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服饰研究论文

民俗作为旅游人文景观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特征。

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在于人性美的揭示和显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十年来,我们是如何发展民俗的?

在风情游和加强美育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总结和发扬。这篇文章的重点是

就这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1)

中国旅游的审美对象一般按顺序排列为:山水、名胜古迹、民俗风情……

...民俗排在风景和名胜之后,这是不无道理的。这是

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地质地貌多样,名山大川遍布全国,山水之美一直享有盛誉。

当然是排名第一。同时,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辉煌的历史。

文化遗产;帝王将相,名哲圣贤,道士高僧,文人墨客,在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人。

有许多名胜古迹。所以我在中国旅游一直坚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密不可分”。

的观点。现在要单挑出“第三地”,改变传统模式,开辟新的旅游领域。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旅游美学的角度来看,民俗与山水、名胜等一般是一致的。

都是“心有灵犀”的感官开放与接纳,高级的精神享受,都是动静结合的休闲娱乐。

快乐的活动。但民俗,相对于景点、古迹,在旅游审美上。

自身特点:

第一,陌生和新奇。

我国有55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平等、和谐、繁荣的大家庭。论旅游资源

在分布上,五岳、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都在汉族的居住地,属于少数民族。

民俗旅游比山水旅游的开发利用更有优势。关于国内旅游客源的构成

你看,因为汉族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他们去汉族文化覆盖的旅游景点,而且

与少数民族的民俗旅游区相比,由于新奇和神秘所带来的陌生感而大相径庭。

去外国的感觉比在外国好。本来,旅游就是一种生存和生活时空的运动或置换。经过

新鲜感和神秘感带来的陌生感是相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而言的。蔡元培曾透露

人都有一种“长见识的心理”。“生活在繁华城市的人,到了农村会觉得特别安静。

"(《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72页)美是在发现中发展起来的,然后在比较中变化。

活得更坚强,更新鲜。要知道人类是不会回到旧石器时代的,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下定居。

来满足。游客的陌生感和新鲜感,既能拓展“新知”,又能唤起乐趣。就像沈一样

明编著的《游记》一书指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各民族都有独特而吸引人的习俗。

为了习俗而在居民区旅行,了解那里的历史变迁、生活状况和习俗,收集那里的民俗。

文学珍品,直接感受特定的民族文化氛围,对于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会更有形象。

知识。总之,旅游充满了知识,只要你注意学习,你一定会受益匪浅。(广西民族出版社)

她1990版,第29页)

第二,参与是亲切的。

山川是自然之物,古迹虽然可以“见物思人”,但毕竟是伴随着历史的回声,没有游客

直接参与,面对面交流。但是,民风不同。它们是多功能的。

群众活动可以把游客放进去,学者、农民、商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忘乎所以。像火一样

“巴节”的习俗在中国西南十几个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在节日那天,人们穿上盛装。

民族服饰,杀动物庆祝,举行各种娱乐,晚上举着火把,排成火龙,在山野里。

在野外漫游,并互相“扔火”,交换好运。这种“泼火”类似于云南傣族的“泼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氛围,让所有人都参与其中。这样,“旅行体验才会新鲜。”

并将旧习惯的可靠性与环境变化产生的兴奋联系起来”(

罗伯特?麦金托金和沙希·肯特?《旅游博格事》,第81页),促进整个

健康的身心,得到美的享受。

第三,节日表彰。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通过个体审美主体来进行的,其目的是发现美、体验美,

认同美。这种发现之美、体验之美、认同之美,存在于山水、古迹、民俗之中。

在旅游活动中,也是如此。香港华莎的《母女漫游与中国》一书中的风景,名

他在胜迹、民俗中作出了一系列发现美、体验美、认识美的忠实记录。

充分体现了《龙的传人》寻根求美之心。比如敦煌的鸣沙山,就从“简单一致”变成了

从形式美的角度来看,傍晚这座金山的色彩、线条和整个画面都是生动的,

晶莹透亮,没有深度,没有杂质,没有穿透力,给人一种美的惊喜和爱的震撼。所以,

她说:“如果说草原象征着青春的欢乐,沙漠象征着老年的辛酸,那么鸣沙山就像。

盛年胜利的喜悦。”(第98—99页)然而,民俗和风景,

名胜古迹的审美认同还是有差异的。主要在审美方面,山水(比如,

桂林、西湖)趋于美丽,历史遗迹(如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趋于崇高,而

民俗大多与节日活动有关,但往往是喜剧性的。普天同庆,其乐无穷。

和谐,使审美认同与其他旅游审美对象相比,来得容易,来得自由,没有任何思想。

这种审美认同,从央视一年一度的春晚就可以看出来,越来越火。

其感染力和凝聚力被称为“新民俗”。(厦门晚报1995 2月16)

期刊《新华社发表春节晚会笔谈,认为电视观众欣赏心理已经成熟》)

(2)

民俗美属于一种社会美。但它不同于社会美的社会事物之美。

社会事物(如劳动产品和工具)一般采取物化形式,所以很难直接看到创造的过程。

而民俗,大多是一种社会群体活动,有创作者自身的全过程参与,可以

直接沟通、交流、对话。因此,正如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社会的东西

当然,美好的程度没有民俗那么美好。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

第一,民俗与人的形体美。

在民间习俗中,许多古老的遗迹被保留了下来。当时,生产力极低,

古代人面对生存和生活的艰难困苦。为了社会生产和自我生产,我们必须拥有健康

强壮的身体和灵魂。这在一些民间艺术表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泉州的捶胸舞。

“表演者赤膊上阵,头戴草帽,上肢随节拍有节奏地拍打胸部、腋窝和大腿。

有时候会上蹿下跳,脑袋幽默地摆动。舞曲伴随着流行的南方歌曲“3200”

金”或其他汽车鼓乐。基本动作有击掌呼应、八拍雄姿、玉驴跳跃、金鸡独立、善良。

随便抓卡,青蛙出洞,小阉鸡线,大阉鸡线等等。”(厦门市思明区文学艺术协会“福建

台湾民俗,庐江出版社,1989,第219页)试想一下,如果表演者都是。

鲁迅的“驼背五少”有的可以裸着干瘪,有那么难吗?

舞蹈动作呢?同样,民俗中的一些节日蕴含着旅游的审美意义,也与参与者有关。

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有一定的关系。我在“爬山、散步、徒步旅行(旅行)”

根据美学意义)”,指出:

中国古代旅游的大众化趋势与西方并不完全相同。西方现代旅游业依赖于

运输中火车的出现及编组管理手段。中国宋元明以后,旅游大众化的趋势,

主要利用民俗节日。爬山和重阳节、远足和清明节早已成为民间习俗。徒步旅行,

一般也安排在公休日。(中国旅游报1992年3月24日)

至于一些民间体育,已经成为健康、力量、美丽的象征,规模庞大,深入人心。

心。“比如端午节,这几年发展成了跨县跨省的大型体育比赛,而且是跨国公司赢。

主办单位。1988广东番禺县举行的莲花杯、希尔顿杯龙舟赛,吸引了两位观众。

十万人的人群。近年来,每年重阳节约有30万人攀登白云山。”(叶

春生的民间美,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3-4页)。

第二,民俗和人们的装饰美。

服装是人类装饰的主要方面。服装不仅是人的“第二皮肤”,也是文化的象征。

还包括区分少数民族的外部特征。在中国55个民族中,除了西北少数民族。

除了白人,大部分都是黄种人。我看了一本人类学的书,说中国是黄色的,北方是

蒙古种,南方马来种。也就是说,一个标准的北方人和一个标准的南方人在

体质还是有差别的。而且我们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分散在全国各地,不可能用北方。

方人,还是南方人这个标准来衡量。服饰往往成为少数民族的外在标志。换句话说,

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衣服,就是什么样的民族。这是民俗旅游的审美对象

,也很突出。

维吾尔花帽、傣族服饰、满族旗袍、瑶族花裤、藏族哈达、

蒙古马靴等。,都装点了旅游景观,营造了特定的审美氛围,并保持了它。

迷人的魅力。有些人受了一定的教育或者长期在其他城镇生活,不愿意佩戴自己的国籍。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不想也不能在这里讨论。但有一件事,既然做了。

旅游部门组织的民俗游,接待区各少数民族都要按照民俗要求着装。

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一定的风情,这是肯定的。

第三,民俗与人的仪态之美。

在民俗之美中,有两部分,即社会习俗之美和婚姻习俗之美,涉及到人们的礼仪。

外形美观。我们国家被称为礼仪之邦。无论是在行为举止上,还是在待人接物上,都有

优良传统和现行规范。他们有的沉淀在民俗中,时而清醒,时而疯狂。

范,衬托出人本身和人与人之间的美。例如,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花篮瑶族牢房

一个非常礼貌的人,他们有一个欢迎仪式,这是所谓的“离开渗透和等待国际象棋”在瑶语,字面翻译为“遥远”

朋友”,直译为“礼歌”。再比如,我国很多民族都有“打同年”的习俗。幼苗

它被称为“嘎江”,直译为“老树的根”,意思是“结交最亲密、最忠实、最可靠的朋友”。

朋友”,俗称“结拜兄弟”、“结拜朋友”。不仅在同一个族群,在不同的族群也是如此。

成了团结的纽带,友谊的桥梁,留下了很多人生的故事。

第四,民俗与人的精神美。

民俗的形成和流传与其所包含的民族深层心理有很大关系。

人格精神。清明和祭奠介子推,端午节和祭奠爱国诗人屈原都是老少皆知的。

至于“在我们源远流长的民间礼仪中,婚俗是最复杂最有趣的。”成千

多年来,这些习俗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变化,从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

人的心理、德性、性格都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强烈的地方和民族色彩。

很多场景本身就是一幅精美的民俗风情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民俗学》

美”,第141页)

以上只是对民俗和人情美四个不同层面的简单探讨和研究。

无非是说民俗在旅游中的真正用途在于人的美。人美是一种民俗。

情感美的核心。作为民俗旅游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我们应该明白这一点。否则,这

一个活动,要么是形式上的擂台,要么是俗不可耐的好奇痴迷。

(3)

大力开展民俗旅游,充分发挥旅游美学中的人文资源。基于以上理解,

结合开发利用的实践,总的来说要注意处理好三组关系。

第一,拳头产品和联合电影开发。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应该对自己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塑造。

排队,由学者专家论证什么是这个民族的拳头产品,什么是这个地区的民俗。

努力做到“你无我有,我有你。”前段时间厦门文化界的人聚在一起,讨论到南方。

声音问题。泉州有南音,厦门也有南音。两地的南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所不同。

随着,开始形成一个流派。有人主张有。有些人主张没有区别。这说明它是客观存在的。厦门

南音要鼓励自己的流派更加成熟,拿出一整套节目,形成拳头制作。

产品。

但是旅游是有日程的,不能太单调。形成拳头产品后,再进行相应的操作。

联合电影开发,点对点组合,可以留住游客。这里的民风有自己的宽度和深度。

也可以积极配合,穿插山水、名胜等。,它不能单独完成。

第二,保持传统,发展新项目。

日本进入现代化后,非常重视民俗的发展,将传统注入新时代。

意义。在东南亚,民俗是他们旅游的强项。近年来,山东曲阜的祭祀洞,

潍坊国际风筝节,广东春节花市,广西三江口歌会和福建妈祖文化节,公祭。

客家母亲河(汀江)和土楼文化节为中国旅游业增添了光彩。我们应该看看。

对,民俗有两重性。一方面有可变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有不良习惯和惯性。

该报报道:“中国今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城市已达40多个,主要是北京和南京。

沈阳、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厦门晚报》1995二月13),是皮革。

革除陋习的一个例子。在组织、策划和实施民俗风情游时,要坚持这种先入为主的美国标准。

具有审美理想的准和谐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三,旅游搭台,经贸唱戏。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994。

2000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达73.2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950亿元。

两项加起来相当于6543.8+060亿元,说明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新兴产业。…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中国已跃居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的第八位。”(“公馆

门日报1995 2月10)这说明旅游业本身不仅给社会带来了经济效益,

还带来了社会效益。民俗是一种旅游审美资源,它与风景、名胜、古迹相和谐。

与之相比,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参与性,几乎是民族,是它所依附的那个民族。

该地区的人们必须参与进来,应该更加重视这一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利用。

民族和地区带来经济利益。而“旅游经贸唱戏”是比较好的一组。

编织形式。在上面引用的新华社电报中,还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中国旅游资源丰富。

改革发展以来,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旅游资源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

现实生产力。”(厦门日报1994二月10)这段话的第二句,

“各级政府重视”,旅游业也反过来为经贸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因为

旅游,经贸唱戏,实践证明是一种比较好的活动方式,所以民俗要旅游。

尽量融入其中,又要得到风吹雨打,构成良性循环。当然,任何问题都不可能是绝对的。

改变。我们强调旅游与经贸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否认民俗的存在。

独立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