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化学论文的朋友圈
最近,甘肃一篇博士论文“火”了。有网友表示看完“热泪盈眶,戳中灵魂”,也有网友评论“字字珠玑”。
“回头看,山无数。”
“从2005年18岁开始,我离开家乡,远行。至此,我35岁博士毕业,整整17年过去了。期间参加了7次研究生考试和3次博士论文答辩,最终完成了草科学学士、法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的学习。我也因为学业中断,在基层做过第一书记,在很多农业企业工作过。很难描述其中的曲折。”
赵安
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甘肃博士赵安感谢博士论文的一段话。这句“谢谢”也得到了网友的转发和点赞。有人说,朴实真挚的笔触,是生命的重量,是青春的激情,读书触及灵魂。
“学历只是经历的一部分,不一定代表什么。任何层次的探索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有些经历被认为是失败的,无用的,也不代表这些堂吉诃德式的奋斗不重要,没有意义。正是因为有了岁月的打磨和风雨的雕琢,我们才能过上人生该有的样子。”如果一个人知道他活着是为了什么,他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在漫长的旅途中,总有一些重要的节点,一定要总结成庄重。"
6月11,赵安说自己只在粉丝不多的小号里存过这本个人传记和日记,但很惊讶有这么多人转发。
提到感谢信中写的“曲折难以形容”,赵安有些感慨。他介绍,自己很爱读书,学习也很自觉,很主动。“但往往越是这样,(学术)这条路就特别不成功,特别挣扎。不像有些同学,本硕博一口气读完,没有间断,节省了很多时间。像我这个年纪,早就上了一个台阶。但是我受了那么多挫折,改了那么多方向。”赵安说。
赵安(左三)和群众在冬季抢修保障房。
七次考研的曲折很难描述。
65438年至0987年,赵安出生在甘肃省镇远县的一个山区农村。6岁时,他被送到镇上,在那里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接受了“最好”的教育。
2005年,赵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大学草业学院,4年后获得兰州大学草业经济管理学士学位。
2009年,赵安从兰州大学草原农业科技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因为考研失利,说自己去了广州打工。
“我生长在一个落后的山区,渴望去大城市,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所以大学毕业后去了广州。现在看来这种做法太着急了,人的社会化和城市化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赵安坦言。
赵安说,他在广州的三年,住的是最差的房子,吃的是最便宜的菜,这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他对未来的无知和不确定。
这期间,赵安一直在自学经济学,考研三次。但由于专业跨度大,目标高,他考了三年才收到一份不理想的学校通知书。
他在致谢中写道,当时“我长期住在黑暗的握手楼和胶囊屋,后来引发了很多精神疾病...
在风中沉睡的同时,我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无法回到校园。伟大的青春和才华怎么能如此浪费?珍珠水汤,人山人海,谁会买这种天赋和梦想?我经历过很多次失败,但从来没有像当时那样被切割,被侵蚀,被无助。"
2012年,赵安听从母亲的建议,从广州回到甘肃参加事业编制考试,在甘肃省镇远县工作。时任镇远县城关镇党委书记的李思可见他勤政忠诚,于是力推通过,任命当时年仅24岁、入职仅3个月的赵安为五里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半年后,他被调任七川村党支部书记、村合作社理事长。
同年,赵安参加了第四次考研,这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赵安因为工作原因选择了放弃。“当时还有点遗憾,现在完全没必要回头看。”赵安说,当时他的工作正处于重要机遇期,他所在的七川村被列为当地精准扶贫联系单位。经过县乡组织反复酝酿,决定由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个窗口期退学是违反职业道德的。
在镇远县工作三年多,赵安从未放弃继续深造的梦想。2013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在职研究生。
2015,赵安被兰州大学法学院录取,攻读全日制法律硕士。此后,赵安辞去了镇远县的工作。2018,赵安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录取,攻读全日制管理学博士学位。
七次考研,一次次尝试的赵安,在致谢中特别感谢了看似曲折的基层经历。他在致谢中这样评价那次经历,是“从此开启了一次对我影响深远的基层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重塑了我对这个社会认识的价值体系”。
博士论文致谢全文(滑动查看全文):
经过三次答辩,他终于拿到了博士学位。
2022年5月,赵安经过三次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
赵安以《可怜的无数座大山》为论文题目,回望自己高中毕业后17年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也遇到了许多无私的帮助。
2065438+2008年,第二个硕士毕业后,经过十年的实践和深造,赵安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经历和工作,很快申请到了农学、法学和经济学的博士录取机会。
赵安最终选择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发展研究所张晓山团队,攻读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这也是赵安基于研究方向与过往积累的高度耦合而做出的选择。
赵安说,初三的时候医生申请了答辩,当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失败了。半年后,我申请答辩。虽然我尽了最大努力,但还是失败了。
赵安承认这对他的自信心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后来在很多老师的指导下,终于通过了第三次答辩。
“当时国家给医生提供三年每月1.25元的补贴,还提供宿舍。”赵安说,每月每天在食堂吃饭的补贴勉强够用。在博士学位延期的那一年,他不仅失去了资助,还失去了住的地方。
站在30岁,有老人,也有年轻人。对于很多贫困生来说,坚持走完这一步,其实是对整个家庭的巨大挑战。在北京吃住需要很多开销。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赵安在北京两家农业企业的研究所打工。
“企业是一所大学校。我在研究所做研究员的时候,接触了整个农业产业链,认识了很多行业精英。”赵安说,在这些企业工作也是一种学习,让他对农业产业经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辈子最幸运的事不是读博士,而是认识我的妻子,有我可爱的小公主,我和妈妈都很健康。”赵安说,没有家人的支持,他无法完成学业。他老婆是他兰州大学法学院硕士的妹妹。他最欣赏妻子的宽容和谦逊。十年来,润物细无声塑造了他的性格,对他学业的支持也是持续而艰辛的。
劝诫学生树立正确的“学历观”
在镇远县工作期间,赵安出版了《齐村奋斗——一个村支书的中国梦》一书,并考上了法学专业研究生。这些别人认为不可思议的经历,在他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
“在镇远县栾川村当党支部书记,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工作,给我的人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接影响了我后来的学术方向和研究方法。”赵安说,他当村干部的那些年,天天处理邻里纠纷,天天学习法律,所以他的工作不是学习,这也是他跨专业考研的自信。
赵安认为,学历只是经历的一部分,水平不一定代表什么。当初,他在村支书岗位上三年获得的知识,并不比读三年硕士逊色。社会也是一所大学校,逆境往往是最好的教育。
“读书求,不等于拿学历。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都需要追求高学历。比如很多应用岗位也可以提升职称,我的专业是基础理论。进步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获取学历上。即便如此,获得学位也只是充分学习和实践后的副产品,并不是这个过程中的主要目的。”赵安说,这种逻辑关系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启示。希望他们能多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获得学历”的过程。只是学历高了,有些东西可能会改变,但这种改变是有限的。希望弟弟妹妹们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赵安认为,七年备考,三年读硕士,需要十年时间,前五年自学经济学,后五年系统学习法学。30岁之前,基本构建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其说是“七次考研”,不如说是“七年寻”。考试方面,七次有点长;搜索方面,七年太短了如果要求参考的话,前三次考研真的很沮丧。建议同学们科学合理的选择专业和目标。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周期,参加考试毕竟只是一种技能。
赵安说,任何层面的探索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有些经历被认为是失败的,无用的,也不代表这些堂吉诃德式的奋斗不重要,没有意义。正是因为有了岁月的打磨和风雨的雕琢,我们才能过上人生该有的样子。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他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