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跟随病人进行护理服务的管理模式有什么要求?
2005年,华西医院骨科“医生跟随患者”的创新管理模式表现强劲。这一年骨科手术量首次突破4000例,达到创纪录的4020例,几乎占我院外科手术总量的十分之一(4411)。这一数据充分证明,骨科首创的“医生跟随患者”的医疗服务模式,确实是有效利用资源、促进学科发展、提升科室实力的有力举措。
“我们已经为你安排好了。请你五天内来医院入院,三天内可以做手术。”手里拿着骨科住院通知书,老李颇为感慨。
老李是成都一家工厂的普通工人。刚过四十的他不幸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最近几天,他痛苦万分,终于迫使一直犹豫不决的老李下定决心来医院做手术。来到医院,老李心里嘀咕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住院!凭经验,老李觉得在华西医院这样的大医院住院不容易。然而今天,老李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是什么让老李这么容易认为住院难?是华西医院骨科从65438到0999发起的一个名为“住院管理流程优化项目——医生专业细分病种,医生随访患者的新模式”的项目。提及此次改革的动因,宣传部廖部长感慨道:“近年来,全国都在倡导‘患者选择医生’,但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其效果;在操作层面也有很大的困难。于是我们决定大胆尝试“医生跟着病人走”的病房管理模式。这种新模式主要包括开放式床位管理和医生专业细分到病种两个方面。
开放式床位管理
谈到床位管理,廖部长谈到了我国目前使用的医生床位“属地”管理模式的弊端。“在一些病人多、住院困难的医院,有的医生床位非常紧张,但同时也有其他医生床位空着。科室床位周转率低,有限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使得医务人员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挥,患者不满意,医生也忙闲着,最终影响科室的发展。”廖部长说,“即使是现在,我国大部分医院仍然实行医生属地床位管理制度,即每个医疗队医生负责管理约5~15张床位。不管病人有多少,有的医生只能住自己的床位,有的医生病人很少,但即使他管理的床位总是空着,其他医生也不能占用他的床位。当然,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医生可以通融一下,把床位借给别人,这也是基于私人友谊。”
华西医院骨科实施新模式的目的是将这种属地床位管理变为开放式床位管理,让医生跟着病人走,而不是跟着床位走。骨科医生在门诊给病人看病,医生可以给适合住院的病人开住院单。由于实行开放式床位管理,患者在办理入院手续时,只要科室有空床,就可以搬进来。而且病人住院后,骨科护士长会根据病情对病人进行分类。只要是胸椎病人,不管住哪个床位,哪个医生入院,都会由胸椎专业组的医生管理。
实行开放式床位管理,对于习惯属地管理的医生来说,无异于打破铁饭碗。所以在实施之初,难度可想而知。廖部长说:“刚开始没人愿意放弃权力,情绪很激动。尤其是那些病人少的医生就更没动力了。”为了配合这一模式的实施,骨科干部首先强调科室服务理念的转变,努力使科室人员树立新的服务意识。渐渐地,医生们意识到,只有建立病床的平台和医生能力展示的平台,才能更好地促进服务和医疗质量的提升。因此,我们可以放弃原有的固定床位,适应新的开放式床位管理模式。
专业又细分为疾病
为了有效地实施“医生跟随患者”的模式,将医生的专业细分为疾病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原来的脊柱外科,现在分成颈椎、胸椎、腰椎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由一群医生专门负责。廖部长表示,落实“医生跟病人走”最大的难点在于医生子专业的细分。
首先要选择分专业的类别。骨科子专业类型和模式的确定,是关系到未来各个子专业能否良性并行发展的重要环节。华西医院骨科对近三年来各单病种的患者数量和手术量进行了准确的统计和分析。结合现有医生数量、年资、职称、床位数、各病种手术难度、痊愈率、预后等因素,反复讨论酝酿,多次召开全科会议。通过会上投票,会上分别征求意见,全科意见达到了高度统一,最终确定为脊柱外科、上肢创伤与手显微外科、下肢创伤。
其次,个人子专业的选择和划分。华西医院骨科首先召开了科室管理小组会议,统一了领导小组内部意见,决定分阶段有序推进人事安排,制定了“充分民主模式讨论、公平公正专业选择、科室领导带头吃亏、经济收入统一管理、按基本+绩效+倾斜政策分配”的基本原则。鉴于各子专业基础和发展差距较大,系里提出领导小组成员尽量进入基础差、起步晚的子专业,选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尽量符合自身意愿,系里适当调配”的原则。对于相对偏向的专科,分配制度一开始就是倾斜的。
华西医院骨科个别子专业的选择如下:骨科原有人员中,由于老专家工作了几十年,做了上千次手术,对每个子专业都非常精通,科室对老专家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自行选择一个子专业。在此基础上,一些年轻有潜力的博士负责一些老专家不愿选择的部分子专业,他们会开拓这些领域以求突破;党员带头学没人真正想选的专业。对于系里的二代人才,那些博士、硕士的专业,从他们选导师的时候就分了。因为导师的选拔是自愿的,毕业后被医院录取,这个工作会轻松一些。廖部长表示,医院不会限制青年人才的发展。有些博士、硕士虽然有热门专业,但是由于做这个专业的人很多,竞争也很激烈,所以医院鼓励他们向相对偏专业发展。如果是胸椎专业的博士生,也可以选择踝关节等专业做论文和课题,因为这些专业人少,路宽,发展空间更好。如果做得好,很容易出成绩,也能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
收获季节
“病人选医生”的实施,优化了住院病人的管理流程。医院可以根据手术方案的需要安排患者的入院时间,缩短患者入院后的等待时间,通过合理安排术前检查,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廖部长说:“我们医院骨科的医生一般都很忙。之前没有科学的方案让患者入院,导致很多患者住院后长时间排队等待手术,不仅占用了病床还浪费了患者的时间和费用。现在不同了。医院可以根据患者的疾病、该疾病的患者数量、该疾病的医生数量以及床位的使用情况来安排患者的入院和手术时间。”现在华西医院骨科如果有需要做踝关节手术的患者,科室可以根据现有的踝关节患者数量、踝关节专业医生数量以及此病每天的手术量,计算出什么时候轮到新的踝关节患者做手术,然后根据手术需要安排一些检查, 并在患者等待入院的时间内在门诊完成,从而进一步确定患者的入院时间,从而达到缩短患者入院后等待手术时间的目的。
专业的细分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医患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对此,廖部长做了详细的分析:由于专业细分以来,医生只针对某一种疾病进行手术,手术次数增多,也可以将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这种疾病更深入的研究中,医疗技术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有了这个病的治疗优势和基础,医生在和患者交流的时候,就可以很自信的告诉患者我在这方面做了多少病例,全国其他权威人士做了多少病例,我在国内外在这方面能有多大的进步,我做不到什么。这样,病人的头脑就会非常清晰,从而会更加信任医生。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细分,各个专业组的医生根据实践经验制定了自己的专业诊疗路径,可以有效规范医生的个人行为。
廖部长表示,骨科住院患者管理流程优化后,科室临床工作各项效率指标大幅提升;同时,熟能生巧,促进医生水平同步持续提升,快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患者院外等候时间大幅减少,患者流失减少,入院人数和手术台数量增加,床位利用率明显提高,患者平均住院日和单病种平均费用大幅降低。例如,关节镜手术的平均费用从5346元下降到3426元,关节置换手术的平均费用从40960元下降到32980元。同时,由于医疗质量的提高和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在1999之前,这个科室有16次投诉,2004年没有投诉,对于一个床位近200张,工作量这么大的科室来说,已经是奇迹了。
“科室的划分和医生向单病种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前提是这个科室有足够多的患者,而且这个科室的医生资源丰富,医疗水平高。所以这种模式只适合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小型综合医院不要模仿。”谈及这种模式在其他医院推广的可行性,廖部长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