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议论文的问题。
孔子、孟子、庄子、周公、管仲、孙膑、项羽、刘邦、韩信、司马迁、李广、诸葛亮、孙权、曹植、屈原、李白、杜甫、郭子仪、李商隐、李煜、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岳飞、李清照、辛弃疾。
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海明威、高尔基、莎士比亚等。
另外,一些古典素材的巧妙运用也能在你的写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下面这篇文章可能对你有帮助:
高考作文中经典材料的运用
纵观NMET近几年的优秀作文,我们越来越深地感受到,教材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天地,尤其是教材的古典文学部分,从语言、材料、结构、形式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写作的范例。学习课本上的古典文学,仔细琢磨其语言、技巧、思想感情,无疑对我们的写作大有裨益。教材中的古典文学内容主要表现在高考优秀作文中:
引用诗词歌赋展现阅读广度
广泛的积累,尤其是古典文学的丰富积累,显示了创作者在文章中阅读的广度。恰当地引用诗词和散文,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还可以发挥古典文学的凝练特点,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比如2004年四川完美作文《遇到挫折时,笑对痛苦》:
“老当益壮,宁可心动;穷则思变,不落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波,可谓“多灾多难”。然而,面对挫折,他能掌握认识生活,笑对生活。试想,如果没有王波旷达的胸怀,他又怎能唱出“然而,中国保持我们的友谊,天堂仍然是我们的邻居”的千古绝唱呢?
“倒霉,倒霉”预示着一次挫折,但正是因为这种“老而强”、“贫而强”的精神,才唱出了千古绝唱。这首诗的引用,不仅深刻地阐述了在挫折面前不要放大痛苦,而要直面人生,从而摆脱痛苦,创造辉煌的真理,而且显示了作者扎实的积累。
再比如,2003年陕西优秀作文《情与理》选用了大量经典素材:屈因性情而睿智,李白因真情而不朽,这是真情的表达。周幽王亡国,唐玄宗误国,都是没有超越感情的结果。范仲淹控制情绪,“先天下之忧而忧”就是合理利用情绪。这些古代事物的引用,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文史知识,丰富了论点,深化了主题。
用名言展现写作才华
语用是将名人名言融入作者的语言,既是对名人名言的委婉表达,也是作者才华的展示。
当我们被外物感动时,它们也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张渴望隐居,却在桃花流水中,不必回绿竹笠,绿蓑衣,斜风细雨;林黛玉在窗中时,感受到了依赖他人的凄凉。刘禹锡豁达,人皆悲秋。但他尝过白云上白鹤的诗意,唱着“秋胜春朝”...(2003年广东考生“海棠还在?绿肥红瘦》)
这篇文章一写就让人看到文学的厚重积淀,一写就充满文采,既准确表达了思想,又让人感受到语言的多样性,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写作才华。
再比如2004年海南的完美作文《苏轼的赤壁》。
他的思绪像翅膀,缓缓飞翔,斟上一杯酒,眺望江面,是对逝去英雄的纪念,也是对他过去的怀念。是啊!他清醒了:与其在恨台留下遗风,不如为我的生命默哀,取山之色,听河面上风唱的歌。他不再悲观和痛苦。
将原作融入文字自然成为作者表达思想的一部分,读起来非常自然,没有透露任何雕琢的痕迹,充满情感。
重写故事创造古典情感
改写类似于一个新故事,借助古代人物表达现代故事或意识形态,用充满古典韵味的情节或语言传达现代思想,古为今用。比如2004年,山东的一个考生以古代研讨班的形式写了一篇文章,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贾谊、杜牧、苏洵、、孟子、项羽、孔子等人用《郭芹论》、《阿赋》、《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等名篇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全篇人物语言抑扬顿挫,充满古典气息。再比如,2004年陕西考生赵的文章,通过赵军在去长城途中思想感情的变化,表达了“悲伤也可以变成快乐,苦难也可以变成快乐——看你怎么想”的主题。文章中丰富多彩的宫廷生活描写和个人经历的叙述,都沉浸在秦砖汉瓦的古典氛围中。
重写也可以把现代人物放在古代的氛围中,用古文的形式写今天的事。比如2002年江苏考生的文章《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徘徊五里。
“我五岁入小学,九岁入省,十五岁游南大,二十岁研究生。我生活条件很好,找工作一点都不担心。董家婆也夸,Xi贾珍也夸,兄弟姐妹都笑了,父母也乐了!”好人一脉相承,遍布南京。
本文用古诗《孔雀东南飞》来表达当代青年立志投身西部大开发的理想。全文句式工整,节奏和谐,人物形象生动。既有浓郁的古典韵味,又有浓郁的现代气息,堪称改写古代汉语的佳作。
古今对话彰显创意机智
在高考作文中,部分文章以古今对话、千年思考、古今贯通的形式打破时空界限,体现出鲜明的匠心和创意。
2004年,甘肃一考生在《致小沈阳的一封信》一文中,以书信的形式直接与小沈阳“对话”,表达自己的观点。作者利用时空的错位,剖析了小沈阳“不看自己,也不看别人如何”的人格特征和他眼中“只有金光耀眼”的肮脏灵魂,巧妙地将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给人以启迪。
以第二人称对话的形式与古人的独白,也算是古今对话的一种文体。比如2004年江苏的完美作文《水边的女人》,写的就是浓浓的“如”感——林黛玉,读起来像是姐妹间的亲切交流,又像是好朋友的深情。文章结尾写道:
黛玉,你总是这样在战斗,为了你的初衷,为了你不变的气场。也许,你已经打破了你的头,也许,你带着那刻骨铭心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但是,像水一样,你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灵性和不可改变的野心。
这段话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汹涌澎湃的强烈的个人情感:对黛玉的赞美、惋惜、哀叹...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亲切的对话形式。
形式创新凸显求异思维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恰当的形式可以促进内容的表达。从什么角度去写,往往决定了构思的成败。能写文章的人在写作之前,首先要考虑写作的角度和内容的表现形式。近年来,有许多作品将经典材料融入小说形式,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2003年马苏被重庆考生孔明含泪斩首,以独幕剧的形式表现。紧凑的剧情、集中的冲突、生动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使该剧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容,经典的素材与新颖的形式相结合,赋予了文章内容和视觉强大的感染力。面对大量“似曾相识”的规范性文章,这样的表现形式自然会让读者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
再比如,2003年甘肃考生的《屈原赋》、四川考生的《傻子传》、广东考生的《对感情的把握》和《对事物的理解》,分别以赋、传、片分镜头的形式体现了小说思维和创意。
纵观NMET的优秀作文,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经典的语言、材料和背景都是为作文的主题和写作的主旨服务的,都是现代人表达思想的一种媒介。这是同样的特点,它取自经典,而不局限于经典。
只要根深扎在古典文学的沃土里汲取不竭的营养,写作的花园就是永恒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