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了唐宋八大家各自的风格特点
唐朝:
韩愈——有以尊儒反佛为主题的《原道》、《佛骨桌上》、《原性》、《师说》、《马说》、以嘲讽社会现状为主题的《杂文》、《得林解》和著名的《祭十二郎》。柳宗元,寓言《钱的驴》《雍家的老鼠》,哲学著作有《非国语》《甄宓》《四时论》《判断力论》《天说》《天兑》《永州八记》等。其中有《萧氏池塘集》、《西游记宴集》、《共(顾)谭》(穆)谭》、《西山之共谭》、《袁家客集》、《石曲集》、《石》和《萧石城山集》等。
宋朝:
欧阳修——《醉亭序》、《蝉鸣颂》、《秋声颂》、《与书简》、《彭当论》、《灵官引论》、《苏洵(xún)》——《六国论》、《均势论》、《辨奸论》、《管仲论》。散文有《千赤壁赋》、《后赤壁赋》、《王萍论》、《后后论》和《石钟山集》。苏辙-《潞安(luán)城集》84卷,《潞安(luán)城集》12卷。曾巩(gǒng)——欧阳修《舍人书》、上蔡《学士书》、《李安第二次生命序》、《王平夫文集序》。王安石——游宝蟾,伤钟勇,复司马之谏,与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故合称“刘汉”。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所以苏轼、苏洵和苏辙统称为苏三。王安石和都拜欧阳修为师,于是唐宋八大家就分为唐代的韩、刘两派和宋代的、欧阳、曾、王六派。
编辑本段韩愈768-824
简介
韩愈
韩愈(768 ~ 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朝鲜吏部。谥号“文”,又名韩文公。他和柳宗元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把骈文打碎,拓展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为“八代文学之衰”,明代视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刘汉”,被誉为“文章大家”、“百代文学宗”。所有作品都收藏在昌黎先生的作品集里。韩愈也是语言大师。他善于借用前人的话,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能够创造出许多新的句子,其中许多至今成为成语,如“落井下石”、“易受责备”、“乱了阵脚”。在思想上,他是中国“正统”观念的创始人,是尊儒反佛的标志性人物。韩愈(768 ~ 824)谥号改称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代河南合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自称郡望昌黎,世称汉昌黎(“郡望”二字是“郡”与“望”的组合。“郡”是一个行政区划,“王”是一个贵族家庭,“郡王”的组合是指一定地域国家范围内的贵族家庭。而韩愈住在昌黎,所以也被称为韩昌黎。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朝鲜吏部。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在宋代称他为“八代散文之衰”。明代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刘汉”。杜牧将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之为“杜笔”,被誉为“文章大家”、“百代文宗”。著有《韩昌黎文集》40卷、《外国文集》10卷、《教师评点》等。
角色的生活
韩愈三岁孤苦伶仃,由哥哥嫂嫂抚养。早年颠沛流离,生活艰难,他有研究世界的志向。虽然他孤独又贫穷,但他努力学习。二十岁去长安考进士,第三次没试。二十五岁后为第一秀才,三次尝试学弘词未果,赴汴州东晋、徐州张剑锋任幕府。后来,他以四校博士的身份回到北京。36岁后,被任命为帝国的监军。因为他写了一封关于干旱和饥饿的信,请减少税收和降级阳山令。宪宗以国大夫身份重返北方,厌倦了给太子的右私生子做官,但未成功。50岁后,他首先从裴度招募武元吉,然后调任刑部侍郎。因谏,佛骨迎,潮州刺史降。迁元州。不久后,他返回朝鲜,在那里去世,享年57岁。政治上更成功。诗歌力求新颖、豪放、气势。
成就和贡献
韩愈(768-824),贞元八年(792)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唐宪宗时,曾随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叛乱。当刑部侍郎时,被贬为潮州刺史,惹怒了宪宗。后在穆宗时,被召入国子监祭酒,任荆兼兵部侍郎、吏部尚书。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的诗人。他与柳宗元政见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联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上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因对佛骨的建议,被贬至袁州,即今江西宜春。韩愈在沅州任职期间,政绩卓著,培养出当时江西省第一状元。现在宜春江秀有一个沙洲,叫状元洲。传说是当年学生读书的地方。宜春市最高的山上有状元楼,宜春市的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殊功绩。韩愈在政治上主张统一天下,反对藩镇割据。韩愈时代的诗坛已经开始突破大理诗人狭隘的世界。韩愈开创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刚劲有力的笔触带动磅礴的气势,夹杂着奇幻神秘的趣味,赋予诗歌丰富瑰丽的色彩,造成了雷电交加的壮观。此外,朝鲜诗歌在艺术上具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影响很大。当然,韩国诗歌中也有追求怪诞奸诈的游戏词,不值得拿。著有《韩昌黎文集》40卷、《外国文集》10卷、《教师评点》等。韩愈在八大家中排名第一,不是因为唐在宋之前,而是因为他对唐宋古文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编辑本段柳宗元773-819
简介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长安人。贞元初年进士,官督御史。顺宗时,王当政,他担任礼部尚书,决心进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失败,他被贬为永州司马,调任柳州刺史。他在南方生活了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光鲜文风,主张散文简洁流畅。著有《六合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两卷。《小石塘》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最著名的一部。柳宗元,字子厚,中国唐代著名文学家。他被世人誉为“刘合东”,与唐代的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他一生有600多首诗,成就大于诗歌。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代宗大历八年(773)生于都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卒于柳州。一代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年龄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最后被任命为柳州刺史,所以被称为六合东或柳州。柳宗元一生留下了600多首诗,他的诗多以抒写苦闷、悲愤、乡愁、友情为主题,这使他独树一帜。最被世人称道的,是那些闲适的山水,有着深厚的情怀。柳宗元和唐代另一位文学家韩愈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他与欧阳修、苏轼等人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在游记和寓言中,柳宗元也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遗产。
他的优秀作品。《永州八记》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代表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景的感受,丰富了反映生活的古典散文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成就,被古往今来的人们传诵,备受推崇。除了寓言诗,柳宗元还写了许多寓言故事,如《贵州的驴》、《永谋的老鼠》、《临江的麋鹿》等,也成为古代著名的寓言。“驴技穷”已经成为一个成语,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些寓言篇幅很短,却被千古传诵,就像他的山水一样。
论文
包括哲学、政治理论等侧重讨论的论文。笔锋犀利,论点准确。《天说》是哲学论文的代表作。《封建主义》和《天罚》是中长篇政论文的代表作。晋文公的问原论、董的论辩、伊的九节赞等都是短篇政治理论的代表。他的哲学中有简单的唯物主义成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强调“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民本思想中。而且还受到佛教的影响,尤其是在政治失意的时候,他们往往从佛教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寓言
继承和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多用于讽刺和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创造奇思妙想,善用各种动物的拟人化艺术形象来表达哲学或政治观点。代表作有《三戒》、《临江麋鹿》、《贵州驴》、《雍家老鼠》、《传记》、《列传》等。嬉笑怒骂,因为事小,表现出高度的幽默和讽刺。
传记
继承了《史记》、《汉书》的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品有《段太尉轶事》、《子仁传》、《河间传》、《捕蛇论》等。有些作品是在真实人物和故事的基础上夸张虚构出来的,就像寓言和小说一样。例如,《宋庆传》和《种树与骆驼传》。
山水游记
最受欢迎的作品都是被贬后写的,永州的作品更好。永州八记:西山初宴游记、官滩、官滩西山、小石塘、袁家客、石渠、石坚、小石山。这些作品不仅通过美丽的风景来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愤懑;还有对作者宁静心境的描写,表现为极度的压抑和对精神寄托的追求。至于直接描绘风景,或陡峻干净,或清丽可人,用细腻的语言再现了自然之美。《永州八记》成书于元和四年之后。当时柳宗元因为变法失败,被贬到永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南永州。文章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风景。文章短小、轻盈、简洁流畅,为历代所称道。其中,小石塘的故事最为著名。作者通过自己的笔,描绘了小石塘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色。文章引人入胜,没完没了。小石塘一开始是以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的方式展现的。写一个有鱼的池子,那么池水的清澈程度可想而知;写有鱼的人,人的快乐溢于言表。作者形象生动,浓淡有致,笔墨经济,技法高超。结尾写的是在一个幽静安静的环境里,一种悲凉的感觉,情景交融。
骚赋
宋代诗人严羽说:“唐朝只有厚子得骚派。”这个理论很中肯。柳宗元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既运用了传统的形式,又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虽然相隔千年,但在思想、经历、志向、性格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旧唐书》说,柳宗元是“一个逃亡者,一生坎坷(B户)。有数十篇杂文,抒发骚民愁绪,写情感叙事,文字动人,浏览者无不悲从中来。”和屈原的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诗九首》和《骚诗十首》的确是唐代赋体文学中的佳作。无论是侧重于抒发感情,还是吟诵事物,都是感情真挚,内容丰富。《离骚》和《九章》的文体在《惩恶赋》、《晟敏赋》、《孟贵赋》、《狱山赋》中都有运用。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借寓言寄寓讽刺,苦思冥想,深得屈骚精髓。《天兑》和《金文》是另一种类型,它们的形式模仿田文和齐发,用词奇怪而深刻。此外,刘继忠还有许多关于佛教碑、碑刻、笔记、序、诗词等作品,涉及禅宗、天台宗、法门等学说。除了在政治、哲学和文学方面的成就外,柳宗元还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一个积极参与政治革新的人,一定是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著作有《非国语》、《甄宓》、《时令论》、《刑辩》、《天说》、《天对》等。在这些作品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倡导的“夏商周之象”理论持否定态度,痛斥董仲舒这样的伟人是“巫史”,指责其“混淆后世”。他反对天意、天命、天道等学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以“人”代替“神”,这在1000多年前神学迷信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是很有价值的。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转变为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天人关系,批判唯心主义的天命论。他的哲学思想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水平。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发展到新的高度,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编辑此段欧阳修1007-1072。
简介
欧阳修
欧阳修(1007 ~ 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名刘一居士(刘一藏书一万册,金石学一千册,一架琴,一盘棋,一壶酒,一个酒鬼)。他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吉安永丰(今江西)人,自称庐陵人。天盛进士在仁宗时,厌知圣旨,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大臣,兼政事;宗申王朝,动了兵部尚书,并以少师王子为官。卒为文忠。范仲淹不仅是李青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他也乐得赏罚落后,苏轼父子、曾巩、王安石都出了他的门。诗词散文都是当下最好的。散文因其雄辩、委婉而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类似散文,强调气势,流畅自然;他的词深沉优美,继承了南唐的缠绵之风。与宋祁合编《新唐书》,独立撰写《新五代史》。我也喜欢收集碑文,并把它们编成《古代记录集》。有欧阳文忠的公文集。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现存的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欧阳修墓地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今天的绵阳南郊还有一座祠堂,名为六义堂。
主要工作
代表作有《朋友论》、《五代石灵官传》、《醉翁亭记》、《秋声颂》、《祭石曼晴雯》、《卖油翁》等六部。歌词有六首:采桑籽(西湖花开后好)、抱怨(秋霜晨卷帘)、踩沙(馆中待残梅花)、生子(去年一月)、晁仲措(平山栏杆倚晴空)、近花(庭院有多深);《戏答元稹》《画眉鸟》等诗。
编辑此段苏迅1009—1066。
介绍姓名:苏洵子明云诺。劳权生卒年:1009—1066朝代:宋代文学时期:宋代文学流派: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品:论书的平衡。
生活简介
北宋散文作家。汉族。字明云,号劳权。梅州眉山(今四川)人。韩琦推荐他为文安县书记、省校记账、主簿。擅长散文,尤以政治理论见长,论述清晰,笔触苍劲。简介
苏轼
苏轼(1037 ~ 1101)生于宋代,字子瞻,字和中,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南宋时,皇帝高宗赠给一个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汉族,父亲苏洵第五子,北宋著名文学家、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他具有多方面的创作才华,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独特而卓越的成就。世称苏东坡。简介
苏辙(1039 ~ 1112)北宋散文家。与父亲苏洵、哥哥苏轼合称为“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梅州眉山(今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以秀才身份加入苏轼。不久后,由于失去了母亲,他回到了哀悼。嘉佑六年,和苏轼一起,做了一系列的讲学。当时因为“乞养”,没有被任命为官,此后一直在大明府为官。熙宁三年(1070),他上书宗申,力主新法不变,又上书王安石,激烈批判新法。熙宁五年(1072),入河南为官。元丰二年(1079),其弟苏轼因写诗“谤朝廷”被捕入狱。他上书要求用官职为弟弟赎罪,却不得牵连,被降职,被判云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执政,被召回为秘书、省校书郎、右秘书,晋升为活郎,并调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第四年(1089),哲宗元佑授权吏部尚书,派往契丹。他也是帝国的继承人。六年拜尚书右丞,入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在元佑的第八年,哲学家掌管政治,新学派重新掌权。邵圣元年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为官,了解汝州、袁州,负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贬至周迅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定居颍川,隐居乡间,建室名“颐老斋”,自号“迎宾颐老”,以读书写字为业,静坐冥想。死后在明太祖庙中攻读学士,决定葬之。苏辙的人生知识深受其父其兄的影响,主要是儒家思想,最推崇孟子,遍访百家。他擅长政治理论和历史理论。在政治理论中,他谈论世界大事。比如新论(一)说“当今天下大事不安,乱而不危,吉冈糙而不举,无突变而慢病”。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颇能一针见血。《皇经》说“在这个世界上,不要急着没钱”,也说到点子上了。史学理论和《父兄》一样,都是针对时代之弊,为当下服务的。《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不能前拥高丽、魏国,联合抗秦,暗喻北宋前有患敌,后有乐腐的现实。比较刘备和刘邦,《三国志》评价刘备“智短而不勇”,“不知是因为未能取胜”,也隐含着前车之鉴。苏辙对古文也有自己的见解。在《高级官员韩太尉》一书中,他说:“文学家是齐之形。但是,写字不能学,气可以养。”认为“养气”在于内在修养,但更重要的是要靠广阔的人生阅历。所以司马迁被赞为“周游列国,遍游名山大川,交游燕赵,所以散文疏而颇奇。”他的文笔是汪洋的,也是满满的儒雅。如黄州快仔亭的故事,集景、叙、抒情、议论于一炉,在浩瀚的海洋中渗透着不平,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风格。苏辙的赋也写得好。如《朱模赋》赞美画家文同的《朱模》,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写实,充满诗意。苏辙试图在诗歌上赶超苏轼,现存的诗歌也不少,但与苏轼相比,思想和才华都是逊色的。他早年的诗多为生活琐事,咏物写景,尤以与苏轼为甚。风格朴实无华,文采不佳。晚年退居颍川后,更多地了解农民生活,写出了《秋收》等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写个人生活感受,艺术成就也较早期为多,如《南斋竹》:“居少尘室,妻清闲。走到南窗修竹,如见旧西山。”意境悠然,味道悠远。苏辙对诗歌有自己的想法。他的《诗中五病》以思想内容为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进行了批判。比如说李白“华而不实”、“唐朝人为不懂诗”等说法,在宋代就有代表性。
主要工作
苏辙著有《六安季承》,包括《后记》、《三际》等84卷* * *,以及一部活字书四辑。此外,六安程英赵霁(12)有四个系列的副本。
编辑此段王安石1021-1086。
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名叫符节。晚年名半山,名獾郎。又名王,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宦家庭。父益,字失,是临江军判官,一生担任数州县官。安石不太爱读书,记忆力强,受过良好的教育。李青二年(1042),位列杨坚进士榜第四名,先后任淮南知府、鄞县知府、知府、常州知府、条甸江东狱官。治平四年(1067),宗申初即位,诏安从江宁府学,被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升任参政。从熙宁三年开始,他两次担任改革家,推行新法。Xi宁九年罢市后隐居,病逝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谥号。列宁称赞他是“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年表
心有(1021)1998年11月12日出生于临江军(今江西清江)。仁宗天盛八年(1030),十岁时,王逸在殿中得知韶州(今广东韶关)的消息,王安石随父前往韶州。明道贵由二年(1033),十三岁的王逸回到临川(今江西东乡)参加丧事,王安石陪同。京友并子(1036)16岁随王进京。丁丑(1037)景祐四年十七岁。四月,王艺曈判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王安石随行。宝元两岁(1039),十九岁。二月,王逸死于江宁。李青二年(1042)仁武三月,22岁的王安石在杨坚的名单中排名第四。与郎书记签书,存淮南判官府公务。李青六年,26岁的徐炳(1046)从临川进京。不求图书管理员,改大理审事,知殷县。祐三年,辛卯(1051)判周树(今安徽潜山),时年31岁。何志元年(1054)吴佳34岁,从周树进京,被特封吉贤校尉,辞呈未被接受。9月,免去群木司法官职务。嘉祐二年,丁祐(1057)三十七岁,五月改太常博士,知常州。嘉佑在戊戌年三十八岁(1058),二月,被提升为江东大牢。十月回京,任第三庭审判员。嘉佑六年,辛丑(1061)41岁在北京被判入狱,为工部博士。嘉祐八年,桂茂(1063)四十三岁,仁宗三月成立。八月,母吴病逝于京师,十月葬于江宁。治平四年,丁伟(1067)四十七岁。第一个月,英国教派死亡,宗申教派(赵勇)成立。给老官的一封信,知道江宁府。九月,称翰林学士。宗申熙宁元年,武神(1068)四十八岁,从江宁入京。圣旨越来越正确。熙宁二年,四十九岁(1069),二月,劝大夫参政。颁布均传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熙宁三年,耿旭(1070)五十岁。12月加入平章和史馆大学生韩江。建立嘉宝的法律。熙宁五年,伦子(1072)52岁,实行易市护马法。熙宁六年(1073),53岁,升任司法局。九月,西河大获全胜,上天赐给它一条玉带。熙宁七年,甲寅(1074)五十四岁,三月,至方田均税法。四月,新法遭遇第一次挫折,江宁府知吏部秀才、关文典。10月份,手工做。熙宁八年,毛毅(1075)五十五岁,二月回拜桐坪张世、张昭亭大学士。六月,金甲左仆射,任侍郎。熙宁九年,陈冰(1076)五十六岁,六月卒。十月,“为节度使,镇南同平章,判江宁府。五十八岁,元丰元年(1078)正月,入尚书,左仆射,封蜀国公。元丰三年,庚申(1080)六十岁。九月,加特入尚书任仆从、侍郎,改称靖国公。元丰七年,甲子(1084)64岁时乞取殿为庙,赐名“保宁”。元丰八年,夷畴(1085)六十五岁。三月,宗申去世,哲宗(赵旭)登基。新法律已被废除。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卒于四月初六,享年六十六岁,赐于太傅。
编辑此段曾巩1019-1083。
简介
曾巩(1019—1083),南丰(今江西)人。被世人称为“南风先生”,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第二年成为秀才(1057)。小时候,曾巩和他的哥哥曾烨一起努力学习,从小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弟弟曾昭在《亡兄之行》中称他“生而机警,不似少年”,记忆力超群,“读几万字,脱口而出”。嘉祐二年(1057),39岁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司法军,从此走上仕途。次年,冯召回北京,编辑校勘史馆书籍,移馆校勘,广纳校勘人才。熙宁二年(1069),任齐、项、洪、傅、明、博总督,颇有名气。元丰三年(1080),迁沧州,过京师,宗申召见时,提出经济是理财的关键,颇得宗申赏识,留三班侍奉。元丰四年,宗申因擅长史学,委派史馆编纂《五代史纲》,未果。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病逝于江宁府。经营佛教时,奉行“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出色,但他更大的贡献在于他的学术思想和文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