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观美学思想探源

人与自然的问题是一个漫长而深远的话题。作为人类生存的大环境,人们早就爱护自然了。马克思阐述:“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都是人类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的无机世界,是人们为了享受和消化而必须提前加工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际领域来看,这些东西也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他们就与自然景观联系在一起,他们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

& gt“山川之美,自古有之。”自然景观不仅是生活环境,也是人们审视的对象。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自然景观就成为人们关心和欣赏的对象。

“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美是一个历史范畴。自然美也是如此。在人类历史上,自然美的发现是一个过程。”学术界认为自然美的发现始于魏晋。然而,它的哲学渊源是从《老子》和《庄子》开始的,“老子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老庄哲学与自然景观美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提倡人们隐居山林,而老庄则从精神思想和实践理论方面为人们发现山水之美奠定了思想基础。魏晋回到旧时代和壮族,自然景观独立成为审美对象。

道家自然渗透的美学思想也从老庄那里汲取养分,以崇尚“自然”为美学原则,以空灵恬静的审美心灵实现山水成仙之美。

一,自然景观从神话到“比德”

早期人类的生产力很低,他们对自然环境知之甚少。自然界中各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现象让人感到恐惧和敬畏。人们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是上帝主宰的,自然景观也是上帝的化身。因此,“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往往被神化。”

有一个神,一个虎面的人,一个有尾巴的文,全白无处不在。在它的下面,是一圈深深的弱水,在它的外面,是一座燃烧的火山,所以扔东西是没有用的。有的人戴胜,虎牙豹尾,被称为西王母。这座山什么都有。(山海经野西经)

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牺牲他们而不是他们所提供的被称为淫秽。淫荡的牺牲是没有福气的。(《礼记·曲礼下》)

天帝祭祀天地之神,祭祀四圣山四渎之神,祭祀山川之神等。,但祭祀有严格的规定,有规定的神可以祭祀,被废弃的神不能。如果献祭不当,那么就不会得到上帝的祝福。自然景观是人们敬畏和崇拜的对象。

随着人与自然山水的深入交流,人们开始审视自然山水特征与人的关系。

《诗经》描写了很多山水人生,“关关鸠在河洲。”(《诗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南山崔璀,公狐隋隋。陆道有荡,齐子归。”(《诗经·南山》)“信南山,威于典。舵舵 舵 舵 舵 舵 舵 舵 舵 舵 舵 舵 舵 舵?我管我自己的事,我在南方,我在东方。”自然景观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媒介。

儒家继承了《诗经》的思维,进而把自然山水作为德性与隐喻的纽带。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善者静。知道的人快乐,善良的人长寿。(《论语·永业篇》)

胡强带着毕离开了,觉得她很值得钦佩。”(屈原的《离骚》)

王逸《离骚序》说:“《离骚》文以诗为据,以比兴。所以,良禽奇草,值得忠诚;坏鸟和臭东西,比较一下;培养精神美,以比君;宓妃的妻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龙一夫一妻,以持君子;飘扬在云霓,以为是小人。”

人们用“使溪山青紫,亮化万物”的自然景观来烘托自己的情感,对比自己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人们把自然景观的崇高和宏伟写进神话,把雄伟美丽的自然景观融入人们的生活。

老庄哲学从“道”的层面探讨了“心”与“至乐”、“大美”的本质。魏晋继承了老庄思想,自然独立成为审美对象。

二,自然景观从哲学到美学

詹世创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说:“中国文化本来就有一种山水精神,这种精神最后凝结在传统哲学中。”老庄哲学体现了自然景观的本质。

?“在道家哲学中,老子注重线的本体建构,庄子注重精神境界的超越与自由。一般来说,受老子影响的艺术大多表现出形而上的意味,我们可以称之为道之美。受庄子影响的艺术,大多表现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我们可以称之为‘心’之美。”老庄哲学不仅为中国美学奠定了哲学基础,而且源于老庄哲学。

老庄哲学对自然景观美学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道家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自然景观美学,但老庄自然景观美学的发展演变、艺术旨趣、自然美学的对象和审美心态始终是一致的。

“山水一直是道家抛弃‘言’之后最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因此,道教的山水思想是道教从自然山水中寻求生命意义和宇宙精神的本质观念的总称,体现了山水情怀与道教融为一体的哲学精神。”

老子说:“人要向地、向地、向天、向天、向道学习,道法自然。”“什么都一起干,我就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观察和理解才能发现道的本质。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把自然山水作为自己自然畅游的园地。

我站在宇宙中,冬天穿着皮草,夏天穿着葛;春耕够劳力;秋意收敛,身体足以停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得其乐于天地之间。(《庄子·琴王》)

自然山水的淳朴和本真吸引了“淳朴,世不能与之争美”(姚导)和“淡泊无限,美皆随之”(刻意)的庄子。李泽厚先生说:“庄子的哲学就是美学。”庄子游走于江湖,精神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解放和自由,庄子称之为“逍遥游”。“人要达到游的精神境界,首先要自由超脱,而这种自由超脱必须与道融为一体,也就是与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

只有“依自然”、“因其自然”,才能“入室无厚,还原为行之会”,才能游于道中,领略“得其最美,游之最乐”的境界。

老子提出了“去玄学”、看“象”的思想,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观点,进而提出了“存心”、“忘”的思想来考察自然山水。老子强调虚静之心,庄子则认为除了虚静之外,还要摆脱功利观念,才能与道融为一体。"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灵的理论可以说是由庄子创立的."魏晋时期,郭在考察自然山水时认为,“贵在林泉之心,贵在骄横之目。”是庄子的传承。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审美自觉的时代”。动荡的政治环境使文人在官场失意;魏晋玄学兴盛,找到精神依托的文人纷纷抛弃世俗生活,到自然山川中修心养性。

东晋诗人孙绰在《郁亮北》中说:“大众和雅士所关心的,往往是超越尘俗的。虽然柔软的心要回应世界,它会弯曲它的痕迹,而湛然的方寸对风景是坚实而神秘的。”(《金泉文》卷62)“以玄学面对山水”,就是以超越世俗的空静之心面对山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欣赏山川之美。"

仰望宇宙之大,俯瞰品类之丰富,足以极具娱乐性,相信可乐。(王羲之《兰亭集序》)

值此佳节之际,我在同一位置,云淡风轻,洛阳风光,微风轻翼远航,醉在单涛府。如果我旅行到和唐朝,我会对彭的悲哀感到舒服。(谢安《兰亭集序》)

魏晋时期受玄学影响,提出“以玄学观山川”,即强调以一种空静的审美心态去审视自然山水。只有秉持一种空静的审美心态,才能欣赏自然山水之美,才能进行艺术创作。宗白华先生总结说:“晋人能以空灵之心、形而上之意体悟自然,而能澄明空灵,建立最高的晶莹之美境界。”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人们开始欣赏自然山水本身的美。

顾长康开会回来了。人问山川之美,顾云曰:“千岩竞美,万谷争流,草木覆其上,云若繁,夏薇便荣。”(《世说新语·演讲》)

很高兴来山泽看看鱼,看看鸟。(嵇康《与山居元绝交》)

袁彦博、司马谢安南,派众将到色色乡。告别时,他心酸,叹道:“山河已倒,竟有万里之势。”

山川之美,山川之美,鱼鸟之美,山川之美,吸引着人,使人“很快乐”。自然山川不再被神化,比别人好或者是被教化的对象。

孔子把自然景观和人的德性、德行联系起来;魏晋时期,文人墨客用自然山水来表现人的性格、风韵、神韵。

王伍子和孙分别讲述了他们的土地人物的美。王允:“其地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忠厚而德。”孙云:“其山崎岖,其水澎湃,其人辉煌,不胜枚举。”?(《世说新语·演讲》)

那时的夏侯太初如日月明,厉安国如虞山颓废。(《世说新语·容止》)

很明显,魏晋时期的自然山水不再注重与自然山水进行道德和感情的对比,而是把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对象,人们到自然中去考察自然山水的魅力,然后用来与人对比。

宗白华先生说:“金人对外发现自然,对内发现深情。山水是空灵的,也是感性的。陶渊明、谢灵运这类人的山水诗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他们对自然有了新鲜的发现,就沉浸在世界之中,深深地无私。”

魏晋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使他们能够以自由的心态审视自己的世界。“山川倒映在人心中,虚幻而感性,情与景相融,从而呈现出一个包含新生命的意象世界……”自然山水美学思想的发展与中国传统的隐逸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教和魏晋都主张离开红尘,归隐山林。只有离开尘垢,才能“顺性情”,“谈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