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t& lt马劳> & gt并且& gt两首诗的写作背景
写《老马》的背景:老马写于1932,是臧克家的名诗《烙印》之一。作者曾说:“1927大革命失败后,我完全否定了蒋介石的政权,但对革命的前途感到非常不确定。人生苦,心情抑郁悲切。”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有一种压力。通过欣赏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具体地感受到臧克家20世纪30年代新诗创作的成就和特点。
诗的主题:诗人没有详细描写老马体弱多病的样子,而是重点描写了它的命运、感情和心境,增强了老马悲剧的感染力。老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旧中国苦难农民的象征。诗人越是描写马劳的屈辱、善良和忠诚,就越能激起读者对被压迫农民的同情,激起他们对旧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愤怒和诅咒。
& lt& lt出章> & gt
卞是20世纪30年代新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是卞的代表作。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行,却试图用简洁的意象来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顿悟,卷入了“相对性”这一哲学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但与楼上的人相比,桥上的“你”才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但与那些梦见“你”的人相比,“你”却把他们的梦装饰得像窗外的明月。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很简单,仿佛看一遍就能明白。但是看了之后,并没有完全理解。似乎简单的话语里隐藏着很深的道理。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一篇关于“装饰”二字的随笔,暗示人生不过是相互的装饰,包含无奈的悲伤。卞支林本人不同意。他说,“这是一首抒情诗.....一瞬间的意境,写得有一种超越却又珍惜的感觉。我喜欢认为世界上的人和事物是密切相关、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人(你)可以看到风景,也可能有意无意的点缀;人们(你)可以看到明月装饰着自己的窗户,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别人梦中的装饰。”他说,“我的意思是,关注相对论。”这样,诗人的主要意图是有意或无意地表现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如此抽象的哲学能通过如此极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诗句表达出来,其高超的表演技巧令人钦佩。当然,这首诗也可以作为情诗来读,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激起他们阅读和探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