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医院科室介绍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每年实施高、精、尖手术7000余例,解除了大量患者的痛苦,挽救和延长了他们的生命。脑干占位性病变、脊髓肿瘤、脑血管疾病、颅底肿瘤、丘脑胶质瘤等的外科治疗。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儿童颅内肿瘤、颅内肿瘤、脊髓肿瘤、脊柱疾病、垂体瘤的外科治疗在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广泛开展显微外科手术的基础上,率先建立了国际领先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导航手术、内镜辅助手术、立体定向及深部微电极刺激治疗、癫痫外科治疗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脑肿瘤手术死亡率为1.04%;脑干手术死亡率为1.2%;动脉瘤死亡率在65438±0%以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皮肤科拥有一支医术精湛、医德端正的队伍,宽敞舒适的医疗环境,丰富多彩的治疗和检查手段。全科医师8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1人,护士2人,技术人员1人。负责日常门诊、院内外会诊、首都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和口腔科的教学工作,参与临床科研和健康教育。
该科对常见皮肤病如带状疱疹、痤疮、瘙痒、神经性皮炎、银屑病、湿疹、白癜风、灰指甲等有独特的治疗方法。依托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强大优势,对皮肤神经感觉异常引起的皮肤病、带状疱疹神经痛有多种检查治疗措施。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是全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科室之一,是国家重点学科。“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在学科带头人王拥军教授的带领下,借助我院神经外科、神经放射、神经介入的强大优势,重组医疗资源,加强医疗、科研、教学、防控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神经内科中心之一。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拥有床位230张,日门(急)诊800余人次,5个病房,1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负责北京地区大量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治和全国疑难重症的会诊和诊治。
十五期间,神经内科注重人才梯队建设,逐步培养了一批具有海外经历、高学历、兼具临床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和业务骨干,为该学科注入了活力和后劲。在脑血管疾病、神经感染与免疫、周围神经与肌肉疾病、癫痫、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方面,形成了国内一流的团队。神经病学不仅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而且有结构良好的人才梯队。全科医学科研技术人员192人,其中博士36人,硕士12人。教授(或专职专业技术职务)11人,副教授(或专职专业技术职务)29人;学科人才队伍年轻化,以中青年为主。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在关注临床的同时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了明显的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学术特色。
神经内科是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内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2003年新增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家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培训基地、北京市卫生局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单位。常年担任医学系(含七年制)、协和医学院口腔系(八年制)、清华大学医学部本科教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成为我国重要的神经病学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 * *培养了7名博士后、28名博士生、89名硕士生、80多名住院医师和800多名高级博士。举办各类继续教育学习班32期,培训人员约2万人。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医疗岗位上,成为我国神经内科的中坚力量。承担国家和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市级项目30多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达5000多万元。发表论文近500篇,专著20余部(主编或副总编)。
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实验基地。* * * 60余人获得国内外GCP资质认证,承担国际临床试验10余项,国内临床试验30余项。
2001,由北京市科委资助,国内首个国际标准化卒中单元成立。相关刊物《BNC脑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卒中单元》相继出版,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项目已纳入卒中单元计划,并接受了全国各级医院的100多次访问和研究,影响了全国。同年,天坛医院以神经内科为基础,整合神经影像、神经介入、血管超声、急诊科等多学科资源,在国内率先建立脑血管疾病血管内治疗中心。三年多来,支架成形术及其相关研究备受关注,已达到国际同步或领先水平。2004年,在科技部“十五”计划支持下,在北京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平台上建立了多学科、系统化的急性脑血管病抢救绿色通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科研成果。其他特色诊疗中心还有北京癫痫中心、北京脑血管康复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会诊中心、北京神经退行性疾病诊疗中心等。同时12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与免疫、周围神经病与肌病、癫痫、神经精神病学、神经康复、头面部疼痛、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认知障碍、遗传性代谢病、神经重症监护、睡眠障碍等专业组。并以各专业群为基础,大力开展相关的科研基础实验室工作。脑血管病实验室、神经免疫学实验室、临床神经肌肉病理学实验室、神经康复实验室、神经心理学实验室、临床电生理实验室等实验室初具规模,为科室的常态化、科学化发展奠定了框架和机制。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已成为国内领先学科,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1,人员结构
北京天坛医院共有检验人员61人,其中主任医师和教授1人,副主任技师6人,副教授1人,主治医师和技师23人,住院医师和技师30人。
2.经营范围
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本着“为患者服务,为临床服务”的宗旨,为患者和健康体检提供300多项检测服务,主要包括:
1)临床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脑脊液常规、胸腹水常规等。
2)血液:凝血象、DIC筛查、血栓弹力图分析、血小板功能检测等。
3)生化: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心肌酶、血清蛋白电泳等。
4)感染免疫:检测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囊虫病等病原体标志物;
5)内分泌激素:垂体激素、甲状腺激素、性腺激素的检测;
6)特殊蛋白:肿瘤标志物检测、特殊蛋白检测、自身抗体检测、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等。
7)微生物:血、尿、便、分泌物、脑脊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8)特殊检查:淋巴细胞亚群检测、HLA-B27检测、脑脊液蛋白电泳、过敏原筛查等。
9)脱落细胞检测:宫颈脱落细胞液基细胞学(LCT)、羊水分析等。
10)分子诊断:HBV DNA、HCV RNA检测、人乳头瘤病毒-DNA分型、原位杂交(FISH)、细胞色素P450耐药基因检测等。
3、部门特点
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是集临床检查、健康调查、健康咨询、高危人群预警、预防医学、科研开发、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诊断中心。它是一个以“个体化诊断”为目标的不断发展的临床实验室。是全国首批实验室,也是北京市第一个通过ISO 15189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实验室。
自2002年ISO 17025质量体系试运行,2004年变更为ISO 15189质量体系以来,实验室通过质量体系的认可过程,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质量体系,认可实验室项目的检测结果得到了117国际组织和国家的认可。同时,实验室还积极参与糖化血红蛋白、自身抗体的检测和部分生化项目的国际比对,均合格。2006年,实验室成为“中美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北京市艾滋病监测哨点和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禽流感网络实验室,承担艾滋病病毒、禽流感和新型流感病毒的初筛工作。
实验室拥有大型模块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可分析干细胞的五类血细胞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全自动血凝检测系统、流式细胞仪、全主动免疫检测系统和全自动酶标系统。同时,检验科引进了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检测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仪、凝胶成像系统、基因芯片仪、悬浮微阵列检测仪、实时荧光定量在线核酸扩增仪、蛋白质芯片检测仪、芯片点样仪、细胞培养系统等。,并与LIS系统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临床检测平台、临床蛋白质评价平台、分子诊断平台和细胞分析平台,为个体化诊断和个体化医疗提供了完整的设施和检测项目。因此,实验室在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多项目检测服务的同时,还构建了转化医学体系:代谢组学平台、基因检测平台、细胞培养与检测平台、原位杂交平台、芯片研究平台和样本库平台,为临床研究提供了舞台。此外,还承担了包括国家973、863项目在内的多项院内外科研项目,具备应对严重生物灾害的应急能力。在非典、禽流感、甲型流感等疫情肆虐时,我科责无旁贷地承担了一线检测任务,受到市卫生局、市委、国务院的奖励和鼓励。非典期间,温总理为我们的报道题词,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
北京天坛医院是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医院。实验诊断中心设有“实验诊断学”和“临床免疫学”教研室,承担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和七年制学生的实验诊断学和临床免疫学教学任务。同时,实验室作为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系办公室,每年承担多项国家级、北京级、校级继续教育项目,包括学术论坛、网络讲座等。实验室承担的继续教育项目参与人数近万人。
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是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系的办公室,是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博士生、硕士生培养中心。至今已培养博士10余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数百篇,其中SCI收录多篇;主编《临床蛋白质电泳》、《实验诊断学》、《临床免疫学》等十余部著作。
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天坛医院实验室在医、教、研、防等方面不断取得成绩,在同行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打开了知名度,树立了品牌,成为国内知名的临床医学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是国内知名的以神经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医院。麻醉科成立于1982,先后由王恩镇教授和王保国教授任主任。目前,韩如泉教授任主任,李淑勤教授任副主任。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麻醉科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科室特色,以神经外科麻醉为主,临床、科研、教学相辅相成,在国内外神经外科麻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负责手术室麻醉、门诊手术麻醉、放射介入手术麻醉、重症监护和疼痛诊疗。目前拥有功能齐全的手术室34间,其中中心手术室24间,介入治疗室3间,门诊手术室2间,胃肠镜室1间,院外神经外科手术室4间。此外,还有麻醉后恢复室(PACU)和麻醉疼痛诊所。2008年手术量达到14755例,其中神经外科麻醉7700例,神经介入麻醉1500例,疼痛诊疗3500例。
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根据本专业特点,在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治疗、神经电生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成果。在国内麻醉学领域率先将术中唤醒技术应用于脑功能区肿瘤切除,已完成近300例。同时,成功实施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麻醉管理近7000例,神经介入麻醉近万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麻醉科还开展了术后镇痛、无痛人工流产、无痛胃肠镜、射频治疗慢性疼痛等项目,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部分项目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麻醉科现有工作人员62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10人,主治医师22人,高级住院医师21人,麻醉助理6人。综合科有12名博士,23名硕士。整个科室年轻化、高学历,是一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医疗团队。
科学研究是部门不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命脉。该系自成立以来,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330余篇,发表著作多部。麻醉学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包括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工程)、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北京科技新星项目、1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北京市委组织部杰出人才项目等。在过去的2008年,我参加了5次国际学术会议(ASA选择了6篇文章),29次全国性会议,交流了265,438+0篇论文。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7篇,SCI论文3篇,还组织编写专著1部,著作4部。
麻醉科非常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于1991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神经外科麻醉会议。自2001以来,国家继续教育项目——神经外科麻醉与脑保护班(研讨班)已举办六期,旨在向国内麻醉医师介绍国际国内神经外科麻醉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新概念、新技术,提高各地区神经外科麻醉技术水平,促进我国神经外科麻醉的发展。2008年,首届亚洲神经外科麻醉与危重病监护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500多名麻醉医生参加,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麻醉科3名教授应邀出席并授课。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使我们在神经外科麻醉领域逐渐树立了鲜明的天坛品牌。
2002年,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成为北京市首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以临床麻醉、重症监护治疗和疼痛研究为基本培训架构,借助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临床资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专科医师培训体系。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建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点,4名研究生导师,培养了2名博士后,13名博士生,43名研究生,为该学科高、精、尖的发展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
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全体员工将坚持“强化特色,均衡发展;“临床设科,科研兴科”的基本原则是临床、科研、教学齐头并进,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全力推动我国神经外科麻醉的发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影像中心自1980王忠诚院士创建以来,特别是在戴建平院长的带领下,逐步建成了一个设备先进、医疗特色和学术成果的现代化科室。1998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内最大的专业从事神经影像学研究和诊疗的中心。
先进的诊疗设备:神经影像中心拥有4台磁共振成像系统、3台CT机、3台DSA设备、1 ECT机、1多普勒彩超仪;影像设备及相关配套后处理软件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基本与国外保持同步。此外,神经影像中心还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数字化PACS系统,显著提高了影像保存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技术力量雄厚:现有教授、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神经影像中心有博士4人,硕士5人。大多数学生都有专业知识。学术带头人院长和高教授,在神经影像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被誉为“神眼”,其诊断结果在临床上被称为“术前病理诊断”。
医疗特色明显:神经影像中心率先引进国内先进的管理体系,在行政管理上采取“十字交叉”模式,技术和护士按设备分组进行垂直管理;医生采用横向分组,定期轮换的制度。这种管理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科建设,逐步创建了我们自己的医学特色。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领先地位为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神经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也有力地支持了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戴建平院长领导的针灸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项目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性诊断和早期诊断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①高教授开发的脑CT灌注软件目前正在全国推广应用,其图像质量和参数标准明显优于国外CT扫描仪的软件处理系统和国内相关医学软件公司开发的产品;②高教授将脑梗死的诊断提前到脑梗死前期,其研究成果早于国外同类研究。通过CT灌注扫描,早期发现了大量的脑梗死前期患者,使这些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减轻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得到了天坛医院神经科医生和神经科医生的一致认可。③CT灌注扫描已被列为常规扫描,成为神经介入治疗前诊断和治疗后疗效评价的主要依据;④高教授重视脑梗塞的预防诊断。该部门正在开发和研究脑血流速度和血流状态的测量以及脑血管弹性的成像。幻影的成像已经完成,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预计这项研究将使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提前几年。
在脑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确立了在北京市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①具有诊断和完成神经系统影像学的先进影像设备和手段以及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②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同类医院。只要患者配合,就能确诊。③越来越多的患者从全国各地前来就诊;④与GE、Simens合作开发最先进的诊疗方法和技术,通过磁共振成像为脑肿瘤患者进行术前功能区定位和手术入路选择。
分子影像学研究也处于国内一流水平:①能顺利完成磁性造影剂和神经干细胞的标记和细胞成像;②用临床磁共振仪观察神经干细胞在动物脑组织中的迁移和分布。
科教成果众多:本学科第一负责人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八五国家重点项目1、九五国家重点项目1、十五国家重点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面上项目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6项。注册国家级成果1项,中华医药科技三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1项,北京市卫生局一等奖5项,北京市卫生局二等奖65438项。本学科发表论文302篇,其中中文系列期刊165篇,英文中文医学期刊5篇,外文期刊5篇(包括AJNR、Rad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 Radiology),其他127篇。本科博士和研究生多次参加国外学术会议,科室每年都派青年博士出国交流学习。主编出版9本,参编18本。我科还承办过多次大型学术会议,包括1国际放射学会议、亚太国际介入放射学会议、13国际神经放射学会议等。全国性学术会议有中华医学会第八届、10、12全国放射学大会,第65438届+0、2、3全国中青年放射学(英文)学术大会,第65438届+0、2、3全国中华放射学会神经放射学大会,第65438届+0、2全国中华放射学会。同时,多次举办国家级学习班,为全国各地培训了500多名高级医生。
展望21世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影像中心全体医学技术人员将齐心协力,在戴建平院长的带领下,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使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努力实现以下三个转型建设目标,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声誉的优秀学科。
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基于解剖学的形态学研究向基于病理生理学的功能学研究转变;从以解剖学、临床医学、物理学、电子学为主的知识结构到以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计算机应用为主的知识结构;从以医生和技师为主体的人员结构到以医生和生物医学工程师为主体的人员结构。
学科建设目标:将神经影像中心建设成为功能/分子影像学、医学影像后处理/CAD、神经介入放射学、循证医学影像学等具有稳定学术研究方向,以研究脑血管疾病、脑肿瘤、中枢神经系统介入放射学为重点和特色的学科;将其建设成为上述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培养高级实用人才的基地。
神经影像中心的学科是:
“天生地,其利不善;受益之道,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