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高校开设美育的意义和方向
——关于加强美感和想象力的培养。
怀化大学美术系林虎讲师
美育和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具有交融和促进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是中国从单一的反应式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良好开端。但由于我国高校开设这门课程较晚,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部分师范院校的美育课程仅将技能训练与书法和‘简笔画’相结合,缺乏生动活泼的美术鉴赏课程和民间美术鉴赏内容,缺乏多样有趣的美术鉴赏讲座和计算机多媒体综合教学。大部分课程只是学习一些非常机械的临摹方法。比如中文系和历史系的学生临摹书法,外语系和体育系的学生画“简笔画”,化学系和物理系的学生学一点图表制作。这些美育课程的副产品成为美育课程的唯一目标和方向。这些现象都表明,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意义还没有被更多的学术界人士充分认识到。在此,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美育及其设置方向。
一、美育的独特功能:陶冶情感,开发右脑,提高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1,中西学者对美育的认知
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美育理论,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想用美育把自私腐败的人变成行为理性公正的人,从而帮助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变成合理的社会制度,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因为在他看来,只有通过美育,才能使人的情感和理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达到统一。所以“人将既有最充分的存在,又有高度的独立和自由。”
我国著名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感的一种手段。他说:“每个人都有感情,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伟大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情感驱动力弱,需要弱化和强化,由薄及厚,需要培养。陶冶的工具是美的对象,陶冶的作用叫美育。”
为什么美的对象可以培养人的感情?他从康德美学的深刻影响中看到了美的两个特点:“一是普遍性;二是超脱。”所谓美的普遍性,是指美学上没有个人的占有关系,每个人都可以欣赏美的形象。只要你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就能获得审美快感;所谓美的“超脱”,是指审美可以摆脱现象世界中的利益纠葛和对生死的关心,进入绝对自由的世界。
在蔡先生看来,一个健康发达的人,不能缺少高尚情感的培养,否则不仅人生缺乏情趣,而且因为缺乏创造的冲动,很难在职业上有大作为。
艺术与科学的直接对话和结合正逐渐成为世界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李政道先生认为:“艺术和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是不可分割的。艺术和科学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但都在追求真理。在西方历史上,文艺复兴之前,艺术和科学是不分家的。著名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雕刻家米开朗基罗,也是一名建筑师和科学家。科学创造发明离不开艺术情感和艺术思维,离不开人文关怀精神。
2美感和想象力的培养
①审美感受力的培养:所谓审美感受力,就视觉而言,突出表现为能够以新鲜活泼的趣味观看对象,在常见事物中找到某种象征意义。观看者似乎能够与物体对话。他的意识在感官的引导下,通过外在的特征深入到对象的内部,看到内在的魅力,从而洞察到世界的秘密,人生的内幕,通过对象反思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生命运动。审美敏感的人对形式美特别敏感。他善于在整体关系的制约中敏锐地把握点、线、面、光影、色彩、肌理、结构张力的微妙变化,深刻感受到物体的特殊节奏、韵律和秩序。这种敏锐而微妙的感觉有其天生的品质,也有赖于后天的生活实践,尤其是在艺术欣赏和创作的实践中。一个人只要长期与各种优秀的艺术和其他审美对象互动,审美对象的感性丰富营养不仅可以丰富他的记忆仓库,还可以彻底优化他的感官和大脑功能。最后以生物电的形式,从神经通道传入大脑的特定部位,形成特定的感受。生理上,这让我们的感知更加敏锐。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美感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因为当今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生活越来越审美化。在日用品和工业品中,我们不仅注重实用功能,也越来越注重形式美。为了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产品必须有完美的包装和新颖美观的设计。同时,还要有新的创意‘广告语’和影视广告。
从人的智力发展来看,逻辑思维能力使外部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更有条理,更有确定性。但也容易禁锢人对外界的感情。概念思维倾向于塑造生动的感受,从而削弱了人们对外部世界和内心精神世界丰富而微妙变化的把握,或者削弱了人们快速而直接的反应能力。因此,培养人的审美意识是提高素质教育、增强本质力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②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审美想象力——具有可再现性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是在外界和内在的刺激下,意识和潜在意识综合转化而产生的一种情感错觉,以情感为驱动力,按照特定的情感逻辑,激活人的生活经验中感性印象和记忆的痕迹。这种情感错觉最终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美感。它与美感直接相连,不仅因为美感包含想象的作用,而且因为审美想象的发展依赖于对美感的体验。
审美想象力是人的创造力最直接的体现。这种根植于人的潜意识中的创造性的、深刻的“情感冲动”,恰恰是那种暂时脱离了通常的思维轨迹,无意中没有直接联系,但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和可比性的东西——情感和环境,被情感逻辑凝聚融合在一起,产生了新奇的意象。
艺术想象力是一种心理素质,是人的创造能力中最有价值的素质。虽然科学想象和艺术想象还是有区别的,但艺术想象的自由也有助于从事科学技术的人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性。它会帮助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科学想象的情感因素相对较弱,需要经过理性的严格检验。想象会增强人们思想的新奇感,打破思维的导向,永远保持创作的活力。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只是比较弱。经过长期的审美欣赏和创作锻炼,人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童年时期自由想象的潜能,激发创作的热情。
审美和艺术创作是精神高度自由的活动。充满游戏色彩,娱乐性很强。调节学生单调的学习生活,给生活增添乐趣。
总之,美育的特殊作用表现在对人的感性能力的培养上,发展人的全面综合形象和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中最关键的素质之一。在生理基础上,这种能力也与人脑右半球的优势中枢有关,所以一般来说,美育可以培养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创造力。
第二,高校美育的关键是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高校美育的特殊性:
高校美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正常人必须具备的审美素质。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美术美育发展极不平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过去缺乏对艺术和美育的系统学习,在学校里长时间与概念、公式和逻辑打交道。而在美学领域,除了文学、影视,其他各种艺术都是陌生的,他们的情感世界并不丰富,对感性秩序并不敏感,右脑亟待开发。他们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发育的成熟,生命力最旺盛,不断追求新的刺激。高中因为作业多,升学压力大,自然审美欲望有限。进入大学后,重新获得这个机会,自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种对青春期的渴望,再加上知识素养带来的高理解能力,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第二课堂和选修课的课表,使得高校的美育课程具备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同时,由于学生过去缺乏这方面的训练,直觉能力不发达,概念思维的习惯往往使他们在面对审美对象时误入抽象分析的歧途,难以进入具体的情感体验状态。由于它分解了完整的印象,在实践活动中很少获得审美愉悦,审美教育的时间非常有限,审美领域极其广泛,增加了高校审美教育的难度。如何从实际出发,紧扣美育的特殊功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使高校美育更加有效,是改变高校美育现状的关键。
2、“精”与“宽”的鉴赏课
欣赏课是高校美育的主要内容,应占总课时的60%左右。培养大学生高层次的审美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高层次的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
审美领域极其广泛,审美对象复杂多样,教学时间极其有限。要解决这一矛盾,应采取“精”与“宽”的欣赏内容方针。
所谓“精”,就是对中外历史上产生的每一个艺术门类、不同风格、流派,只选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抓住重点,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从而感受和启发学生理解其中的奥妙。这种艺术欣赏活动可以以艺术发展简史为基础,也可以从不同的艺术风格展开。但要以了解具体作品的审美特征为首要任务,而不是顺带提及作品来谈发展史。在这次艺术欣赏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所谓“广”,是指从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影视艺术中全面接触代表性作品。还要从设计艺术中去理解日用品和工业品的设计美学,如:室内住宅美学、服饰美学、景观美学、家具和陈设美学。选择典型事例进行比较、感受、分析、评论,使审美欣赏活动拓展并贯穿于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对培养学生的美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十分有益。
3.各种创意类。
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形象表现力只有通过一定的创作实践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并最终体现在作品中。所以要充分重视动手创作的活动,课时要占美育总课时的30%左右。
但是这种创意课应该和艺术类专业的创意课有很大的区别,对技巧的要求不能太高,难度不能太大。重要的是传达意图,把自己的美感和想象物化到作品中。所以创作形式要不拘一格,既可以练习书画,也可以在‘陶吧’里创作简单的陶艺,传达自己的审美想象,揣摩自己的审美感受。也可以使用电脑photoshop5、CoreIDRAW9等软件进行电脑平面设计和图片组合。这些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易到难,注重实效,形式多样,趣味性强,让学生感受到创作的乐趣。
4、概念清晰,理论课生动活泼。
在高校美育课程中,必要的美育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艺术欣赏和创作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形式美的基本规律等等。但这些理论问题的讲解,必须在学生有大量感性印象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欣赏和创作实践中的问题,有计划地进行。理论课要在例题分析中总结基本规律,尽量避免不切实际的空谈。至于系统的美学和艺术史,要利用大学生理解能力强,课外时间丰富的特点,让感兴趣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讨论。课堂上理论课不要太多,占美育课10%。
综上所述,在高校开设美育课程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美育课程要把审美感知和想象训练放在首位,合理安排鉴赏课、创造课和理论课。只有这样,学生的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也是我国21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正道。
参考
【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学美学》由该书编辑委员会编著。
【美育】知识出版社。啊。德米特里耶娃翻译冯祥义。
《艺术及其教育》由殷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什么是审美?
美学是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角度,研究美、丑、崇高等美学范畴,人的审美意识、审美经验,以及美的产生、发展和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一门以研究美的本质和意义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美的本质、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和哲学
在与美学相关的学科中,美学与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美学本身就是一门哲学学科。这是因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一个哲学思辨问题。任何理论的形成和性质都取决于它提出问题的方式。美学起源于柏拉图的问题:“美是什么?”这里的美不是美的具体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变美的根本原因。这就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纷繁复杂的感性现象引向支配一切的抽象本质,从亘古不变的美引向永恒的美本身,这显然遵循了古希腊的形而上学哲学传统。同时,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深受当时哲学的影响,其学科框架、理论范式、思维方式都打上了当代哲学的烙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历史上伟大的美学家几乎都是伟大的哲学家,作家或艺术家更少。最后,西方现代美学与哲学的复杂关系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美学与哲学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方现代美学表面上是拒斥哲学,但它拒斥的其实只是西方传统哲学,它仍然依附于西方现代哲学。
美学和伦理学
美与善的关系决定了审美与伦理的关系。真善美是人生向往的理想境界,缺一不可。从历史上看,一切美的对象在伦理意义上也是善的,尤其是在社会美的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美的内容就是以美的形式表现善。美与善虽然关系密切,但不能划等号,美不是善。比如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外表丑陋,内心善良。美好的事物更注重人的精神愉悦,所以具有超功利性,而善的对象往往与人的功利目的直接相关。
美学和心理学
刘勰说:“登山充满感情,而看海充满意义”;英国诗人济慈说:“美是一种永恒的快乐”;美国美学家桑塔亚那说:“美是在快感的对象化中形成的,美是一种对象化的快感”;人的审美活动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情感、愉悦、想象等等。李白诗:“寒山满悲”,其中的“冷”“悲”不是纯粹的客观描写,而是感情的表达。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人的心理因素的参与,美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审美和心理学是密切相关的。19世纪以来西方美学对审美经验和心理作用的强调,以及心理学各流派对美学研究的影响,也说明美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心理学。
美学与文学艺术
美学和文艺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都是文学艺术,因此,它们所研究的问题往往具有某种交错性,如文艺作品中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一般规律等,既是美学研究,也是文学研究。但是,相对于文学艺术而言,审美更具有一般性。它探讨了文艺的起源,为文艺提供了一种理论范式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文艺学更关注具体的文艺经验和现象,可以为美学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