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的论文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

如果你关注时政,每天看新闻联播,那么在过去的一年里,你总会听到“国家出台政策帮助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这样的话。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很久了,在材料生产加工甚至创新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外贸额不断被刷新,即使是金融危机也没能阻挡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这种利用有限资源获取利益的方法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因此,为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和国民教育,国家开始重视文化,并将其作为一项产业发展。那么,中国目前的文化产业是怎样的?先说最简单最近的春晚。

春晚已经举办了30年。每年除夕,中国人都会享用最丰富的“文化大餐”。可以说,春晚汇聚了中国最优秀的文化形式、文化内容和艺术家。但近年来,春晚不断被投诉,每况愈下。观众抱怨没有创新,笑话很无聊。似乎春晚已经远离了国人的审美观念。虽然今年的龙年春晚没有广告和合唱,但整体表现仍不尽如人意。这么说吧,语言类节目,比如小品,相声,本来应该是中国的特色,但是今年只有七个节目,比去年的14少了一半。龙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说“中国没有小品和相声的市场。”这句话乍一看似乎很奇怪,但仔细想想也确实如此。小品和相声本来就是建立在庸俗文化之上的。他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让观众一笑置之,而是在这个笑话里讽刺现实,让观众笑过之后思考。但是现在呢?缺乏内容和创新都是没有营养的笑话。观众看完都笑了,但是他们在笑什么?没人知道。即使是在春节联欢晚会这样的舞台上,也只有几样东西被搬来搬去。小品和相声已经失去了本来的功能,目的只是为了让观众在除夕夜笑得更多。毕竟让观众笑总比哭好。再加上网络的普及,表演大量的段子难免有抄袭的嫌疑。应该说网民想象力强还是说很多文化工作者缺乏创新能力?更多的应该是后者。这样一来,语言类节目确实无法迎合当下观众的胃口,也在偏离原本的目的。这样的作品有什么好看的?最好在网上搜索帖子。

先说对文化产业贡献巨大的电影市场。2011年,电影市场票房破13亿,国产片共200多部,进口片约50部。但我相信在6543.8+03亿中,

至少有一半属于50进口的。年底了,很多电视频道、报纸、网络媒体都在盘点2011的中国电影市场。除了中央电视台的适度评论,其他媒体不约而同地批评了去年的国产电影。题材缺乏创新,剧情不好,技术差,都是国产电影得到差评的原因。请大牌明星用3D技术拍,花上亿制作有什么用?剧情上不去,其他都只是浮云。但有了明星和导演的名气,有了炒作的支撑,这些情节只要给观众的电影加香就能赚得盆满钵满。其实大部分人应该都是花了钱,看完电影后大呼“被骗”的。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大了,谁都不想放过。为了获取最大利润,请了明星大做文章的人不在少数。似乎“只有数量没有质量”这句话正在各大导演和演员身上上演。中国电影不用心写、不用心导、不用心演,怎么打败强大的好莱坞?2011是票房前三。可惜没有中国电影,国际电影节的中国电影只是放映。我看过一个数据,90%的国产电影都是亏本的。我不明白。既然已经亏损了,为什么导演和编剧还不改变什么?大家还乐于上演“烂片是我导演的,观众买单”这种不负责任的事情。难道要等到被观众唾骂吗?不过我觉得导演已经卷款去夏威夷安享晚年了。国产电影急需端正观念,步入正轨。

以上两个例子只是文化产业的一二,但这并不是个例。事实上,文化从被国家作为一个产业重视起,就已经被扭曲了。为什么不呢?因为在中国这个大多数人都以利益为重的国家,只要涉及到钱,人们就会不择手段的去得到它。再加上国家的持续支持,这些人为所欲为。以前是工业,食品,制造业,现在是另一种文化。这些东西不再纯粹,最近人们很难找到真正的艺术。中国这个经济大国却没有真正的文化做支撑,不可悲吗?有一个很好的笑话,有人问德国总理撒切尔,“中国的电视机大量销往德国。我们该怎么办?”撒切尔笑着说:“那没什么。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很多电视节目输给了德国,我们会讨论该怎么办。”这个笑话已经充分说明了当今中国文化扭曲的程度。如果我们不端正价值观,不注意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最终会受到外来文化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