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是法律。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已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存在方法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诸多问题,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法制教育,不仅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消极抵制,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能否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一个大胆而有创意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学教育,不仅可以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还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法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语文教学承担着人文教育的功能,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自觉法制教育几乎是空白。在社会法制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应对语文学科教育中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自律意识缺失、自我保护能力不足、法律教育滞后的现状?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条现实的、可操作的、有效的途径。这种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文本,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和法律事件进行“文学”鉴赏的“法律眼”解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能让法制的神圣之光照进语文课堂,照进学生的心里。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以下是我的建议:

第一,在语文活动中开展法制教育

作为学校,班级里会举办很多种类的课外活动,我们也可以巧妙地将法制教育融入到这些活动中。

比如,学完《威尼斯商人》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个“模拟审判”的中文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审判长,有诉状和答辩状,有法庭陈述和法庭答辩,有证人,有证据,有物证,有终审法官的判决等等。学生们兴致勃勃,积极参与,不仅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庭审有了更加生动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大增强。

在学习“树”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我为“老树”写一封诉状”的活动;在学习羚羊木雕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谁动了我的羚羊木雕”的辩论赛;震惊全国的“阜阳假奶粉”事件后,可以要求学生开设“我是‘大头娃娃’的律师”综合实践课...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在法律的殿堂里享受文明的空气,在汉语的世界里畅游。

另外,比如“变色龙”这一课,可以引发学生质疑:“拉尔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吗?到时候能看到什么样的法律流程?”;《孔乙己》一文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丁对待孔乙己的方式合法吗?如果把他的行为放到当今社会,他犯了什么罪?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在教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的母亲被五叔诽谤后气得大哭,然后选择当面质问,捍卫自己的尊严。在当今法制社会,你能为她指出解决问题的合法途径吗?

看着大家的笑脸,我趁热打铁说:“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四种品质。为了实现我们崇高的人生目标,我们必须志存高远,意志坚强,克服我们懒惰的享受,抵制身边的各种诱惑,忠于自己的追求,勇敢奋进,我们一定能成就辉煌的人生!”

“青春,远离网吧”演讲比赛让同学们清醒地认识到,不应该沉迷于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青春用在学习上,争取早日取得好成绩,以回报老师、父母等亲人。通过举办青少年如何保护自己的演讲比赛,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保护自己的方式等等。也可以举办一些学生辩论赛,主题可以设置为:“我们该不该和陌生人说话?”“钱就是一切吗?”“当官有必要腐败吗?”

因此,在各种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法制教育至关重要。

第二,阅读中的法律教育。

在学生学习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法制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阅读很多课外名著,而《西游记》、《水浒传》是学生非常愿意阅读的经典名著。本文以《西游记》为例,谈谈如何利用课外阅读这个平台,及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是青少年喜欢听音乐的形象。《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真假唐僧》等故事更是详细。在同学们最有兴趣说话的时候,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作者吴承恩想用这些形象告诉我们什么吗?”看着大家莫名其妙的样子,我说:这四个形象其实代表了一个人的四种品质。想想吧。它们是什么?

经过激烈的讨论,我们最终得出结论:唐三藏代表理想,孙悟空代表毅力,猪八戒代表懒惰,沙僧代表忠诚。当师徒遭遇八十一难,得到真经,就意味着一个人健康成长,最终成大业。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这部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尤其是《鹿台拳镇关西》一文,人物形象生动,描写手法精湛。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评价时,都在关注鲁提亥,这是值得表扬的,因为他嫉恶如仇,助人为乐,而郑屠暴虐自私,应该杀。作为老师,我们能不能体谅一下,让学生讨论一下郑屠是否该死?就算死了,也是个人的快感吗?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今天甚至将来都是犯罪。要知道,文学作品的潜移默化,远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试想:如果学生认同鲁和宋江的激情犯罪,遇到类似情况时模仿他们,对创建和谐法制社会会起到反作用。所以在认清情绪的基础上,对处理问题的方式要有疑惑和分歧。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是历史的产物,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公安机关必须依靠严格的程序,用确凿的证据作出裁决。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法律意识是法制教育的核心。

这种阅读中的法律教学,会让学生从自身的实际考虑,自觉增强法律意识。

第三,学生写作中的法制教育。

运动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它既是个体对生命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命实践的独特体验。将法律事件引入习题教学,可以诱导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讨论、总结,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习题水平,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律行为。

1.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领略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用词的重要性。说明文是文体学的重要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实说明文的教学,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因为枯燥乏味。事实上,法律条文可以成为我们在教学中解释事物的最佳助手。比如,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自己法律语言的准确、有序和简洁,以及法律条文的严肃和严格。此外,还可以把握一些具体的法律规定,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而第五章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取启发式教育等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学生琢磨条文中“应当”、“不应当”、“鼓励”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以实现说明文用词准确、严谨的要求,琢磨说明文写作中锤炼用词的技巧和方法。

2.用法律文献引导学生学会在议论文和应用文中合理使用叙事表达。由于学生长期写记叙文,养成了在记叙文中大量使用渲染、布局、夸张、加工、虚构等细节的写作习惯,这在议论文、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中是不恰当的。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写作思维的这种转变,可以找一些诉状、答辩状、判决书等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白,特定文体的叙述要客观、准确、清晰、明了、简洁、平实。用最生动、最直观、最典型的例子,让学生清楚地区分不同文体中记叙文的不同用法。

3.收集“法律报告”的标题,体验写作技巧。中央电视台的《法制报道》栏目深受大家喜爱。它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题目贴近百姓生活,讲真话讲得生动,弘扬道德,普及法律知识,更是因为每期的题目都很好。这是教我们写作技巧的好方法。可以让学生每天定时观看,并收集新颖、独特、深刻、吸引眼球的题目,根据拟题的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中体会拟题的技巧和方法。有人用歌名、片名、影视剧片名来提片名。比如《外貌》中贪官的名字来源于李的《官场现形》,而《富爸爸,穷爸爸》的片名立刻让人联想到同名的世界性畅销书,还有《魂断清明》,改编自经典电影《蓝桥》,而《我为什么总是受伤》,则借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有很多修辞手法用来阐述话题,比如“谁来为我作证?””,“他是英雄吗?反问句的使用,《脸/关》中的双关语,《叹息古树》、《长腿的湖》中的拟人化,以及《揭示MLM的本来面目》中的反讽等。有的人用逆向思维,出意料之外的问题,比如“危险的保险箱”,用“危险”修饰“保险箱”令人惊讶,“小偷告诉主人”一反常态,引人关注。学生乐见其成,轻松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中,既要向他们传授法律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法律观念,所以把法制教育放在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进行尤为必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想办法,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同时,作为语文教师,也要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为他们的健康快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