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教徒、作家,在许多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季羡林,字姬,又字齐灵。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教徒和作家。精通12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 8月6日出生于山东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研究院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语和巴利语专家和作家。印度中国文学史研究成果颇多。

爷爷纪老太,父亲纪思莲,母亲赵,农民。季思成叔叔。当我年轻的时候,我跟马·龚景一起学习阅读。

6岁去了济南,投奔叔叔纪思成。去私立学校读书。7岁后就读于山东第一师范附属新余小学。10岁,开始学英语。12岁,考入正一中,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属高中。高中开始学德语,对外国文学产生了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级中学。中文老师是董,也是一名翻译。“我之所以舞文弄墨五六十年,直到现在还放不下笔,都是拜董老师所赐,这一点我永远不会忘记。”

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方文学系,德语专业。师从吴宓、叶公超学习东西方诗歌、英语、梵语的比较,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学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词等课程。和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治交朋友,他们被称为“四剑客”。学生中有胡乔木。我喜欢“纯诗”,比如维勒兰、马拉梅。李义山和姜白石的六朝骈文。他翻译了德莱塞和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我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家乡清平县颁发的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的研究生交流协议,清华在德国招收研究生,为期三年。季羡林考上了,马上去了德国。与乔一起旅行的在柏林和美国。10年6月,我到了哥廷根,认识了、田等。进入哥廷根大学,“我梦见我在哥廷根,……我能读到一些书和一些文字,这些书和文字在古代曾经辉煌过,而且这种辉煌永远不会熄灭。”“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抓住这个梦。”德国留学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了梵文。他认为“印度文化受印度文化影响很大,我就好好研究一下中国和中国的文化关系,说不定能有所发现”。所以,“看不懂梵文。”“我一生要走的路终于找到了。我已经沿着这条路走了半个多世纪,直到现在,我还会走下去。”在德国十一年“命运让我坚定了信念。”季羡林主修印度学,在哥廷根大学梵语学院学习梵语和巴利语。选择英语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作为附属系,并增加南斯拉夫语。季羡林师从梵语讲座主持人、著名梵语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众。一学期40多节课,季羡林学习很努力。佛经《大事记》有三厚卷,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专心读书写作。“打开电灯继续,永远穷下去”。

从1940、65438+2月到19465438+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英语考试中,拿到了四个“优”,获得了博士学位。因为战争,没有办法回国,只好留在哥大。5438年6月至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任教,同时继续研究佛教的混梵文,在《哥廷根科学院学报》上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学术生涯的黄金时代,从此再无踪影。”博士后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的前夜,德国物质匮乏,而身为外国人的季羡林,也不可避免地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人民一样饱受战争灾难的折磨。作为一名海外游子,我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是感受到“天涯何处无芳草,唯有无尽相思”,对祖国和家人的思念更是日夜萦绕。"我低头看着灰色的天空,热泪盈眶,脑海中浮现出母亲的面容。"

1941年获得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来,他师从语言学家e. Sikh研究东北。

1945 10个月,二战结束后不久,我就裹得严严实实,回到瑞士,“就像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来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1980年,季羡林率领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再次造访这座城市,随后拜会了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密滕,恍如隔世。后来,他做了一篇感人至深的名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他到了上海,去了南京,与重逢,并通过李的介绍认识了散文家梁实秋和诗人。在南京,他拜访了清华时期的导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到北京大学任教,然后他拜访了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秋天,回到北平,拜会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唐用彤。

从1946到1983,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并在北大建立该系。同事包括语言学家马健和印度科学家金克穆。解放后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安娜·塞格斯的短篇小说(1955)和梵文文学作品(1956)已用德文出版,印度古代寓言集《沙贡达罗》(1956),五卷本(1959),释迦牟尼(1959)。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丛书》1957、《印度简史》1957、《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等。1956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1959、1964年当选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政协委员。他作为中国的文化使者访问了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遭到“四人帮”及其北京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回来了,他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83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65438-0956,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科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委,《中国大百科全书》主编委员会委员,语文卷编委会主任。他的学术成就在中世纪印欧语研究中最为突出。主要著作有:《大事记+0941年》中限定动词的修饰,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事记》中使用的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古印度语后缀-am向-o和-u的转换,发现并证明了后缀-am向-o和-u的转换是印度西北部肯德拉语的特点之一。49666.666666666661原始佛教的语言1985论证了原始佛经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研究了混合梵语佛教的历史渊源和特点,以及佛利王子《羯磨经》的吐火罗语版本的不同版本. 99999999986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翻译的著作主要有:沙贡达罗1956,五卷本1959,优力作为作家,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朗润文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牛棚杂记等。

1978 ~ 1984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作品已编入《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88,中国文化学院董事长。他曾以学者身份访问过德国、日本和泰国。

季先生在北京大学任教多年,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学教学、印度学、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研究翻译了德、英等国的梵文著作和许多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里也坚持每天读书写字。

季羡林先生不仅因为他的知识,而且因为他的品格而受人钦佩。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丧失良知。他的书不仅是这位老先生个人生活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写照。季羡林的《病榻杂记》近日出版。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颇有见地的文字,首次阐明了他对近年来外界“加”在他头上的“国学大师”、“学术带头人”、“国宝”三个桂冠的看法。他说:“我从三项桂冠中解脱出来了。身上的泡沫被冲掉了,露出了我的真面目,大家都很开心。”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历任学术职务: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1978、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中国古代民族志学会名誉会长1980、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中国历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1985、中国亚非学会会长1990等。1998年4月,《牛棚杂记》于1988年3、4月出版,1992年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写成的书。”这是一代大师留给后人最好的礼物。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梵天、佛教、土火罗文同时研究,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论在齐飞研究。

他是“2006感动中国”的获奖者之一

季羡林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作家研究东方文化的专家。他因涉猎古今,被誉为“学界泰斗”。

1956 * *加入中国。

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文系。

1934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级中学任教。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语、巴利语、土霍洛语等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65438-0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季羡林学术研究的范围:

1。古印度语,尤其是佛教梵语。

2。土货罗文

3。古代印度文学

4。印度佛教史

5。中国佛教史

6。中亚佛教史

7。唐史

8。中印文化交流史

9。中外文化交流史

10。中西文化差异与* * *

11。美学与中国古代文论

12。德国和西方文学

13。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

14。散文和散文创作

这种分类只是一般情况。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广林教授和柯灵先生总结了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季羡林的学术成果大致包括以下65,438+00个方面:65,438+0古印度语研究——博士论文《大事件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印度语后缀-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无限过去时》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不多的真正能用佛经原文进行研究的佛教教学学者。他将印度中古语言变化规律的研究与佛教史的研究相结合,找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和传播,从而确定重要佛教派别的产生和传播;3.《类毒素研究》——早期代表作《符离太子因果经类毒素书籍的平行翻译》开创了类毒素语义研究的成功方法。从1948对新疆博物馆收藏的手迹《与弥勒相会》进行翻译解读,从1980发现了新发现的新疆吐鲁番地区的托克索罗语。《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的纸和造纸方法传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中国的丝绸传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西游记》部分成分源于印度的论点》表明,中印文化“相互借鉴,各有创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和《大唐西域今译》,撰写了65438+万字的《西域记序》,是我国几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则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和* * *。6印度文学作品的译介与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古代两大史诗之一,有两万多首诗,九万多行被翻译成中文。经过1O年的不懈努力,季羡林终于完成了这部译著,这在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他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呼吁建立中国比较文学学派,为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从80年代末开始,我大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的融合》,50O余种,8OO余卷,预计15年完成;存储和抢救祖国古籍——90年代担任《四库全书目录丛书》和《传世丛书》两部巨著的主编;10散文创作——从17岁开始写散文,几十年来已经有80多万字了。钟敬文在庆祝季羡林88岁寿辰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种境界。他单纯是因为他真诚。”“老话说得好,我爱老公的好文笔。”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21世纪人类文化等问题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判断,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