻觉。就像一个人去一个地方,路很复杂,终点离起点无限远。所以,人在行走的时候,不仅要知道要走的路,还要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路去终点。如果行走时间是无限的,那么人就可以到达终点。同样,抓住了能指的痕迹,就相当于抓住了整个痕迹(虽然是无限的),产生了一种到达感,仿佛所指已经存在。这就像面对一个无穷级数。虽然你可以找到它的通式,计算出任意一位的值,但似乎你已经掌握了这个数列,无论你计算的是哪个数,还是有更大(更小)的数,你都到不了无穷的边缘。所以踪迹没有尽头,主体对能指运动踪迹的把握只是顿悟。从德里达的观点来看,不仅能指可以引申,而且能指的差异也可以引申,因为能指的差异也是一个新的能指,所以可以引申。人们对“时间”的顿悟,是由不同能指之间的差异痕迹形成的,即两个(或多个)能指之间的差异延伸到另外两个(或多个)能指之间的差异。这种不断延伸所形成的差异的痕迹,对不同差异的痕迹的把握,产生了对“现在”(不是“现在”的终极意义)的类似顿悟。但由于痕迹是不断被延迟的,所以区别的痕迹也是不断被延迟的,所以点状的“现在”(在被真正理解的意义上)是永远达不到的,它的“参照物”也不是实体。于是,点状的“现在”被解构,导致“过去”和“未来”的解构,最终导致线性化的时间的解构。德里达把“点”变成了不能完全把握其意义,只能由能指以顿悟的方式传播的“迹”。因为“时间线”是由无限个“时间点”组成的,“线”是无法真正被构造的——它只能无限接近,永远无法真正成为。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德里达的时间是一个无法真正理解的非线性时间,只能通过“顿悟”来把握。德里达的时间观:

第二,三位哲学家观点的比较

1,生命的本质与存在的本质——柏格森与海德格尔的“不同”(1)直觉与情感柏格森倾向于用直觉把握连续性,而海德格尔倾向于用深刻的情感体验存在。柏格森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一种拉伸,而拉伸是无法分析的,只有直觉才能把握拉伸;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这就是在场”,它产生“现在”,“现在”产生“时间”。理性和直觉只能把握“存在”,只有通过深刻的情感烦恼才能体验“存在”,而存在的本质就是时间。(2)特征与来源柏格森关注时间的特征,海德格尔关注时间的来源。柏格森提出时间是连续的,就是把时间作为对象来研究,研究时间的特性和特征,也就是时间的特征是什么。海德格尔着眼于存在与时间的关系,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本质,时间来源于存在(“此在”),时间相对于“此在”是有意义的,与“此在”密切相关。2.从“存在的存在”到“差异的痕迹”——海德格尔与德里达(1)从“存在”到“差异”的转变。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在“存在”被揭示之后才产生的。德里达认为比存在更根本的是差异。有了区别,才有存在与被存在的区别,才有存在与被存在的区别。所以,“异”是比“有”和“有”更根本的概念。(2)从“在场”到“痕迹”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存在是一种“在场”的状态,正是因为“在场”才有“现在”,在场是一种显现。德里达认为“在场”只是一种幻觉,所谓的“所指在场”只是掌握所指延伸和扩散的“痕迹”。“痕迹”是通往隐秘的道路,所谓的“在场”是道路的尽头,但德里达认为这条路没有尽头。所以,痕迹是一种隐蔽。

第三,简要介绍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时间概念

简述历史上哲学家的时间观:从上表可以发现,哲学史上时间观的发展大体遵循客观解释和主观解释的交替脉络。思想的发展类似于一个圆,回到起点,但达到更高的层次:从亚里士多德到柏格森是一个圆(主客观分离),从柏格森到德里达是另一个圆(主客观交融),第二个圆高于第一个圆。此外,科学史上的时间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颠覆性的变化。时间从线性绝对变为非线性相对;从均匀流来看,不仅可以收缩扩张,还可以倒流。对比两张表可以发现,哲学理论和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否定线性绝对的时间观。

四。结论

哲学对时间的理解,从近代、现代、当代三位著名哲学家的观点来看,是从从存在的角度解释时间的特性,最终转化为从差异的痕迹的角度理解时间,从而使作为生命延续的纯粹时间被“在场”切断,与存在的三种状态密切相关,成为存在的本质,但最终因为不能在场而被彻底解构,成为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横向截断了线性的时间,而德里达纵向将时间点解构为无限差异的痕迹,只有顿悟才能把握。现在,作为一个点,不再存在,而变成了一条射线。从而解构了宏观的线性绝对时间观,留下了理性无法真正理解的非线性的、相对的、“缺席”的时间观。

参考

【1】赵敦化。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赵敦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