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开放模式
议论文的开头
-
一、写作要领
应试写作也是和时间赛跑。根据人大附中对部分考生的调查,考生写作的平均时间只有40分钟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近千字的作文不容易!对于一些考生来说,如果你不像平时那样慢慢开始写作,那么你就不能保证及时完成作文,即使肚子里有好文章,又有什么用呢?
备考写作,一定要争分夺秒,“写一千字,靠马等。”在正确审题的前提下,要写得快,时间不允许我们在动笔前思考如何下手。所以,为了快速选择最适合考试的,学习一些好的入门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什么样的开始才是好的开始?
乔孟复说,文章的开头要像一个“凤凰头”。这句话形象地陈述了一个好的开头应该具备的两个特征——短而美。简短,便于读者理解论点或话题,从而把握全文的主旨;漂亮,能吸引读者。正如明代的谢榛所说,“起句时,声如鞭炮。”鞭炮多么清脆整齐!不要拖拖拉拉,拖拖拉拉。鞭炮很吸引人,一下子吸引人的注意力,一篇好文章开头也要这样。
那么,好的开始的标准是什么呢?
首先,明确一点。
一个好的开头,让读者一下子就知道你想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知道你的论点或者话题。白居易说:“第一句话是针对其目的的”,他主张把开头说清楚。李图在《文章要义》中说:“言始于至善。”总之要让读者知道你在说什么,一开始就知道它的目的。
第二,要漂亮。
只有美才能吸引读者。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是指技巧的美,如“设置悬念”、“运用典故”、“引用名言”、“提出问题”、“突出目标”、“反弹”等等。形式美是内容美的保证,两者相辅相成。永远不要低估文章开头的形式美和技巧的作用。有了这种美,你才能占得先机,吸引人来看你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第三,简单。
简单是清晰的保证。有些考生在针对材料写作文时,过于罗嗦,无法复述原材料。从原材料开始,不能重复,怎么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总结”原材料;另一种是从原材料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句子,让读者知道原材料一般是什么意思,千万不要多引用原材料。
下面,介绍一些好的开始方式。古人说“规矩随聪明”,一些初期的方法不妨在应用中逐步掌握。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操作的高明在于一条心”。
为了好记,浓缩成八个字再押韵。这八个字是:
顺,反;引用,比喻;解读,比例;问并记住。
下面简单解释一下。
(1)舜
直接提出一个观点。
示例1:
裕民小学举办了游泳培训班,用科学理论指导学生进行游泳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再一次证明了理论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道理。
示例2:
60年前的今天,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激励着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60年后的今天,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四化”道路上阔步前进,用实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大声疾呼:我们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示例3:
中学六年的学习给了我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其中一条就是:失败之后,一定不要害怕失败,正视失败,不懈努力,才能转败为胜。
这种开头的好处是简单明了,容易掌握,一开头就一清二楚,一语道破。
(2)逆
先说另一面,然后突然话锋一转,把正论展现出来。
示例1: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实如此。但我们不能忽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科学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我们的行动将是盲目的。
,不能称之为修行。
示例2:
艺术大师巴尔扎克曾用“可鄙”来形容葛朗台这样一类世人不愿与之“结缘”的人。
但是,生活中还有一种人,被称为“守财奴”,不被理解,而恰恰是和它有所作为的人。
比如国学大师茅盾先生,就是典型的对自己吝啬,对别人大方的人。
示例3:
小女孩那句“每朵花下都有刺”让我陷入了沉思。
是的,“每朵花都有刺。”生命,那是无与伦比的生命之花。但是生活中无时无刻都有烦恼,就像花下的尖刺。但是有刺不是好事吗?对于花来说,刺是它的保护者,它使花能够保护自己免受外界的伤害。对于人来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只有努力了才会来。
这种启动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别出心裁,避免偏差。
(3)引言
从一句名言开始。
示例1:
伟大的导师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运动。”
谈到中国近代史,这是真的。
示例2:
"我用咖啡匙衡量了我的人生。"这是美国诗人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一句名言。用它来形容一些习惯的恶毒是再合适不过了。有些习惯其实是长期存在的惯性,不亚于人民的鸦片。
示例3:
宋代哲学家朱曾有诗云:“开半亩方塘,天云游。”。运河怎么会这么清澈?因为有源头活水。”谈到了他的读书经历。你带一本书,作者的观点和想法一目了然,这叫“如此清晰”。作者平时不断阅读、思考、探索,堪称“行云流水”。没有“流水”,就没有“那么清”,所以要“搞活”。
事情就是这样。
……
这种打开方式的好处是加强讨论的权威性,占得先机。
(4)比喻
从一个比喻开始
示例1:
一只鸟需要一双翅膀才能在蓝天飞翔;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才能发挥它的巨大作用。理论是实践的翅膀。
裕民小学举办了游泳培训班。经过一年的训练,在某县小学生游泳比赛中获得团体冠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没有理论的翅膀,实践就不能飞翔。
示例2:
茫茫大海上,一艘船正在破风破浪。目的地:彼岸。我怎样才能不迷失方向?指南针。
人生旅途,远不可知。怎样才能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不迷失?理论,尤其是科学理论的指导。
示例3:
一砖一瓦无足轻重,但一千块砖一万块瓦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宏伟大厦。一棵树很小,但千树成林,可以起到改变吸烟滞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气候条件的作用。由此,我想到了改变社会风气。
这种打开方式的优点是:用形象来帮助讲道理,生动有吸引力。
(5)解释
说明题目的意义,打破题目,引出正论。
示例1:
“习惯”这个词是众所周知的。小到个人、家庭、村庄,大到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习惯。学习,经常学习;习惯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当然,自然的原理没有错。如果我们要怀疑甚至否定自然的原理,那么自然会被斥为“异端”。囿于既定的规则,我沉默不语,生活在“禁区”里,不敢越雷池半步,于是数百年、数千年,我停止了创新和奋进。这种消极落后的习惯已经成为中国进步和复兴的障碍。
示例2:
习惯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行为特征或倾向。
中国人有许多习惯,包括行为习惯和思想习惯。比如,我们过去是按成本供应副食品,过去是不让东西涨价,过去是论资排辈加薪升职,过去是按领导的指示生产商品...
示例3:
“毁树容易,种树难”给人以哲学启示。种树很难。要选树,要努力培育,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而毁树的人却非常容易,要么随意折断嫩枝,使其无法正常生长,要么给树干致命一刀,即使不死,也需要几场春雨才能恢复生机。
这种打开方式的好处是通过解读概念来挖掘其深层含义,明确讨论方向。
(6)比率
通过对比把事情搞清楚。
示例1:
一个女歌手扭着腰在台上唱了一首歌,报酬像童话一样从天而降。而一个理工科女教授辛苦了大半辈子,积攒的工资还不如一个女歌手。女教授扭不了腰。她手里拿着厚厚的讲稿。为了表示对知识和才能的尊重,人们在她的胸前放一朵小花。
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是否应该体现在劳动报酬上,引起了人们的争论。
示例2:
孔繁森光芒四射。当人们提到他的名字时,它总是与伟大、光明和进步联系在一起。
一个王是出了名的。当人们提到他的名字时,它总是与贪婪、黑暗和丑陋联系在一起。
两个人都走完了人生。但一个历久弥新,一个早已被唾弃。
人生的价值,在两者的鲜明对比中,不是已经显现出来了吗?
示例3:
自然界常见的是一棵新出土的幼苗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最后成为参天大树。但是如果你把这个幼苗放在暗室里,用电风扇吹,用墨水浇,喷农药,三天之内它不会死,那么太阳就真的从西边出来了。为什么两者差别这么大?显然是环境不同造成的。
人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古人说的:“近朱者赤者黑。”
这种启动方式的好处是帮助人们通过比较来判断是非曲直,从而有力地支持论点。
(7)问。
自问自答,引出观点或引入论点。
示例1:
听说裕民小学在某县举行的游泳比赛中获得团体冠军后,我不禁想到。他们为什么会夺冠?就因为那里湖多条件好?恐怕不行。那为什么呢?他们的成功得益于严格的理论指导和扎实的训练。于是我悟出一个道理: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示例2:
看了一个绅士睡在吊床上嚼苹果的漫画,挺感慨的。这部漫画启发人们思考爱孩子意味着什么。而年轻一代应该如何自强?
如果在父母的阴影下,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失去了自强不息的斗志,那么这种“爱”只能造就平庸。
示例3:
如何看待得失?关键看你为什么获得,为什么失去。如果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这样的“损失”是值得的。相反,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所得”的代价是被鄙视和唾骂的!
这种打开方式的好处是吸引眼球,让人思考。
(8)记住
先提出问题或论点。
示例1:
不知从何时起,在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校园里,一度兴起了“孤独”热。于是,不再有三五成群的人在笑,到处都是孤独流浪的身影。就连白色t恤上都印着“别烦我,我很烦”...
亲爱的“孤独的朋友”,恐怕你不知道真正的孤独,否则,你不会走出火热的生活,把自己束缚在茧里。
示例2:
教室里,一群高中毕业生正在热烈讨论成才的问题。有人说,“逆境能让人更成功,比如居里夫人和爱迪生……”有些人认为在繁荣时期成功是容易的。有些同学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机遇”。如果陈景润没有遇到对珍珠有鉴赏力的华,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有些同学认为只要努力学习,好好读书,就能成才。这时,另一个学生举了汪精卫的例子,说他读书再好,不爱国也成不了成功者。
在我看来,他们的观点和认识都是片面的,只看到了事物发展的外在条件,而对内在因素不够重视。成功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主观努力,充分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谓“顺境”、“逆境”、“机遇”都是外因,成功的关键在于内因。
示例3: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讲课时,给学生出了一道题:2+2=?当时台下鸦雀无声,坐满了人。
其实这是一个连小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只是观众万万没想到答案会这么简单,所以没人回答。人们迷信权威,常常失去自我主张。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头脑,睁开眼睛,开动脑筋,独立思考。
这种打开方式的好处是生动活泼,吸引读者。
北京邱智
学生:老师,我似乎对记叙文的开头有所了解,但我不知道如何开始这篇议论文。能给我讲讲这方面的知识吗?
老师:有些知识和规律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在议论文的开头,我们只需要把学过的20多篇课文琢磨一下,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开头的方法自然就出来了。
生:就这么简单?
老师:是的!不信,现在就来试试。在你研究过的议论文中,有什么主题是围绕论点展开的吗?
生:对,天才来自勤奋学习(钱伟长),《普通劳动者》是很好的小说(叶圣陶),反对自由主义(毛泽东)。
老师:你能读一下它们的开头吗?
生:我先看第一篇:
世上没有天生的知者。“天才”也不存在。人的天赋主要来源于努力。
再次阅读第二篇文章:
今年《京华文艺》八月刊发表了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普通劳动者》,我认为这是一篇很好的短篇小说。
老师:不要看第三篇。前两段也明确了“反对自由主义”的中心论点。
生:我明白了。是在文章开头明确提出中心论点的一种方式。
老师:没错,但是文章的题目不是中心论点,也可以用这种打开方式。我来介绍第二种方法。请看朱晓写的《自我控制的三个问题》,它是这样开始的:
什么是自制力?
我说的自我控制是指...
再看宋龙龄写的《谈“比较”》开头的一句话是:
比较是一种辩证的认识方法。
俗话说“总比不知道好,总比被吓着好。”……
这两个例子都告诉我们,这种启动方式是从解释题目开始的。但是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要说明,二是要说明准确。否则说明问题很简单,相当繁琐;或者解释不准确,越解释越不明白。
生:有那种先讲故事的开头。比如《焦点》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到了宋代,陈苦读多年,涉猎群书,但读书忘乎所以,一事无成。一天,他问的一位学者朱。朱告诉他:以后你一次只读50个字,连续读两三百遍。陈照着做了,他的知识一天天增加,最后他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然后他讲了昆虫学家法布尔教育年轻人学习的故事),...法布里斯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放大镜说:“试着把你的能量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就像这个镜头一样!”
老师:这是第三种开始方式。四是引用名言。你学过吴晗的《谈骨》。读它的开头。
生: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这叫君子。”这意味着...
老师:中心论点一开始一指出,孟子的话马上就被引用了,说明中国人有光荣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再读一遍顾颉刚先生的《疑与学》。
学生:“学者必先疑。”——程颐
“在可疑和不可疑中,永远学不会;学习需要怀疑。”——张载
老师:没错。史家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了北宋两位大学者关于疑与知的论述,可见他的论点是有据可查的,非常正确。
生:如何开始一篇反驳文章?
老师:你的问题很好。这有点举一反三了。这是我们谈话的第五个开始!一篇反驳文章的开头,一般都是先“立靶”,然后一点一点反驳。举个例子吧。你读过马铁丁写的《积德》这本书吧?它是这样开始的:
“我可以随心所欲地花费我的劳动收入。你在乎吗?”
啊,同志,为什么这么生气?我们不是守财奴,不是那种死的时候看到两盏灯就闭不上眼睛的人...
重读魏巍的反驳文章《个人与集体》,第一句是:
有人提出这样一种人生哲学,叫做“人人为己,即人人为人人。”
这个命题说:...
这两篇文章有些文艺,但作为反驳,确实先把目标定了。
生:没错。
老师:我们“温故而知新”,从学过的课文中总结出五种打开的方法。如果让你总结并解释课文的开篇方法,你会吗?
生:对!
老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