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生油基本介绍

传统石油地质学理论认为,石油只为海洋生物生成。长期以来,传统的石油地质学理论认为石油只为海洋生物生成。1863年,加拿大著名石油地质学家T.S. Hunt阐明了石油的原始物质是低等海洋生物。前苏联地球化学之父B.A .贝纳科伊(B.A. Benakoyi)在其名著《地球化学导论》中也明确指出,石油是由海洋生物生成的;在1943中,美国地质学家W.E. Pratt再次强调“石油是未经改造的近海起源的海相地层的组成部分。”1941年,光芒四射的划时代论文《中国北方和四川白垩纪陆相生油》在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会议上首次宣读。“中国陆相生油”这个全新的命题,来自当时在堪萨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青年潘忠祥。1931年,潘忠祥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陕北进行了四次石油地质调查,并在四川等地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他指出,陕北的石油产于陆相三叠系和侏罗系,四川产天然气的自流井无疑是陆相地层。在美国留学后,他还在卷帙浩繁的文献中找到例子,如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北部PaoDevas油田的原油产于陆相第三纪。

“陆相生油”理论为在中国陆相盆地寻找大量石油提供了依据。20世纪40年代中期,我国地质学家在玉门油田开展的古生物研究工作,为确认“陆相地层”生油提供了新的证据。1955以来,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克拉玛依油田,酒泉、柴达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油气田,都充分显示了陆相地层的油气潜力。

到20世纪50年代末,地质学家仍在分析世界各地发现的陆相地层产出的原油。尽管有不同的来源和解释,但陆相生油理论孕育而生,并将成为石油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冲击海相生油理论的绝对主导地位。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部分中外学者承认该时期存在陆相生油成藏,但无法证明存在有机质大规模聚集、转化和运移并形成大油气田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