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本草学的研究对植物学有什么贡献?

成为植物学的启蒙工具。

作者曾士迈1926,1920年4月出生于北京。1948 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学系。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教授、教授、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60年代初中国植物病害流行的数理分析。20世纪70年代,提倡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植物病害的流行病学。他是我国植物病害流行病学和植物保护系统工程的奠基人之一。

它在发展免疫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领域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麦条锈病定量流行病学、区域流行规律、计算机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杨燕合编《植物免疫学与农业植物病理学》,与杨燕合编《植物病害流行病学》。周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是我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他也是中国黏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他还率先研究人参病害,填补了国内空白。

邓是福建福州人。

真菌和植物病理学家。1955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学研究和黏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水稻、小麦、棉花作物的病害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在他的倡议下,人工培育了食用和药用真菌,并成功地将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用于大面积防治森林害虫,开创了我国真菌学的先河。他发现的4个新属和120个新变种是国际公认的,被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纂的《真菌词典》。发表论文70余篇,包括《中国的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