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余《文化之旅》的艺术特色、语言特色和思想价值。
《文化之旅》中的比较艺术赏析余先生作为一位文化学者和散文作家,他将学者的博学与作家的高明融为一体,以独到的见解使自己的情感徜徉在“人文山水”之中,使他的哲学感悟充满了睿智的光芒。因此,他的“文化之旅”也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翻开书,就是浓郁芬芳的文化气息。作家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批判的眼光感知世界,认识人类自身,从而使作品显示出非凡的魅力。对比艺术的应用不能不起到推波助澜、烘托渲染的强大作用。首先,对比的运用显示了作家机智的文化洞察力。散文是抒情艺术,这不能不与作者的主体意识有关。它不仅表达了客观世界,而且关注了作者的自我情感和主观精神世界。每一部散文作品都是作者人格的张扬,是学识、精神、情操最真实、最具体的展示。在《文化之旅》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作家遍布祖国大地的足迹,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余先生的主体精神的揭示,以及他对祖国超人的文化感悟,常常给人以启发和震撼,使读者不得不佩服作家的独到见解。以都江堰第一部分为例。在这一部分,作者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美丽的对比。在比较之前,余是别出心裁的。他没有贬低长城,而是把它捧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个悲惨的国家用人力在荒山和沙漠之间筑起了一道万里屏障."长城已经不能用地理来定义了。它不仅属于中国,也是世界文明的象征。都说长城“为我们生活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古老的长城也是历史的见证。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和苦难,成就和辉煌,都历历在目。没有长城,哪里能找到这么公正正直的证人?先赞后比是比较困难的,但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作家的机敏才华、独特感悟和过人功力。看他不慌不忙地给出一个“但是”,就引出了下面这个非同一般的对比。首先,时间上比较一下。“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几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工程”,这与下面的文章“经过记录检查,长城仍然是它的继承者”相呼应。生动地证实了都江堰在长城前面。其次,从规模对比来看。“长城雄伟”,都江堰“造福千年”,“长城占广阔空间”,都江堰“占久远”。两者不相上下。第三,从社会功能上对比。长城“荒废已久”,都江堰“仍在为无数人输送干净的水”,让“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并“冷静地”为我们这个“遭遇重大灾难”的民族提供庇护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诸葛亮、刘备有大才”,“李白、杜甫、陆游在四川有辉煌的事业”,“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有相对稳定的大后方”。都江堰其实是在“永久灌溉中华民族”。立下汗马功劳、流芳百世的都江堰,是否比得上长城?最后,比较意义和价值。都江堰是一个“精细渗透、逐步延伸”的文明,“智慧生活”。它“卑微在一角”,“从不炫耀,不求回报”,有着乡村母亲的胸怀。半是炫耀半是胆怯的长城,摆出一副“僵硬的雕塑”等待人们去修复。都江堰,一个只知道奉献,不知道索取的活生生的流动的精神,长城,能比吗?长城和都江堰是中国两个著名的项目,原本就没有人气和光环。然而,作家卓越的文化感知力和反复的比较,使都江堰展现了其古老而年轻的英雄和浪漫的本性。其实《文化之旅》里每一篇精致的随笔都有这样的情怀,比如洞庭湖的贬官文化,莫高窟里神圣而神秘的细节,贵州傩中引人入胜的傩祭和傩戏,等等。即使是常见的夜雨,在作家的笔下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寓意和无穷的魅力。(见《文化之旅诗意夜雨》)两种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了作家鲜明的情感体验。读者在阅读散文时,不仅可以看到作家的文化感悟,还可以通过作品看到作家的情感体验。这种对比在书中并不少见。把藏书家范钦和他的侄子范大彻与书法家冯芳相比较,可以看出对范钦由衷的钦佩和惊叹。《西湖梦》围绕生命主题有一个美的对比:“苏东坡把美化为诗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在梅花和白鹤上,苏小小一直把美贴在自己的生命上”,作家对三位古人的由衷赞美在这里流淌。在《中国情结》中,能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炎黄子孙的描写,都充满了作家满满的真挚的爱和敬意。《道观楼》通过对比呈现给读者更多的情感体验,应该是对国耻历史的叹息,对祖国灿烂文化被毁的深切悲哀。我们还是回头看看5月26日凌晨,1900。当负责莫高窟的道士王早起清理积沙时,突然发现一个装满财宝的洞。当时中国的官员是如何对待这些稀世珍宝的?”道士王拿起几个卷轴,顺便送给了县令,这东西妙不可言。县长稍微称了一下重量。甘肃学台、金石学学者叶建议范台将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运费不低,官僚犹豫不决。”当“茶香”在中国官员的客厅里,“来自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学家、冒险家,不远万里,在风中露宿,来到敦煌。他们愿意卖掉所有的财产来支付走私一两件文物回来的费用。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被埋在沙漠里的危险,甚至做好挨打、被打死的准备,来到这个新开的山洞。”精明的外国人急切地寻找这些珍贵的财富,而中国官员完全忽视它们,未能形成一个最基本的保护网。所以,“一个盒子,另一个盒子。一辆大车,另一辆大车,都打包好绑好了。嘿,一队车队要出发了。”"...去伦敦,去巴黎,去彼得堡,去东京。”更可恨的是那该死的“王道长频频点头,深深鞠躬,送了一程。”强烈的对比产生了震撼的艺术力量。不仅仅是读者,稍微有点良心的中国人都会愤怒。余先生写到这里,当然是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他痛心疾首,义愤填膺:“中国一个大国,比不过几卷经书。”但事实已经发生了,编剧无可奈何,只能哀叹:“我讨厌。”“我讨厌它”,三个字孤零零地立着,穿透了纸的背面。作家讨厌什么?我恨王道士为了几个银元送人财宝,恨中国官员目光短浅,恨外国冒险家廉价掠夺中国财宝,恨他们没有早几百年出生...虽然编剧讨厌的内容,并不直接写出来,但是编剧鲜明的个人爱恨情仇,读者是可以看得透彻的。这就是对比艺术的效果,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到处都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的文化是太平洋,那么余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只能勉强算是他的小跟随者。一路走来,于带领我走遍全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陈景润不同,他的探索之旅是飞翔的,从山脚到山顶,从江南到更远的地方。在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托斯卡纳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了;经过仔细探索,我意识到它有很大的神秘,但也是一种耻辱。道塔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佛门场所,但当道士王挖了一个长生洞后,它就不普通了。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爱的“公主”。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中国古文物在谄媚的官场中被利用,其清白逐渐被抹黑。更糟糕的是,外国友人不礼貌,王道士傻笑,中国古代文物一车一车安全运出境,王道士问候外国友人。唉!心碎!经历了这样一段尴尬的旅程,我想得更多,收获也更多。我们再坐船去三峡,离开道观塔去找李白和刘备。也许正是为了这两条干流,三峡等在日夜奋战。现在,随着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成,中国人民逐渐满足了自己的能源需求,这一切都归功于三峡。无论如何,三峡蕴含着无穷的能量和智慧。旅行不是太辛苦,只是思想上有点起伏。对文化的追求和探索是无止境的,因为生活也是一个无止境的边界。就像智者说的“你有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你的头脑有多聪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多少有意义的想法。好点子多了,人就有钱了。无论是春秋,还是悲喜,最后都要闭上眼睛,回归历史的冷漠和理性的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