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的工艺是怎样的?

1.陶器

中国在大约1万年前发明了陶器,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区之一。虽然我们目前无法详细了解陶器的发明方式,但陶器的发明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陶器质地柔软,吸水性明显。其种类包括生活用具、生产工具、随葬品、工艺美术品和建筑材料。

著名的彩陶和黑陶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类开始定居并经营农业。陶器的出现与之密切相关,所以中国古代有“神耕制陶”的传说。在新石器时代,它几乎无处不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收割用的陶刀、狩猎用的陶球、捻纱用的陶纺车、制革用的陶锉等。生活中,从做饭、吃饭、抽水到收纳,都少不了陶器。同时还有陶哨、陶钹、陶鼓、陶球等乐器,以及反映原始宗教内容的女神像、动物像等。此外,陶器还广泛用于陪葬品的陪葬器皿。

陶器的发展经历了从实用目的到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过程,创造了无数的陶器工艺品,这使得陶器无可争议地享有造型艺术先驱的称号。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是世界船形彩陶壶这一古老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由于烧制工艺的不同,陶器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如青海大同出土的人物舞蹈纹盆、甘肃秦安出土的人形彩瓶、河南临汝出土的陶罐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史前艺术珍品。

此外,还有大量模仿动物造型的实用工艺器皿,如仰韶文化的船形壶、鹰鼎、葫芦瓶,大汶口文化的猪形壶、狗形壶,马家窑文化的人头套,红山文化的女神像,良渚文化的水禽壶等。在湖北省天门市邓家湾遗址发现了数以千计的陶塑。洞穴种类繁多,件件古朴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到大约4500年前,由于采用了轮制技术和密封陶窑技术,陶器的颜色由红色变为灰黑色,质量大大提高,出现了一批前所未有的黑陶制品。比如山东龙山文化的蚕壳杯,色泽黝黑,有光泽,陶瓷外壳只有0.3毫米~ 0.5毫米厚。表面和把手上也刻有精细的纹饰和不同形状的刻孔。其技术达到了古代制陶的顶峰。

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陶器的另一个分支,即建筑陶器。比如在良渚文化中,发现有低温不规则形状的建筑用砖,胎心黑色,皮肤红色,代表了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发明。后来在中原龙山文化淮阳平凉台古城发现了用灰陶制作的陶管。

②珍贵的雕刻白陶

夏商周已进入青铜时代,但陶器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以高岭土为原料,在1200℃烧制的原始瓷器和硬质陶器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工艺水平。它的吸水性不是很明显,性能接近后来的瓷器。尤其是商代晚期,雕刻的白陶也是用高岭土制成,质地坚硬,花纹与青铜器相同。图案精美,造型美观,色彩鲜艳细腻。刻白陶属于礼器,很少有芦苇、鼎、尊、瓒等。大多集中在当时商朝的都城安阳小屯。

这一时期,建筑陶器中出现了三通陶管。西周出现了陶瓦和环瓦,标志着人类建筑形式的重要转折。

(3)走向专业化的陶瓷产业。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工商业的发展,陶器生产更加集中和专业化。这一时期,中国北方广泛使用灰陶,不仅作为日常用品,还广泛用于墓葬。在江南,印花硬陶、灰陶和原始瓷器很受欢迎。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也有很大差异,这表现在陶器的种类和装饰上。到了战国末期,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陶器中也开始出现一些类似的因素。

到了春秋时期,逐渐出现了陶瓷方形和长方形的薄砖。至此,建筑陶瓷的基本门类已大致确立,并迅速发展。战国时期,半圆瓦在许多国家流行,上面印有生动的图案,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如都城的饕餮纹、麒麟子树上的双兽纹、秦咸阳的云纹等。从此,这一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2.高级青铜器

铜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金属。起初,人们用天然铜块制作工具和装饰品。后来人们发现,在铜冶炼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锡或铅,可以大大降低其熔点,增强其硬度,从而产生青铜。青铜熔点低,熔体流动性好,便于制作容器。中国古代青铜器以其巨大的生产规模、精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青铜文化的全盛时期

大约4000年前,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历史传说讲夏雨竹九鼎象征九州,后来九鼎被夏商周三代奉为国宝。

鼎盛时期的青铜器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前期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晚期出土的文物为代表,具有一定的铸造水平。除刀、锥、铃等小型青铜器外,还有戈、器等兵器,爵、角、云等青铜器。但此时青铜器的胎都很薄,表也多为素色不成文。

商代中期的青铜器以郑州商代遗址和黄陂盘龙城遗址出土的为代表,年代大致为至盘庚,再迁殷。出土青铜器较多,其中礼器有鼎、卫、圭、爵、左等。,但胎质一般较薄,只有一行花纹带。然而,在郑州发现的高达1米的凌渡方顶需要相当高的制造水平。

晚期以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这一阶段的中期最具特色,以河南安阳女墓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新的器物种类很多,造型也更加丰富。礼器一般较厚,图案复杂,开始出现铭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司母戊大方鼎。商代王为祭祀吴母而铸。1939河南安阳武官村殷墟出土。它重875公斤,形状巨大而深远。鼎腹有兽面图案和首无身,狰狞可怖。腹壁铸有“司母戊”字样,足上刻有蝉纹,线条简洁。司母戊方鼎体现了殷商时期青铜冶铸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高度发达的标志。

②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

高枫,西周的首都。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青铜工业的重心也随之西移。这一时期的青铜手工业继承了商朝的传统,属于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青铜器的规模和数量都增加了。西周中期以后,国力逐渐衰落,青铜器的形制和组合也随之变化。很明显,青铜礼器中的酒器数量减少,开始出现鼎和编钟,产生了芦、盈、转、剑。

此时青铜器表面流行相对简单的带状纹,最常见的是盗纹、重环纹、瓦脊纹,简洁舒适。由于焊接的发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西周时期的精品青铜器包括陕西淳化出土的青铜大鼎,高122 cm,是迄今为止所见最大的西周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的珍贵价值突出地体现在铭文中。西周早期开始出现长铭文,如萧孟定铭文达390字,西周晚期毛铭文达494字。其他重要的碑文有李潺、何尊和潘士强。这些铭文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铭文是研究中国古代汉字演变和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

③青铜器发展的第二次高峰。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可分为三个区域:以三晋为代表的中原地区、以齐鲁为代表的海岱地区、以燕为代表的北方地区、以楚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和以为代表的西域地区。其中秦、楚地域色彩最浓。秦继承了西周的传统,自成一家。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楚文化发展迅速,随着国力的日益增强,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此时的青铜器反映了这种社会趋势。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进入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青铜器形制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出现。分铸法进一步发展,车身和附件分别成型,焊接法普及,方模印刷法印刷铸造的花纹兴起,导致平面花纹和华丽的青铜面流行。如四川成都出土的铜壶,山西昌野国葬墓出土的铜壶就是这类技术的杰出代表。

这一时期铜冶炼的成就还体现在用失蜡熔模技术铸造青铜器上,如河南淅川司夏楚墓出土的青铜禁,湖北睢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盘鼓等。都曾用失蜡法铸造出极其精细精美的主平面图案,复杂得令人叹为观止。

此时的乐器主要有编钟、钹、钹、司、锌等。其中尤以信阳楚墓的牛钟和睢县曾侯乙墓的编钟最为完整,规模也最大。每钟能出两个音,音色纯正。它的中心位置是12半音。这些青铜乐器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先秦时期的音乐学。挂钩和铜镜是日常用具中最能代表工艺水平的。战国时期,青铜镜的制造在楚国最为发达。吴越地区最好的兵器,如吴王的茯茶剑,吴王的茯茶矛,越王的勾践剑,至今都是做工精良,锋利无比。

3.玉器

玉是由天然玉石雕刻而成的工艺品。中国在世界上被称为“玉国”。

(1)新石器时代的玉器

新石器时代的许多原始文化遗址中都有精美的玉器,其中以辽西红山文化和东南沿海的良渚文化最为引人注目。

玉璧龙山文化流行于良渚文化的贵族墓葬中,随葬玉器。墓葬数量最多的达到了200多件,有玉琮、玉器、钹、手镯、皇冠以及20多种鸟、鱼、龟等。这些玉器制作精良,造型复杂,雕刻技法以凹版雕刻为主,有浅浮雕、半圆雕刻、镂空、圆锥等。特别是由细而无损伤的负片线组成的密集图像,具有浮雕的效果。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是制作和雕刻最精美的玉。每一件玉琮都有一张人面兽面,体现了原始的图腾崇拜。

同时,北方红山文化出土了一批黄绿玉器,有龙形玉珏、钩方佩、三联玉、鱼、鸟、枭、蚕等。雕刻粗糙而简单,具有独特的风味,尤其是玉龙,最受关注。位于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还出土了玉铲、玉捻、玉臂环、玉人脸等。

总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最初包含了宗教和道德观念,并与政治、权力和等级身份密切相关。

②夏商周时期的平面玉雕

夏代二里头文化中多次发现玉兵器、刀、钹、簋、掌、柄等。显然大部分是由武器和工具演变而来,工艺相当精湛。

商周时期的玉器多具有象征性和装饰性,其形制、花纹和工艺明显优于夏朝。代表性的有仿青铜玉簪、跪玉人、雌雄同体玉人。商周时期有大量的动物玉雕,造型精细准确,形象逼真,并饰有隐藏式双钩。商代晚期出现了俏丽的玉器,如安阳小屯出土的玉龟,以紫褐色玉皮为背甲,肢腹洁白,构思精巧。西周中晚期的玉器形成了另一种风格,造型夸张,线条流畅自然。

一般来说,夏商周时期的玉器多为浅雕、浮雕等平面雕刻,但殷墟出土的玉器中,圆雕占一定比例。其中,河南安福号墓出土的10多件玉雕具有重要价值。

③精美的战国玉器

春秋晚期以来,玉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玉器上的图案由简到密,流行隐涡纹,使器物看起来圆润丰满。战国早期的代表作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玉佩。全长48厘米,宽8.3厘米,由13块各种形态或图案的镂空玉片和24个环、半环或方扣组成。此饰品以隐线切割,自然起伏,顺纹而下,精致迷人。这是玉佩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最精美的多节活动链。

战国中晚期的玉器反映了战国玉器的高度工艺水平。代表作品有辉县村魏皇族墓出土的玉璜和屏山中山王墓出土的玉带钩。魏皇族墓出土的大玉黄中有七件精美的玉件和两个鎏金青铜兽首,由铜件连接成弧形,全长20.2厘米,玉质温润。颜色为白色和浅灰色,是精美的和田玉。中间一块玉微微弯曲像折扇。上侧切开一只竖尾的猛兽,在口中钻一个小洞方便绑,下弧穿一个鼻子供玉佩绑。这块中心玉及其左右两侧的扇形玉雕有变形的平面花纹,形成龙身,其外侧为玉龙头。龙首有鎏金青铜虎首,虎首有椭圆形玉,口中有卷云花纹。图案对称饱满,雕刻精致细腻。

战国时期,玉石质量上乘,诸侯多使用和田玉。玉质细腻温润,光泽闪烁,多为青白色,偶有白玉。

4.原始瓷器

瓷器是中国的一大发明。早在公元前16世纪,商朝早期就有人烧制瓷器。但在先秦时期,瓷器处于初始和初级阶段,所以被称为“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涂有蓝釉,故又称“原始青瓷”。由于它比陶器具有更好的性能,所以很快受到人们的喜爱,被广泛使用。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发现地遍布全国。常见的形状有尊、罐、芦、豆、盘、A、碗等。原料不精,质地粗糙。胎色以灰色和灰白色为主,少数为蓝灰色和酱色,不够稳定。图案大多是在手表的釉下印刷或雕刻而成,主要有云雷纹、网状图案、方格图案等。商周时期多采用泥条板施工法,春秋时期逐渐流行轮制法。江南地区,尤其是浙江地区,是原始瓷器的主要产地。此时多采用原龙窑。

战国时期,原始瓷器已经成为人们最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并且使用更加广泛。生产规模和产量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江苏、浙江、江西和山西的瓷器质量很好。原料经过加工,质地细腻,轮胎多为灰色。釉层薄而均匀,多为蓝色或青黄色,少数为淡黄色。大部分都饰有S形图案。成型工艺采用陶车拉坯的方法,因此器件形状规整,器件壁厚均匀。射击中心仍在浙江地区。

5.漆器

中国有着悠久的漆器制造历史。最早的漆器是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彩漆,包括一个红漆木碗、五个木胎漆筒和几件彩绘彩陶片,距今约7000年。良渚文化墓葬中还发现了镶嵌玉珠的漆棺和漆器。《韩非子诸事十章》记载虞舜做了一个食器,并在上面涂了墨汁。于做了一个祭祀用的器皿,外面用墨水画,里面用朱画。

夏商周时期,漆器更为普遍,技术也有很大提高。夏代二里头文化墓葬中发现了服丧用的漆盒,张、阿、鼓、盒等漆器相继出土。在河北藁城河西遗址,发现有商代早期用浮雕金箔装饰的薄木胎雕漆盒、盘,器面用猩红色浮雕黑漆花纹装饰,有的还镶嵌绿松石。工艺精湛,色彩艳丽,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

西周时流行在漆器表面镶嵌蚌壳。比如河南浚县新村卫国贵族墓出土了一件漆器,上面镶嵌着磨贻贝的蕾丝花纹。西周漆器工艺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颜氏贵族墓出土的一批木制漆器。漆器种类繁多,都绘有五彩的漆纹,镶嵌着蚌类。其中一件漆器上浮雕有装饰线条,有金箔、绿松石三个箍。

春秋时期漆器技术的突出变化是,少量漆器已经使用了金属配件。山东临淄郎家庄一号墓出土的一件漆器残片,绘有人物、花鸟等细线纹,构图严谨对称,富有生活气息。这是一幅罕见的画。

战国时期的漆器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战国时期漆器的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花纹华丽精美,种类之多前所未闻,其中胎骨和装饰技法进步最大。此前,漆器主要以厚木胎为主,战国中期以来,大量使用轻质薄板胎,以适应各种圆柱形容器的滚动。这大大降低了木雕的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时出现了高浮雕、圆雕等精美的漆器,体现了雕刻艺术与漆器制造的结合,如湖北睢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高浮雕漆器。

尤为重要的是,到了战国中期,出现了“脱胎法”制作的漆器,具有轻巧、坚固、漆液渗透性好、附着力强、造型稳定等特点,标志着战国时期漆器手工业的巨大进步。战国时期漆器的技术成就还体现在镶嵌工艺上,有的漆器表面用切割成各种图案的金箔装饰。后来出现了“扣”,即在薄板木胎的口沿或胎夹装置处插上金银铜箍。同时,漆器还配有铜辅头、金属盖钮等配件。此时的纹样和图案应用广泛,以龙凤鸟兽为最多,笔法流畅,如长沙出土的“猎壶”,图案夸张大胆,色彩艳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6.金银器

金银器是用金银制成的器皿和装饰品。金银延展性好,可制成极薄的金银箔,可拉成细长的金银丝,适于制作精美的装饰品和器皿。中国很早就用金银制作各种器物。

中国最早的金器产于商朝。在河南、河北、北京、山西等地,商代遗址和墓葬中都出土了金器。其中,商、殷时期的中心地区出土了金片、金叶、金箔等饰品,而远离这一地区的地区则出土了金臂章、金耳环等。其中,金臂章是锤打而成,两端锤成扇形再弯成圆环;金耳环一端锤成喇叭口状,另一端锤成尖头状,整体弯成圆形。

商代晚期的金器主要出土于山西楼后面的兰家沟,属于商代文化和北方文化的结合体。这里出土了三件金Er形器皿,两件大小相同,另一件较小。两者都有一珠,一端卷曲如涡,另一端扁平,有细丝尾柄伸出,尖端折成B形,造型奇特。

战国时期,金银器皿的制造技术发展很快。金银日用品和装饰品已经成为贵族和上流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地区的金银器皿主要见于洛阳金村周墓。这是战国末期纣王及其属下臣子的墓。出土的金银器皿包括三个银杯、三个银盒、三个银夹和一个银匾。长江流域以湖北睢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金器为代表,有金灯1盏、金匕首1把、金杯1个、金盖2个。

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灯高10.7厘米,直径15.1厘米,重2150克,是已知最大最重的先秦金器。杯口直,腹浅,底圆。腹部外侧有两个对称的环耳,底部有三个倒凤凰形的脚。灯罩圆顶中央有一个圆形把手,沿盖沿有三个等距的外卡,刚好与碗口扣合。灯体和灯盖铸造有精细的平面和波纹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