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普通大学生的优势,享受音乐欣赏课?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在教材建设与选用、教学形式与方法改革、课程评价机制建设、教师素质提高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讨论和研究这些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音乐欣赏课作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性和易操作性,是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而且教育的对象也不同于大学里的其他各大学科,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选修生、艺术特长生、函授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学科背景也不一样。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和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决定了音乐欣赏课程需要合理的定位和规划。目前,该课程在教材、教学形式和方法、课程评价机制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一,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优化

(一)应选择教材。

为了保证教材的质量,选择全国高校通用的、公认的高质量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如教育部评选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21世纪课程教材、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教材建设与改革规划》的规划教材或重点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省部级以上奖励教材、近三年新出版并得到同行认可的优秀教材等。音乐欣赏课的教材应从上述几种教材中选择,教师要严格控制教材质量。

(二)应该研究和处理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基础和载体,是最基本的物质课程资源。其开发利用的重点在于教材的研究和加工。目前,高校音乐欣赏教材普遍存在多学科渗透不足、时代感不强、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足等问题。有必要对所选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扩充和更新教学内容,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弥补教材的不足。

二,改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应一味否定传统,而应在适当保留和完善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从知识传授向多维教学的转变,实现技能、欣赏、现场展示相结合的多维教学。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还可以开展研究性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

(一)综合教学形式,优化课堂教学

许多在音乐教育史上有较大影响的教学方法都注重教学形式的综合。比如奥尔夫教学法,注重音乐与舞蹈、动作与语言的综合;达尔克罗兹的教学方法注重每门课程不同形式的综合。在本世纪初,综合教学法变得更加普遍。比如德国黑森州的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特别指出除了听音乐和表演音乐,还有以下几种处理音乐的方式:1。在画面中处理音乐(通过绘画表达你的想象力,接受你所听音乐的形象化联想,用画面表现音乐的结构和元素);2.用身体节奏处理音乐(节奏游戏、剧情表演、哑剧表演、舞蹈等。);3.用语言处理音乐(讨论音乐,写诗解释音乐,把音乐转化为语言,把语言转化为文字等。).杰罗姆·J·豪斯曼(Jerome J Hausman)在他的《艺术与学校》(Arts and the Schools)中说:“正如语言教学可以整合听、说、读、写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整合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触觉艺术。”教学形式的整合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认知渠道,发掘学生的各种潜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传统,走向现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课程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理解和接受知识的模式以及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知识是按部就班地传授的,这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音乐教师应该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看待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问题。音乐欣赏课既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给学生留下自己需要的思维空间。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以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各种文件辅助教学活动外,还要以小论文的形式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和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然后回来上课讨论。或者利用校园网中老师的网站,巩固、延伸、拓展学生的课后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思维和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扩大对外交流,追求教学实效

音乐欣赏课与普通高校其他公共艺术课的交流不深,与学校其他主要专业的交流也不充分。学校之间的交流并不频繁,与国内社会文化和国际社会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凸显了对外交流的相对自闭。这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本身的流水,不利于服务社会,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音乐艺术教育处于校园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前沿。高校音乐欣赏课程应积极开展与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融合,不断吸收音乐艺术的最新成果,吸收高校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音乐专业学院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成果和经验,不断向学生和社会传递和渗透其精神和理念。在这个过程中,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教育与其对象可以形成双向回流。

(D)不同教学有两个方面。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高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在建立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教学安排过于强调标准化,不区分知识背景结构、学科、新老教师差异、相同要求、相同标准。一些不必要的规章制度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我们说的更多的是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但是,教学过程中的差异性和可塑性不仅仅表现在学生身上,也表现在不同特点的教师的教学中。比如,知识功底深厚的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理性、逻辑和研究能力入手,开展研究性教学;具有较强操作和组织能力的教师可以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诚信和操作技能。教师要承认差异,扬长避短,在统一和规范下求多元。

三是量化的评价指标和多样化的评价形式

因为音乐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变化会影响对教学的评价,同时,恰当的教学评价会促进课程建设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根据当前“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形式多样,既注重结果,又更加注重过程的评价体系”的趋势,努力探索和完善动态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一)教学方法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教学方法评价指标模糊,对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评价中,还是主要看板书是否工整,层次是否清晰;是否融合学科前沿知识,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具体方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大多是空白。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进行量化,增加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使教学评价体系向立体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时使各级评价体系建设更加完备,相互之间发展更加均衡。

(二)建立全面的音乐艺术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音乐艺术教育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从教学工作量、对学生艺术团体的指导、参加学校和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成绩、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设置相应指标。,从而对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师的表现进行考核和评价,旨在调动他们在由狭隘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中的积极性,发挥带头作用。

(三)评价形式和组合的多样性

音乐审美情感的评价与理论知识的评价相结合。在音乐感受力评价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口头分析、写小论文等方式,促进理论分析能力的提高。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考察,促进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可以采用课堂问答、讨论、学习问卷、单元作业、课程论文、笔试等方式反馈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目标的质量和程度,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整体的学习评价。

第四,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教师业务精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就具备了培养合格优秀人才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就有了充分保障。

(一)提高学术水平和专业素质。

面对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学对象,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欣赏课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要有自己的历史、天文、地理、绘画、建筑等方面的文化背景。因此,教师要有探索意识和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通过进修、参观学校等方式,勤奋学习音乐演奏技巧,积累丰富的演唱和演奏曲目。积极拓展各种渠道,为提高专业素质、艺术能力、表演能力和教学技能创造条件。

(二)科研与教学相互借鉴,加强学术交流。

科研要联系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教学也激发科研和创造力,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同时要加强学术交流,开阔视野,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有利于在前沿领域开发新的研究课题。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最大优势

虽然近几年电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多媒体教室的设备也越来越先进和齐全,但是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仅仅靠改善硬件条件是不可能达到教学效果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基础的;“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看到它的本质。音乐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还要探索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他们应具备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多层次拓宽和挖掘音乐欣赏教学深度的能力。只有根据课堂需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

标签

音乐欣赏教育不仅是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传承人类文化艺术结晶的最佳途径之一,音乐教育本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如何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变化,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长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