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论文的结论

过去的20世纪见证了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见证了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空间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中国航天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接下来,我将回顾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成就,展望其未来发展,并简要介绍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一、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经过565,438+0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形成了六大能力——进入太空的能力、研制卫星的能力、进行载人航天的能力、探索深空的能力、支援太空的能力和应用卫星的能力。1.进入太空的能力中国长征运载火箭具有9.5吨近地轨道和5.6吨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可以发射世界上大多数商业卫星。1996自10年6月以来,长征火箭已连续60次发射成功。截至目前,长征火箭已进行了102次飞行,将87颗国产卫星、6颗航天器和28颗国外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前50次发射用了28年,后50次只用了9年,全部成功。未来将迎来新一轮的高密度投放。2.卫星研制和运营能力目前,中国拥有通信、遥感、资源、导航定位、气象、科学实验、海洋七大卫星系列。通信卫星方面:1984年,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此后,我们又相继发射了东方红二号A实用通信卫星和东方红三号广播卫星,具有中等通信能力。今年,我们利用大型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平台DFH-4为尼日利亚成功开发并发射了一颗大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四号平台设计寿命15年,输出功率10.5千瓦,适用于大容量通信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等。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卫星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遥感卫星方面:80年代以来,我们形成了气象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三大系列遥感卫星。——气象卫星:中国于80年代发射了第一颗“风云1”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90年代发射了“风云二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颗气象卫星均已实现稳定业务应用,并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业务应用卫星序列。-地球资源卫星: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了第一代中巴“资源1”卫星,随后我们自主研制了第二代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实现了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这些卫星已实现业务化运行,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海洋卫星:在21世纪,我们发射了两颗海洋探测和监测卫星海洋-1A和海洋-1B,用于海洋污染监测、海冰预报、海岸带地物调查和海洋资源勘探。两颗卫星获取的海洋基础信息对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返回式卫星方面:从1975到现在,我们已经成功发射回收了五个类型的21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了资源调查、地图测绘、地质调查等遥感应用,开展了超过100次微重力和空间环境下的材料和生命科学实验,以及面向国内外用户的农作物种子装载实验。导航卫星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利用双星定位技术,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自主研发并建成了第一代北斗区域导航卫星系统。该系统具有中国及周边地区定位授时功能,可提供区域性全天候导航定位服务。科技实验卫星方面:40年来,先后发射了10颗科技实验卫星,形成了科学实验卫星系列。这些卫星在空间环境探索、空间科学实验和新技术实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中国已自主研制并发射了8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未来,中国航天器的发射次数将大大增加,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3.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2003年6月65438+10月65438+5月,中国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完成中国首次载人飞行,标志着中国自主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2005年6月5438+10月12日至6月5438+07日,两名航天员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实现了两名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五天的新跨越。神舟飞船采用了三舱一节结构,两对太阳翼,升力控制返回和圆顶降落伞回收方案。飞船轨道舱既有生活舱,又能在轨停留数月,开展空间科学探索和技术实验。从神舟二号到神舟五号,四个轨道舱的数百台仪器进行了对地观测和空间科学实验。该项目形成了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4.深空探测能力探月工程是中国探索深空的第一步。该项目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发射嫦娥1,绕月200公里的月球卫星。它的任务是拍摄月球表面的三维照片,分析月球上各种元素的分布,探测月球土壤的厚度,并探索地球和月球的空间环境。嫦娥1已进入发射准备阶段。它计划于2007年6月发射,并将在轨道上运行一年。一期工程完成后,将实施二期和三期工程。5.航天基础和保障能力——经过565,438+0年的发展,中国航天已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加工制造能力、完备的测试试验能力、可靠的发射能力和有效的测控管理能力,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发射场方面,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靶场。为了配合新一代运载火箭计划,海南新发射场正在论证。-在TT&C通信领域,建立了覆盖中国、太平洋和非洲的航天TT&C网络,基本满足了航天活动的TT&C需求。——在地面和应用系统方面,建成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在载人航天、探月等领域,也构建了配套的专业工程体系。6.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广泛的空间应用能力。如通信卫星承担了数十个电视节目、30个对外广播和8000多部卫星电话的传输,使电视人口覆盖率从68%提高到90%以上,全国500多个大中城市开通了长途自动拨号电话,基本改变了新疆、青海、云南、贵州等边远地区和海防海岛难以收看和通信的局面。政府利用“村村通”卫星直播平台,解决了全国65438+万个行政村的电视覆盖盲区。依托通信卫星电视广播网播出教育节目,已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高校电视教育,远程教育网络培训高校毕业生200多万人,目前在校学习人数超过16万人。卫星遥感已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气象、地质矿产、测绘、农业、林业、水利、海洋、环境保护、区域和城市规划等领域。利用卫星遥感预测和评估洪水、干旱、台风、地震、森林火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每年将减少数百亿元。我国卫星搭载了300多种农作物种子,大面积种植推广了50多个品种。太空育种的种子比原品种增产10%-20%。利用空间微重力的特殊环境,获得了高质量的蛋白质晶体,掌握了有前途的空间生物制药技术和方法。二、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65438+去年10月,中国政府发布了《2006年的中国航天》白皮书,描述了中国航天事业未来五年及相当长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今后,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五大工程。一是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重点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航天器交会对接等重大关键技术,为建立具有一定应用规模和长期在轨飞行的载人空间实验室奠定基础。2008年,我们将发射神舟七号飞船,这将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二是实施探月工程。嫦娥1发射后,将实施探月工程二期、三期工程,2013左右完成月球软着陆探测;2020年前,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采集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进行深入研究。三是启动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项目。将在天基、临近空间和天基不同层次开展对大气、陆地和海洋的综合观测,形成全天候、全天时、稳定的对地观测能力,可根据需要对特定区域进行高精度观测,满足立体观测和高分辨率观测的需求。四是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自主研发并建成由12颗卫星组成的区域导航定位系统,满足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由30多颗不同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具备高精度授时和用户位置报告能力。五是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大推力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9.5吨提高到25吨,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6吨提高到14吨。新火箭预计在2013左右投入使用。3.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和平利用外空,造福全人类,是中国航天发展的宗旨。坚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是我们空间合作的原则。目前,中国已与俄罗斯、欧洲航天局等数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的航天合作关系,先后与60多个国家和组织开展了双边、区域、多边和商业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广泛航天合作。比如,中国为国外客户成功发射了28颗卫星;中国和巴西成功研制中巴资源卫星;中国参与了欧洲的伽利略导航卫星项目,并与欧洲成功实施了双星探测项目。今年,中国航天局和俄罗斯航天局签署了中俄火星探测合作协议。我们还为尼日利亚开发并发射了一颗大容量通信卫星。作为重要的航天国家,中国加入了许多国际航天组织,在联合国及相关组织的外空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在过去的50年里,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未来十五年,中国航天事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航天事业将进入一个更快发展的新时期。太空属于人类,太空需要合作。我们愿与世界各国一道,推动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做出贡献!