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诗述评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和佛道趣味

摘要:“伤时”是李商隐无题诗的一个重要情感特征。无题诗中的悲剧气质与诗人对生活的体验和对佛道的理解是分不开的。正是这种“佛道”的个体情感,融化了诗人的痛苦,注入了诗歌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心态,增加了无题诗的阅读难度,使无题诗增添了朦胧美、悲凉美和生活美。无题诗中佛道的感伤情调对诗歌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无题诗;多愁善感;佛教和道教;一词多义;悲伤的美丽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用“李凡男深情婉约”一句话概括李商隐的诗风,很有见地。最能代表一山细腻唯美风格的是他的爱情抒情诗《无题》。这首诗的这一部分优雅华丽。音韵和谐,哀婉端庄“绝色辉煌”①已经到了“五色炫目,五音混淆”的地步。无题诗之所以能做到“韵味无穷,越来越通俗,演练性更强,分寸取之不尽”(杨仪在杨秋评义山用韵诗),就在于成功地表达了对佛道的深厚感情和意趣。感伤情调是无题诗的情感基调。

深入研究李商隐的无题诗,虽然长期以来有人指出其诗的感伤真挚特征,但往往拘泥于诗的字里行间,或拘泥于社会背景去探究,尚未全面阐述诗人的人生体验和对佛道的理解,难以真正领略无题诗的情感体验和暧昧。因此,本文试图探讨无题诗的感伤情调与佛道的微妙关系,展现诗人的创作心态,提出解读无题诗的新技法,以期说明感伤情调与佛道是无题诗的巨大魅力。

1.感伤情调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题。

感伤情调是中国文学作品情感表达的一大传统,自宋玉《九辩》以来,世代相传。晚唐社会的衰败,民生的匮乏,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外界的关注转向了对个体内心的审视和欣赏。所以,社会现实造就了一山忧郁悲凉的诗意美。诗人用细腻的语言表达感伤的情怀,以情感情境为审美视角:或是离愁别绪的感觉,或是异地悲凉的感觉,或是两种感情的缠绵欢愉,往往在无望中带着坚持,在迷茫中凝聚清晰,看似朦胧却不压抑,看似茫然却更倔强。这位诗人细腻而多愁善感。以《无题》为代表的他的爱情诗,大多传达了一种复杂而特殊的感情生活,没有确定感和目的性。其中,诗人或融于生命体验,或注入自己的幻想,或虚无,或概括为“已是孤暗,一枝石榴花能呢喃多远?”(《无题》),并把感伤的情绪倾注到于朦胧壮丽的诗性景观中,把许多感情融入到深邃的美中,形成了一种凄美的美。

与宋后诗人相比,晚唐诗人李义山更喜欢、更善于以独特的眼光来判断人情、世情、时局,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现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就一些具体的诗句来说,两首无题诗(一首淡淡的凤尾纱,芬芳倍增;肝肠寸断,莫愁堂道出少女相思时的期待与自伤。《无题》中的女孩(如梁楚有感情)因为爱情的挫败,内心有怨恨;《无题》(八岁偷镜)写的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少女愿望的压抑,诗人以悲凉的笔调感叹个人的没落和生活的失意;在两首无题诗(《昨夜的星》和《昨夜的风》)中,诗人哀叹了过去与现在的爱情分离,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声,而无题诗(《时间在我遇见她之前很久,但自从我们分开后更久》)则写出了晚春的痛苦离别,表达了遥远而执着的伤感之思,融入了诗人理想难以实现的人生感悟;还有《无题四首》(你说你会来,你没有来,你没有给我留下其他的痕迹;呢喃东南细雨;深情的春夜;《何处为郑哀》中的第一首歌写到一个男人思念远方的女人,像哭,像梦,像烟,又孤独。第二首诗讲的是一个闺房紧闭的女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希望的幻灭,第四首诗讲的是东方一个老妇受伤嫁不出去的漫漫长夜。《无题》四行诗,蕴含着婉约而不乐于人间的悲情。

就李商隐而言,他从小就数次丧亲,饱受生活的磨难,对世界的冷漠和情感的细腻脆弱深有感触。受党争的影响,诗人“终身不放”、“古才碍命”的不幸,给了他终生的怨恨;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世、命运多舛的仕途、失意的爱情、对他人的误解、妻子的早逝,都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使他只能用一种忧郁感伤的笔调来哀叹运势的衰落和人生经历的飘忽:身世、家世、佛学,从各方面促成了诗人多愁善感、内向的性格和心态。他的才华,他的悲剧,他的无奈,也让他充满了感情,国事家事,春天去秋来,人情往来,朋友异性的交往,这些都能引起他的情感活动。“我信多情生,杨朱死有情”(《送千牛于李将军》),“多情”,“情”。心灵的创伤,生活的艰辛,痛苦的经历都浓缩在一首诗里,委婉地诉说了一个悲怆的内心世界和一幅凄美的精神图景,为那个悲壮的时代唱出了一曲悲怆感人的挽歌。

凡此种种,李商隐的无题诗都表达了爱情的不幸,表达了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期待与失望,坚持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处处宣泄着主导的感伤情怀。正如余叔诚在《唐诗风骨》中所说,“他的无题诗,几乎都是关于他的不幸”。

二、佛道无题诗的趣味在于对生命和感性的执着,在于对苦难和无常的表现。

(1),人生无常,命运难杀,这是一山对佛教的深刻理解,也是无题诗的对象。

李商隐对生命的关注是基于他个人的生命体验。他的感知和洞察力必然会挖掘他内心对美的渴望。对于真善美的期待,对于灵动人生的执着,李商隐的执着赢得的只是流转的无常和好风光的空寂。面对这一切,“悲剧性的毁灭在诗人的心湖中留下了永久的震撼,并积累在他的意识深处。加上种种无常的经历,加重了诗人的悲剧气质,深化了无常的现实生活内涵。诗人在诗中反复哀叹的美好事物的凋零,呈现出花凋零、枝凋零的悲壮火灾画面:“风霜沁人心脾,月露甜桂叶”(《无题二首》),“露花终湿,风蝶强娇”(《无题二首》)。在这里,时而小路低低,时而如泣如诉,时而狼狈不堪。生命的吟唱,爱情的感伤,痛苦的超越,浓缩了无题诗的意义。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他熟知命运难杀的道理。无奈的世界,受无常的影响,被世界困扰,但对于一切世俗的事物,我们只能感叹自己的弱小和无助。《无题》(八岁偷镜)中的女孩,既有才又漂亮,擅长针线活。然而她却被关在闺房里,虚度青春,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各种感情只能向春风哭诉。一个少女恋春的辛酸与苦闷,是一个书生欲用天下的写照。世事无常,个人无法决定是否能挑起重担,驰骋才华。诗人在关注命运难杀的世界时,认为世界就像“万里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在无常的溪流中,彷徨不定,孤独无助,漫无目的,只知道离家越远,越是孤独凄凉。所以,我隐约能听到绝望的灵魂在感叹:“人生是不是太漫长没有意义,想家了?”(《无题?万里的《风雨留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苦中求索、超越痛苦的禅悟,升华了诗人对佛道的理解。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爱情为表征,通过爱情的悲剧氛围,烘托诗人一生苦苦追求却未果的巨大痛苦。正因为义山生活在晚唐时代,社会的没落风气和他苦难的人生经历,他才认为“社会现实、自然人事、万物、一草一木都有悲苦的情绪,成为悲苦的心象。”②诗人笔下的爱情世界,大多是孤独凄凉的,像风和雾一样,而如果梦想是许多手都无法企及的,事物往往是泛化的,模糊的,往往伴随着怀疑和绝望。“春风开满了鲜花,即使是这明亮的爱情火焰,难道只有灰烬吗?”(“无题?一场烟雨随着一股风从东方吹来),诗人把亲情抽象为可及之物,关照了本就纯洁的事物的生成与毁灭,萌发了人生的失落感。同时,他的诗也常常以吟咏“爱与别离”取胜。诗人认同痛苦,传达痛苦,感受痛苦,认为欲望导致痛苦,不能自讨苦吃,所以在悲凉低沉的环境中表达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和理想的幻灭。”如何在雪中作明夜在瑶台十二楼》(《无题》)表达了抱着壮志而叹息的无奈。至于“去彭山路不多,青鸟寻情”,则流露出诗人对微弱希望的执念,“柳浪在彭山外,而和你在彼岸,万峰之遥”更是对理想的叹息和绝望。

(3)执着到死,是诗人在佛道融合下的心灵融合。

李商隐善于制造一种假象,但他意识到了,而且固执己见。“心灵好、感情好的诗人,以他们特有的错觉、幻觉、梦境、超感,创造了许多洋溢着失落和感伤的幻想。它们或美丽典雅,或丰富多彩,或恍惚迷离,或栩栩如生,形态各异,色彩斑斓,但都是有灵性的。”。他的内心挤满了对最美爱情的渴望,他的内心真的充满了对虚无和幻灭的理解和欣赏:他回忆过去,感叹现状,对生活充满激情,固执己见;他憧憬未来,融化自我,永不消逝,总是徘徊在幻灭与追求之间。对于爱情,一山深深地向往着,深深地感受着它的虚幻和执着的追求,相知相爱,“我深知这份爱不会有什么结果,却能让我的心灵得到慰藉!”表达了他坚定不移的坚持;对于两地的相思,“晨照镜中发云变,暮唱月寒”(无题)已尽相思之苦。基于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使诗人对佛道只有一知半解,平心而论,他的内心深处仍然体现着诗人对生命、对感性直至死亡的执着与执念。

(4)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来看,与佛道的交往必然带来诗人与佛道的情感交流。

我们应该看到,诗人与佛道的密切接触,使他处处带有虚无主义的宗教色彩。更多的时候,一山以佛道自慰,寻求哲学的超然。诗人有顿悟,有半解,有迷茫或无奈,但自始至终,都是虚无、执着和悲伤...始终是他感情的主旋律,这成了诗人挥之不去的阴影。对于这种对佛道的关心,他的诗中确实有详细的记载:

明朝骑马出城送我去南山读书。(《安龚平史》)

忆往昔,谢四骑,学仙玉阳东。(《李维《宋诗二篇》韵四十首》)

年轻,志在辕门;而为了这个资本,夙夙更要遁契。(《上河东启功》)③

在实力的起伏中,隐藏着一个愿望;当我与众不同的时候,我陪着仙女服回到了元佑。(《李尚舍人六首》)④

到了东川,一山突变,开始信佛禅,广交朋友,接纳孩子,思想也向佛教靠拢,这在他的诗中也略有体现:《范南义集?序曰:“三年已过,家业尽失,安度悲欢,已愿敲钟扫地。给梁青山的旅行者”。唐代子洲易慧精舍寺四证堂碑文的开头是“明宣达七年,上河东在子洲易慧精舍寺南寺任四证堂”的意思。同卷《一个叫胡军的道士新井衰竭》,开篇就有明确的意思:“梓潼帅镇东北有一座宫殿叫紫极宫,宫中有一个道士叫胡宗军。"

可见诗人当时的思想是消极虚无的,逃入佛道,但不是对佛道的简单解读,而是对佛道持“兼收并蓄”的态度。究其原因,无非是生活的不幸,政治生涯的不佳,生活和事业的苦闷,年老,身体不好,想家等等。

第三,感伤情调与佛道思想的融合,加深了无题诗的朦胧美和悲剧美。

(1)李商隐思想中的佛道交织影响了他个人的创作心态。

李商隐“堕落与苦难”的坎坷经历,漂泊中漂泊的孤独身影,事业的悲剧命运,为无题诗准备了丰富的苦涩素材和惨淡的人生体验。诗人只能在佛道中寻求安慰。在佛道的呵护下,他被禁锢在矛盾之中,这也促成了无题诗所揭示的情感矛盾。他对佛教和道教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的佛教和道教都注入了他个人的意识。所以他的诗所契合的佛道,是在生命体验和精神感悟的层面,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字、名、意。同时,诗歌充满了道家意趣,这是一个虚无的爱情悲剧,也是一个虚无的道家意趣。从这一点来看,佛道交织溶解了诗人的生命痛苦,注入了他的生命幻想,使得诗人依然执着于“佛道”的精神理念,也使得诗人善良细腻的灵魂被二者的扭曲所震撼:自省、体验空虚、悲伤、咀嚼失落,都是他创作心态的反映。诗人的内心总是充满了一种表达的欲望,一种传达的欲望。所以诗人的无题诗大多是出于想让人知道又不想让人知道一切的矛盾心理而创作的。他的诗也像隐藏的。欲盖弥彰,半隐半现,往往能走向成功。一山为失去家道而郁郁寡欢,他试图通过佛教来摆脱自己的烦恼,也就是说道家隐藏了自己的内心,所以佛道两种成分都有。商隐有征服世界的心和出世的想法,但也重视自身的价值和创造,反对机械复古。这种独立信仰的心态也和佛道有关。

(2)在佛道融合下,李商隐的情与欲是其悲心的归宿。

李商隐以其独特的情感体验,体悟到了佛教的真谛,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和融化了痛苦,使其诗歌具有了佛教的趣味,增添了悲凉超脱之美。但这只是局部的,不确定的。他年轻时也受到道家“民本”思想的影响。

道与道审视个体生命的价值,追求个体的解放,关心人的精神,强调匿名,反对任何正面或负面的勉强描述理论的方式。就像这样,他试图通过自己“布谷鸟般的歌声”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深刻反思,唤起人们对生命和感性的深深眷恋。但他创作的目的绝不是“先以诗为引,后使之成佛智”(白居易《道统十韵》)。诗人本人并没有过情色关,只是到了“第一扇门”,却无法放空作为诗歌灵魂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激情的感受。诗人总是追求一种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的自由境界,所以佛教中的“无情弃欲”终究是遥不可及的。道教对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李商隐对庄子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的重自然、重全理、不事奉的思想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使他具有一种“守正守中”、“离世独立”的人格精神,一种静修中的精神慰藉。“春天的心不是* * *花朵争夺头发,即使这明亮的爱情火焰,只有灰烬吗?."(无题)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内心世界的迷茫和无奈,其中也充满了真挚的美。可以说,正是在佛道思想的碰撞下,诗人通过绝望和悲伤来高举自己可贵的个体价值。相应地,佛道无用、无效的关怀和进取的欲望损害、深化、融化了人类诗歌的精神,甚至他的爱情诗也似乎充满了与佛道相冲突的内心体验。

(3)独立人格加深了诗人对佛道的理解,增添了无题诗的朦胧美。

诗人对佛道的理解,源于他自身的灵性和人格体验。郁闷,难过,念叨,哀叹,处处触目惊心,愤懑悲怆,总是被平凡爱情的悲伤和期待压抑着。所有的经历,都丰富了他的同情心,赋予了他一种爽朗开朗的心情。更多的时候,阴郁悲伤的感情里包含着虚无主义和末世论的思想,那种“你说你会来,但你没有来,你给我留下了没有别的痕迹”的空虚,安静,遥远。但李商隐个人对佛教的理解是建立在个人生活经历的基础上的,并不透彻。一山内心的灵性压抑了他的个人情感,使他羞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诗人又受不了,不得不发泄自己的感情,只能用曲折的表达、暧昧的语言、朦胧迷茫的意境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李商隐只能借助佛道来摆脱这种痛苦。“我虽无彩凤之翼,但有麒麟之和”意在借佛教升华禅意,表达对同类的支持与关怀。立足佛道,超越佛道,主观情感在悲凉无声的无题诗中铺展开来,给人一种迷茫和幻灭感。

(4)心灵与佛道的交汇,构筑了无题诗的悲剧美。

李商隐的诗往往空泛而不具体,重情轻形。“表达的意象以意义为主,与需要的自然意象感同身受,以诗人的情感为核心,是有帮助的。”诗人多愁善感的内心总是涌出感伤的情绪,“道释”的宗教倾向总是涌出不朽的执着,各种思想都能把“颜与爱情生活的不幸,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乃至对唐朝命运的忧虑”化为悲凉之感。可以说,正是心灵中的悲痛与佛道的交汇,建构了无题之美。如无题(东南细雨)、细雨、芙蓉池、香炉、香料、滑轮绳、贾氏、汉寿、、王维、枕头、春花、香灰等诸多意象混杂在一处,场面荒凉寂寞,难以写在心上。诗人表达了他的期望,把它们变成了浮云,但他也产生了新的期望。他在上述自然意象中注入了追求和幻灭两种主观心理意象,在深邃的美中融入了许多感情,形成了一种凄美的美。

4.欣赏佛道的感伤情调和情趣是解读无题诗的重要途径。

时至今日,研究者更多地关注无题诗是否受托,或着眼于政治和个人经历,从李商隐与《牛当》的关系中寻求解答,或从李义山的爱情经历中探究爱情,或从人生哲学中理解,认为无题诗因暧昧而难以解答。无论如何,“多边隐喻”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忽略了对无题诗深层原因的探索。

(1)感伤是无题诗的重要特征,是解读无题诗的主线。

男人是感性的动物,一山是感性尤物。其诗歌的多义性往往给读者提供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构成了解读的模糊性。然而,诗中始终渗透着的是沮丧、悲伤、孤独、向往和失望的情绪,这是这位抑郁诗人的精神形象。当然,无题诗中的“意象与隐喻”联系不太紧密,具有朦胧性。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李商隐诗歌的晦涩,往往与他的善良、感性的感情是统一的。”在某些情况下,一词多义还与其意象的独特选择有关。诗中的意象充满了不切实际的色彩,如珠泪、玉烟、彭山、青鸟、采风、毕成、灵峰、梦雨等,都难以指代现实。这样的精神意象被他们灵性化,是各种体验的结合。意象的灵性化和情感的多愁善感,使其内涵远比一般意象复杂多变。《无题》(昨夜的星与昨夜的风)中,痴情的诗人为心中的女子遥望午夜,诉说着无尽的思念。诗人的心态和个性在这里展露无疑,这也使他的诗歌深邃而优美,严肃而浪漫。同时,他真挚的感情和执着的心态让读者以极大的怜悯之心看待无题,这就创造了一切先入为主的条件。从这个角度看,这种吸引力的存在使读者无法独立,或沉迷于“然而我感受到了神圣独角兽的和谐心跳”,或执着于“在那里,一群又一群,我们在深红色的灯下掷骰子”。毫无疑问,无题的人是指借助于环境的东西,但“那些来解决无题的人,或称他们都是寓言,或称他们都被赋予了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和共同的决定。”我认真看了全集,但我知道信任的东西很多,直接做情色爱的人很少。混在一起很混乱。“正因为如此,抓住悲伤的思想,有助于窥视诗人的心灵,有助于解决无题诗的歧义。

(2)对佛道思想的解构,可以加深对无题诗主题的理解。

佛之意难懂,道之趣难懂。佛道的博大精深,趣味的缤纷复杂,更增添了无题诗的朦胧与悲凉。相应的,佛道的传入,加深了无题诗的解读难度。无题诗大多以情色为主。它们无题的原因是诗人故作神秘。所以诗的表面被说成是隐喻,暗示着这首无题诗一定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诗人笃信佛道,深得佛道之精微神韵,又在无尽哀叹中用典故诠释佛道“万物苦无常幻灭,留情于欲”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无题诗的诗学目的。在《无题诗四首》(东风吹来一场烟雨)中,诗人将比兴、象征、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融为一体,不留痕迹。第一副对联渲染了一种引人入胜的环境和氛围;《轻雷》含蓄地用了《长门赋》中“雷声隐隐,听起来像是君子车声”的暗语,“贾氏”的句子给出了新的故事,“宓妃”的句子给出了选本?《洛神赋》记下了曹植的感受。贾与韩寿相恋的历史传说和曹植与洛神相遇的神话故事,象征着马与文人的理想相遇。在这首无题诗中,诗人在有限的文字中隐藏着无尽的神秘,他的无题诗主题难觅也是必然的。可以说,对佛道的了解,可以加速读者对《无题》的整体把握。

(3)重视悲与佛道是《无题》诠释中的重要一环。

感伤和佛道是李商隐的主要情感和兴趣。两者的结合构造了无题诗的悲剧美,也传达了诗人内心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诗人的价值倾向。诗人把精神世界作为表现的世界,整个心境非常复杂。当用复杂的意象表达时,没有确定感,这种精神指涉是多样的,矛盾的。感伤与佛道的融合,是他心灵的外化,是对心灵的一种呵护。所以佛道的这种情怀,必然会体现在其长期莫名的悲凉之中,表现出全诗无题的苦难。《无题》(以莫愁堂为中心)也用象征、比较、传说神话、自然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传达仇恨,但也有所不同。中二联的“女神”一句,用高香的《五梦遇女神》,“大嫂”一句,出自古乐府的《清溪大嫂歌》,所指甚多。“灵芝”在“弱”的时候,“风暴”在摧残,“月桂叶”在“香”的时候,“月露”却是恩惠。诗人在这里把无题诗延伸到了一个更微妙的高度,更多的时候,诗人给了佛道一个艰难的处境,这是我们不得不启发的。

第五,无题诗的特点及其对感伤和佛道的影响。

显而易见,李义山刻意追求诗歌之美。他创作的无题爱情诗达到了忧郁悲凉的审美高度,蕴含着感人的审美生命力。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主观的,感伤的,试图表达情感的原始状态。诗人试图通过表达情感领域的深情,创造意境,渲染悲剧气氛,来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他抒悲而不沉湎,慰佛道而不迷信,重视个人价值,注重内心体验,把难以言喻、令人困惑的内心感受与刻意雕琢的对象混合在一起,传达出一种忧郁的情绪。所以他心灵的悲伤是各种经历的结合。意象的灵性化和情感的感伤性,都使得李商隐无题诗的内涵远比一般意象复杂,可读性也必然更强。

一山的《无题》创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他开创了晚唐诗歌创作的新境界。一方面,它对精神世界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拓展。他的无题诗摆脱了以满足感官欲望为特征的庸俗情调,以其“深情”将这种诗歌境界推向了一个高峰。他的独特贡献在于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层次和对情感变化的复杂性和神秘性的细腻展现。另一方面,它开辟了充分生产的艺术表现领域,不合逻辑的跳跃意象的组合,朦胧情怀和朦胧境界的创造,使诗歌境界空无一物,成为唐诗中的新境界。再者,它以规范的形式概括感伤的意境,其诗细腻深刻,弱化了诗歌的特定时代,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普遍愿望,突出了时代对爱情的飞跃。同时升华情感,沟通古今,执着追求,使无题诗具有不朽的艺术感染力。

清代吴乔云:“唐朝唯一能造自己宇宙的人,就是杜丽昌黎义山。”(西昌简介)李商隐的成就,尤其是无题诗的成就是巨大的,这当然与他的个人奋斗、才华和感伤情怀分不开。诗人情感体验独特,笔法巧妙,能以无题诗取胜,也与他对佛道的兴趣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诗歌的悲凉超脱之美。但这种宗教上的超越,是一种个人情感上的超越,远远达不到悟禅释道的理想境界。他的无题诗本身并没有简单地融合佛道,但他是一个刻意着眼当下的人。可以说,佛道之趣,感伤之情,只是无题诗所揭示的相对直接的东西。但另一方面,一山的佛道倾向和悲凉心境始终贯穿于他个人,这也是这种情结的开始,他的无题诗必然会获得一种意趣盎然、诗意朦胧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