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什么?
美国的全球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完整、从军事战略到全球战略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酝酿、初步形成、正式形成和冷战后时期四个阶段。这一阶段划分的依据是国际战略力量对比消长的结果,也反映了美国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推动下,从局部扩张到海外扩张,从海外扩张到全球扩张的历史进程。本文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和演变,比较研究了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从“冷战型”逐渐向“后冷战型”转变的轨迹。
全球战略是指大国动员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进自身利益,实现根本政治目标的总纲。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全球大国才能形成全球战略。总体而言,美国全球战略可分为酝酿期(1783至1898)、初步形成期(1898至1945)、正式形成期(1945至1990)和冷战后期(冷战结束至今)
一、美国全球战略的起源和初步形成
美国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西方国家中战略研究起步很晚。由于东西两洋接壤,南北都是弱国,美国从独立到19年底,从未遇到过对其安全的严重威胁,也从未有过海外作战的迫切需要。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超然地位”,远离旧欧洲大陆的纷争。美国在发展商业关系的同时,应尽量避免与外国的政治接触和与任何外国的永久联盟,以维护自身的独立、领土完整和选择自由。因此,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年底,美国奉行的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大战略,即“西半球防御”,其根本目标是防止东半球再次入侵西半球,取得在北美的主导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
19世纪之交,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其全球战略也进入初始阶段。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美国开始将目光转向外部世界,决定在更大的国际舞台上扩大影响力。形势的发展推动了美国“有特定目标的干涉主义”的形成,从大陆扩张转变为海外扩张。彼得·特鲁博维茨(Peter Trubowitz)曾指出:“美国在19世纪创建了一个大陆帝国,然后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边界。”美国全球战略最初形成的动机和基础是:
第一,美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为海外扩张政策的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在内战中的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到19的90年代,工业总产值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接近英法德总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为美国再次瓜分世界提供了物质保障。这时,美国的领土向西扩展到太平洋沿岸。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德国、日本和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上崛起,英国开始衰落。根据新的力量平衡重新划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局面。
第二,美国有海外扩张的理论基础。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欧洲正在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准备以武力打破原有的力量对比。在此背景下,美国国内逐渐出现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舆论。1896年,布鲁克斯·亚当斯发表了《文明与衰落的规律》,论证了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国际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要求美国放弃孤立主义,迅速走上国际舞台,打败主要竞争对手,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新秩序。青年海军军官、历史学家马汉研究了世界海洋史,特别是英国的全球扩张史,于1890年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明确提出了著名的“海权论”。马汉还撰写了一系列论文,用海权理论阐释国际新秩序的蓝图。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掌握海权;控制海洋是海权的军事因素,利用海洋是海权的经济因素;美国想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实现其战略目标。亚当斯和马汉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未来的国际新秩序和美国的地位,代表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成为舆论的主旋律,并对许多美国政治家和外交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西奥多·罗斯福,他先是担任海军部长助理,后担任总统。因此,“海权论”适应了美国急于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是美国对外战略转折的重要标志。
第三,美国军事战略初具规模。美西战争是美国独立战争后准备最充分的一场战争,“有准备”被认为是这场战争所采取的军事战略的最大特点。早在65438+90年代中期,美国就着手为西班牙制定作战计划。1896的海军军官威廉·金·布尔在战略报告《与西班牙的战争》中指出,美国对西班牙的战争的目标应该是使古巴独立,夺取菲律宾和波多黎各,主攻方向应该是古巴和菲律宾;战争的关键是夺取制海权,控制大西洋和太平洋;主要的战争样式是海战,海军的行动将决定战争的进程。战争开始后,美国政府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战略设想来指导战争的。美国的目标不是攻击西班牙本土,而是攻击西班牙的几个海外殖民地。行动的方向和区域都在西班牙帝国的势力范围边缘。因此,美西战争中美国的战略被称为“外围战略”,即直接进攻西班牙帝国脆弱外围的战略。
第四,美国开始突破门罗主义的限制,将注意力从美洲转移到其他大陆,走上海外扩张的道路。1823年,美国提出了指导在西半球扩张的“门罗主义”。1898年4月,美国发动美西战争,夺取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和关岛,并将触角伸向太平洋地区。1899年,美国国务卿约翰·海沃德两次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获得与其他西方列强一起侵略中国的权利。以美西战争和“门户开放”政策为标志,美国外交政策进入了海外扩张的地区主义阶段。
二、美国全球战略的正式形成和发展
一战前夕,英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欧亚大陆,并率先区分了陆权和海权的概念。他问:从地理关系的某种一致性来看,世界政治的中心区域不就是欧亚之间的广大区域吗?于是,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麦克斯韦三段论的政治口头禅:“谁统治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大陆的心脏;谁控制了大陆的心脏,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全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整个国际关系和美国战略史上的转折点。近300年来,特别是19世纪以来,欧洲长期处于世界政治的中心,维持着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二战打破了这种格局,英法成为二等强国,西德和意大利战败,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独霸一方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美国不仅登上了世界战略舞台,而且在战争中大大增强了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美国凭借其远超其他任何国家的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并上升为国际关系的权力中心。因此,彻底抛弃孤立主义政策,从国际关系的边缘走向中心,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早在二战期间,罗斯福等人就设计了一套建立战后世界秩序、实现“美国世纪”的方法,通过主导建立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整个战后世界格局的建立奠定了基石。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对立以及1945年4月杜鲁门接任总统,加速了美国推行全球主义、对抗苏联的进程。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赢得二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方集团超越了一个国家的范围,其影响力不断扩大。苏联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将影响力扩展到了欧洲。在这种形势下,美苏之间的斗争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这使得美国“对其传统的国家安全观、战争观与和平观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得不寻求维护国家安全的新途径”。
为了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在欧洲启动“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重新武装西德。在亚洲,美国先后与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签署了双边和多边条约,并在这些条约的基础上,于1954年9月与有关国家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在中东,推动了英国主持下的中央条约组织的建立,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引入了“艾森豪威尔主义”。斯皮克曼认为,美国对苏联(以及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种“遏制战略”的实质是维持美国在欧亚大陆边缘的军事优势,从而压制苏联突破到边缘,进而挑战西方海上力量。
“遏制战略”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战略的质变和飞跃。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1)从战时与苏联结盟到与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作战,过渡到以苏联为主要对手和作战对象,遏制苏联和“扩张* * *资本主义”成为美国战后40多年来一直在实施的战略目标。(2)以美国本土为中心的美国堡垒战略向真正的全球战略转变,突破了长期以来以美国本土安全为中心、较少介入欧洲事务的“孤立主义”战略思潮,转而强调美国利益和美国安全的全球性质,首次制定了较为完整的积极介入世界事务、争夺世界主导权的全球战略。从这一战略开始,战后各个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就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和进攻性。(3)从传统常规战略到核条件下的现代战略体系。虽然美国在提出和实施“遏制战略”的初期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核战略,但随着1945年8月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的实际使用,美国已经开始研究使用核武器的理论,核战略的雏形正在形成。(4)从追随西欧的脚步到走在世界前列。二战前,美国军事战略思想基本上是对英法等西欧国家传统军事理论的模仿。在国家政策中,政治和军事方面总是脱节的,从来没有一种战略理论将政治目标与军事目标结合起来。美国从“遏制战略”出发,一扫过去由于缺乏战略传统而导致的战略思维缺失,迅速掀起“战略热”,开创了美国现代战略研究的新局面,建立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独立战略体系,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战略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遏制战略”不仅是杜鲁门政府的军事战略,也是其国家战略的核心——“杜鲁门主义”,为美国战后的全球战略奠定了基础。这种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结合,说明美国在战后初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多层次的战略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当时美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国际组织来规划和运作统一的军事战略,无论是国家战略还是军事战略都是由总统提出和制定的。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开始区分。“新面貌”政策和“新面貌”政策是美国的国家战略,“大规模报复”是军事战略。但由于这一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制定基本上是由国防部以外的官员提出和制定的,所以从战略决策程序来看,军事战略与国家战略的“分离”尚未完成。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进一步理顺了军事战略与国家战略的关系,不仅将“和平战略”作为国家战略,而且改变了过去由国务院官员提出并制定军事战略的先例。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勒提出了一项名为“灵活反应”的军事战略。美国军事战略的内容越来越充实,层次越来越清晰。在军事战略下,核战略和常规战略是明确区分的。从1969年到1982年的12年间,美国经历了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的更迭,从政党政府转变为民主政府。这一时期,由于美国深受“越战综合症”困扰,苏联抓住机会步步紧逼,美苏日欧中五大权力中心正在形成。美国不得不推行重视伙伴、实力、谈判三原则的“尼克松主义”,在世界警察和孤立主义两种极端政策之间谨慎地走中间路线。与国家战略相一致,美国提出了“现实威慑”的军事战略。“尼克松主义”和“现实威慑战略”的内涵基本一致,核心都是贯彻“当地人打当地人”的政策,尽量避免美军再次卷入越战式的局部战争。1981里根政府上台后,在国家战略中提出“里根主义”,表示美国将抵制任何发生苏联侵略或苏联支持的侵略的地方,并试图将苏联的影响力推回苏联的版图。作为“里根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里根政府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的灵活应对战略”。“里根主义”和“新灵活应对战略”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已经跨越了单纯遏制苏联的范畴,进入了积极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
第三,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及趋势
(一)布什政府时期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形势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85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坚持倡导和推行“新思维”,彻底否定自己,走全盘西化的道路。结果,他未能扭转苏美斗争中的不利局面,反而导致政局动荡,经济形势恶化,民族矛盾尖锐。苏联的“激进改革之风”蔓延到中东欧国家,这些国家开始脱离苏联的轨道,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外交政策。受自身政治、经济和国家危机的影响,苏联被迫大幅削减军费,实行收缩性军事政策,在军备竞赛和地区竞争中显然不是美国的对手。苏联综合国力急剧下降,国际影响力日益下降。
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美国不得不对其战后持续了40多年的全球战略进行全面的、根本性的调整,以寻找一种新的范式来取代针对* * *帝国主义的“遏制战略”。1990年3月,布什向国会提交了他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报告指出,美国不应单纯遏制苏联,而应大胆“超越”战后长期奉行的“遏制战略”。他试图以比所有前任更大的野心和抱负“将苏联作为一个有益的伙伴纳入国际体系”,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手段“开创一个超越遏制的新时代”。
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也使美国感到,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扩大其全球利益,在战略上有必要建立一个在其领导和支配下的世界秩序。1990年9月,海湾危机爆发后不久,布什正式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战略构想。此后,布什一再补充和进一步阐述他的“世界新秩序”思想。“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内容是:(1)强调在美国领导下实现一个“和平与安全、自由与法治”的世界;(2)在国际事务中更加重视“多边”合作而不是“单边”行动,重视盟国和联合国的作用;(3)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新的国际体系,在世界上巩固和推广所谓的“自由”和“民主”;(4)实施地区防御战略,重点防范和应对威胁美国利益的地区冲突。布什的“世界新秩序”思想是冷战结束之初美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纲领。其基本目标是维护冷战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迎接美国面临的新挑战,推动世界“民主”事业,从而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
布什政府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虽然仍然是过渡性的,没有完全抛弃冷战时期的战略理念,但它首先确定了冷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勾勒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的大致轮廓,成为布什政府调整美国全球战略的总方针。
1993 65438+10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提名听证会上指出,冷战后,美国“需要设计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的利益:一是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二是必须保持强大的国防力量,三是必须鼓励正在进行的全球民主革命,并强调支持外国民主和人权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提高美国安全的一种方式。65438+10月18日,克林顿再次强调世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的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再次强调美国的外交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大支柱之上。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了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扩张战略”发展为“参与和扩张战略”。在“扩张”美国的利益、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的同时,也突出了美国对国际事务的介入和参与,反击了退守“美国堡垒”的思想,坚持“只有参与”才能“立威”。(注:白宫,国家安全战略的接触和接触,7月1994。)而“参与扩张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已经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到“后冷战型”的转变。“参与扩张战略”可以概括为:利用冷战后普遍有利于美国的国际形势,加强对国际和地区事务的介入和参与,“扩大自由世界的边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近年来,美国实施“参与和扩张战略”主要采取了以下步骤:
第一,积极构建以美国为主导、西方为主导的大国协调关系。克林顿说:“美国及其盟友从冷战时代继承的安全关系是推进后冷战议程的关键。”“首要任务必须是加强和适应美国的伙伴关系,以应对冷战后的挑战。”但同时强调“美国仍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有时候,美国,也只有美国,能在战争与和平、自由与压迫、希望与恐惧之间发挥决定性作用。”
第二,强调经济优先,突出经济安全。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各国比以前更加重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克林顿政府明确提出将“经济安全”作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为此,美国不仅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对外出口,成立了出口促进办公室,提出了“新兴大市场”战略,奉行积极进取的对外经济政策,还积极推动区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大力支持建立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第三,维护军事安全,确保安全利益。美国1994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提出,在美国外交政策的三大原则中,安全是第一位的,从而改变了克林顿政府执政第一年就把经济问题放在外交政策首位的做法。
第四,注意循序渐进地推进“全球民主化”。克林顿政府上台时,恰逢冷战结束,历史终结,所以正好继承了老民主党人的衣钵,明确将“全球民主化”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这表明美国决心以更大的力量和规模向世界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
在第一任期内,尽管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参与和扩张战略,但其外交政策仍然受到国内外的广泛批评。许多人认为,美国的外交政策缺乏战略意识,左右摇摆,前后矛盾,过于重视短期利益,使美国成为敌人和朋友都不可靠、不可预测的国家。兰德公司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于缺乏一个广泛认同的大战略,许多方面遇到了困难。美国的主动性减弱,经常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面对众多的威胁和挑战,更难分清轻重缓急,形成一致的对策;在许多问题上的政策往往是矛盾的、不确定的或不可持续的。”
(3)克林顿政府的第二任期
在这一阶段,美国开始评估其中近期的国际环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并着眼于21世纪的大国竞争,制定了美国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这充分表现在美国公布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中。例如,1997年5月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与往年的报告相比,没有使用“参与和扩张战略”的名称,而是用《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代替。
第三,首次明确指出俄罗斯和中国可能在2015之后成为美国的全球竞争对手,这说明美国对维持其主导地位的中长期前景感到担忧。
最后,首次指出美国正面临“不对称威胁”的严重直接挑战。所谓“不对称威胁”,是指绝对军事实力与美国极不相称的敌对国家或势力以非常规手段给美国带来的恐怖主义、核生化武器、信息战、环境破坏等各种威胁。
新形势下,美国全球战略的趋势主要包括:
1.提出了“塑造-应对-准备”的新战略理念,强调维护当前利益与迎接未来挑战相结合。1997年5月,美国发表了《面向新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在“参与和扩张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塑造-应对-准备”的新全球战略观。“塑造”就是不被动地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是更主动地改造国际环境,使之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应对”是指根据美国利益受到威胁的性质和程度,迅速有效地应对世界上的各种危机;“准备”就是立即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准备,以确保21世纪成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美国世纪。(注:塞缪尔·r·伯杰,“第二届$ TERM的外交政策议程”,华盛顿特区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1997。)作为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提出了“塑造—反应—准备”的战略构想。它不仅是对“参与扩张战略”的有力补充,也意味着美国全球战略在冷战后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完成了转型,将着眼于21世纪更加灵活、多样和具有进攻性。
2.加强对地区事务的参与,进一步扩大美国的全球战略优势。在欧亚大陆的西端,我们将加紧改造和更新北约,大力推动北约东扩,努力推动建立一个“与美国合作维护和平与繁荣的统一、民主的欧洲”世纪之交,美国在主要地区采取的重大步骤有着深远的战略考虑,即通过实施东西两翼齐头并进的两洋战略来控制欧洲和亚洲;通过加强在欧亚边缘的存在,掌握中东的石油资源,配合其两洋战略,对欧洲和俄罗斯形成战略牵制和制约。“东扩”、“西扩”、“北扩”遥相呼应,是美国强化欧亚大陆主导地位的重要战略步骤。此外,美国不断加强在拉美和非洲的影响力。近年来,美国一改冷战之初忽视这两个地区的倾向,明显加大了在拉美和非洲的外交力度。克林顿在第二任期内多次到访。
3.积极管理大国关系,加强对“潜在对手”的防范和遏制。面对世界多极化的加速发展,美国更加注重大国关系的管理,以保持其主导地位。鉴于欧盟自身实力的增强,积极寻求成为世界独立的一极,美国有意在一些问题上做出一些让步,以维持美欧同盟。美国也注重缓和美日矛盾,加强与日本的安全合作。1998年9月,《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的制定标志着两国军事合作进入新阶段。美国也首次提出俄罗斯和中国可能在2015左右成为美国的全球对手。这说明美国对俄罗斯和中国的判断越来越严厉,对两国的防范和遏制力度明显加大。
4.积极推行新干涉主义和“炮舰政策”。冷战时期,美国把反* *主义作为其安全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对外干预的理由。近年来,美国大力鼓吹“人道主义灾难”、“人权高于主权”、“国家主权有限”等谬论,不断为新干涉主义寻找法律依据。为了推行新干涉主义,美国更加依赖军事力量。国防部长科恩说:“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不仅是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且是以符合我们利益的方式塑造这种环境。”(注:《科恩称美国安全政策重心将从应对冷战结束转向塑造新时代》,新华社华盛顿,1997,65438+10月22日,英文。据美国方面统计,从1990年到1997年,美军对外用兵42次,年均频率是冷战时期的两倍。1998之后,美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三次对外直接动武。
5.更加蔑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普遍权威。冷战结束之初,美国更重视联合国的作用,但近年来却绕过联合国,加紧推行西方价值观的霸气。1998 12美国绕过联合国,与英国联手攻打伊拉克,企图削弱联合国在解决地区危机中的作用。特别是1999年3月,北约对南斯拉夫发动空袭。是美国绕过安理会操纵北约我行我素,把手伸进了另一个常任理事国的传统势力范围。美国甚至声称要重新考虑联合国安理会的作用、运作和决策程序。美国对联合国的务实态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权威,在国际社会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
在美国历史上,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巨大变化,全球战略调整大多是在战后进行的。冷战后由布什政府开始、克林顿政府加速的全球战略调整是在和平环境中进行的。新旧国际战略格局的过渡期将会很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和政策思路也在不断变化。总的来看,这次调整涉及面广,幅度大,影响深远。这是一次全面的、整体的调整,在战后美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布什政府时期,这是一个从冷战到后冷战的巨大转变。国际形势多变,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新旧格局激烈碰撞。虽然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但仍带有过渡色彩,并没有完全抛弃冷战时期的战略理念。克林顿政府时期,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深度调整,国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国的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冷战型”到“后冷战型”的转变,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框架。这个转变基本上是从1993的“扩张战略”和1994的“参与扩张战略”开始,到1997的“塑造-反应-准备”新战略理念结束。美国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已成为克林顿政府留给布什政府的最大外交遗产,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将在这一遗产的基础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